其他

两个银元就把青花象耳瓶给卖了

2017-06-16 壹号收藏官网

 民国初年,有人拿了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到北京琉璃厂叫卖,一连问了好几家陶瓷店。


见多识广的老板和伙计们一看:这对玩意儿非唐非宋、不明不清,尽管器身上写有元朝的年号,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便把卖货的老乡轰出了琉璃厂。

 

也怨不得琉璃厂的老少爷儿们。


长期以来,国人有着极强的正统观念,素来对元朝的那段统治历史耿耿于怀,因此“恨物及物”,没人把元代的古董放在眼里。


再加上元朝历史短,不足百年,真正称得上“元青花”的瓷器本来存世量就少,因而也没多少人能认得出它们。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卖古董的老乡被逐出琉璃厂后,在前门大街碰上一位身着军服的英国军官。


那人是个古董收藏迷,见到这一对青花瓷瓶便爱不释手,提出要把它们买下来。


老乡刚在琉璃厂吃过闭门羹,一脸沮丧,好不容易碰上一位识货的人,哪敢多要价,两个银元就把青花象耳瓶给卖了。

元青花象耳瓶


两年后,英国军官退役,带着这两只青花象耳瓶漂洋过海回到英国,把它们作为一般的中国古董赠送给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

 


事有凑巧。

1929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逊到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一眼就发现了这一对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并留意到了瓷器上明确的纪年——“至正十一年”。


除此之外,这个懂得汉语、熟知中国陶瓷史的英国学者,还在瓷瓶的另一面读到了写有60个汉字的铭文,铭文明确记载了这件瓷器的时代信息。

 


霍布逊教授眼前一亮,激动地告诉助手:“这是两件伟大的作品,由于它们的出现,中国陶瓷史或许将由此改变!”

 

同年,霍布逊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热情洋溢地向全世界介绍了这对中国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

 



虽然当时霍布逊教授对元代青花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公开发表,并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关注。


但在元青花的故乡,国人仍旧对它热情不高。

元青花第一次浪潮迅速溃退,终成昙花一现。

 





二十几年眨眼过去了,霍布逊教授连那两只“元青花”渐渐被人遗忘。


托普卡帕皇宫 


1952年深秋,土耳其国家博物馆接待了一位外国同行——美国佛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约翰·波普博士。

对方专为考察中国陶瓷而来。



次日,约翰·波普博士在同行们的陪同下进入托普卡比宫博物馆(这里藏有上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珍品,囊括了从公元13世纪——20世纪的中国瓷艺精华,特别是一些存世稀少、堪称孤品绝笔的大器)。

 



元青花牡丹纹梅瓶一对


牡丹缠枝梅花鹿山水大盘


约翰·波普博士在中国展品厅逐件观看,不时请求陪同的主人将展品取出细察。


当主人将一只体积硕大的青花葫芦瓶小心翼翼地取放到桌上时,博士轻轻发出一声赞叹:“上帝啊!”

 

牡丹纹葫芦瓶


身为中国古陶瓷学者的约翰·波普博士曾在世界各地考察中国古代陶瓷,体积如此之大、造型如此之美、发色如此之艳、画工如此之精的青花瓷,他还是第一次看见。

 

“……那一刻,我的心在不住地颤抖,我不敢相信那一件件如蓝天白云般的瓷器全部都是出自古代中国人之手,因为我以为只有万能的上帝之手才能创造出如此气势恢宏、美妙绝伦的陶瓷作品!”

 

双耳细颈扁壶


命途多舛的元青花,似乎命中注定只能用一种非艺术的形式来向世人炫耀它那非凡的艺术生命。


虽然在国外已经声名显赫,但国内珍品无数,比元青花颜色更鲜艳、器形更端庄的青花瓷器数不胜数。因而在当时的国内,元青花仍旧被认为是“不值钱”、“太粗糙”的“假”青花。

 

1980年“高安窖藏国宝——元青花发现者”


元青花发现者在馆内参观


元代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以后,两位洋教授关于元青花的理论才姗姗来迟地被国际市场所印证。


随着元青花瓷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节节攀升,这一元朝“弃儿”才得到了认可。

马未都先生在托普卡帕皇宫看元青花


那么,为何短短百年的元朝能制作出如此珍贵的元青花精品?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怎样的特殊关联?

一生当过三次皇帝,娶了五个女人,偷了自家东西,却成了千古罪人!

官窑:瓷中王者,绝代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