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一名药学科研人员,懂点流行病学知识,挺好的!

2017-01-06 强森 药渡


对于药物研发,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关注较多的往往是某一领域相应靶点的机理机制,现有上市药物的疗效、市场规模,在研药物临床前、临床信息,以及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等等。相对而言,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内容,而对疾病及其学科知识的了解,较少。最近,通过对项目的梳理,小编发现,流行病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故而总结一些关于流行病学的内容和知识,如能对君有益,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1

流行病学发展史

从1850年“英国伦敦流行病学学会”的成立,到1854年英国医师JohnSnow采用标点地图描述了霍乱在特定人群中的分布,再到20世纪中期Doll与Hill关于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流行病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19世纪初期的公共卫生时代,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早期流行病学逐步向基于病原学单病因理论的传染病流行病学过渡,以及20世纪中期开始的现代流行病学时期。而进入现代流行病学研究阶段至今,随着阶段初期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的建立,到中期人群大规模数据的分析技术的发展,再到今天愈发强调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多元统计方法的形成并推广使用等等,流行病学的范畴不断扩大,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和理念愈发科学、系统,整个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2

那么,什么是流行病学?

总的来说,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从群体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而完成这样的任务则需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有机配合方能收到成效。相对而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针对的对象是病人,是以治愈病人为工作目的,而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产生疾病和不良健康状态的人群,它通过对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机体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来探索、建立和评价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3

流行病学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染性疾病

最初,流行病学的研究仅集中在传染性疾病,其理论与方法不仅在肺结核、疟疾、血吸虫病等传统传染病的防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推动了人类对新传染病流行特征、传播规律以及控制策略的认识,尤其是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艾滋病、乙肝、结核病以及近年发生的SARS等等。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变迁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引起流行病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不过,与传染性疾病不同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行为、职业和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均可能是致病因素,且这些因素之间还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随着对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研究的逐步深入,个体的暴露或行为因素愈发有必要进行更为规范而相对精确的测量,因此传统的面向疾病的流行病学(如肿瘤流行病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等)也形成了若干以致病因素为基础的流行病学分支学科)如营养流行病学、代谢流行病学等)。

4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基石

作为一门极具科学性的学科,近年来,现代流行病学发展迅速,许多新方法逐渐显示了良好的评价效果,如Meta分析、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捕捉-标记-再捕捉法、串联筛查法、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批质量保证抽样法、通径分析、随机应答技术、德尔菲法、多维综合评价法等等。不过,传统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仍是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基石。


病例对照研究的早期雏形可以追溯到Whitehead关于霍乱和宽街水井供水关系的调查,随后Baker的乳腺癌研究,Goldberger的糙皮病研究,Levin的吸烟和肺癌研究等等,他们使病例对照研究在“如何确定病例、是否选择和如何选择对照、是否采用配对、如何认识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各种偏倚”的过程中起步、发展和日益完善,并衍生出病例交叉设计、病例-时间-对照设计、单纯病例研究等新的设计类型。


而队列研究的发展晚于病例对照研究,大规模队列研究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出现。暴露因素的扩展是流行病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体现,一方面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研究的暴露因素由具体走向宏观,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对暴露的测量越来越精细和深入,由群体水平走向个体乃至分子水平。与此同时,队列研究能很好的避免回忆偏倚和选择偏倚,国内外纷纷加大研究投入,开展大规模人群的队列研究,并进行长期的随访。


流行病学试验研究是伴随着旨在减少偏倚的对照、随机化、盲法和安慰剂等概念的逐步引入而发展完善起来的。与观察性研究不同,随机对照试验能有效地避免研究对象在基线时危险因素的差异带来的混杂,提供更可靠的研究结果。由于随机化对照试验方法的发展简单、完美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干预研究的混杂问题,从而为流行病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5

流行病学需要关注的指标

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特别是定群研究方法的进展,传统描述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如发病率、现患率、死亡率、病死率等已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近年来,累计发生率、发病率密度、潜在寿命损失年等指标逐渐得到更多的认可和使用。


累计发生率

是指一个已知的无某种疾病的人群经过一定的观察期后发生该病或死于该病的比例。观察期限可长可短。累计发生率=某一特定观察期间的新病例或死亡数/观察开始时的暴露人数。累计发生率既可用于爆发流行调查,也可用于慢性病的调查。


发病率密度

通常是用来度量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新病例或死亡速率的指标,又称为发生率(Incidence Rate)、发病力(Forceof Morbidity)、瞬时发病率(In-statananeous Incidence Rate)等,一般用于生命统计和人口普查。


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

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即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PYLL是在考虑死亡数量的基础上,以期望寿命为基准,进一步衡量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强调了早死的健康损害。为进一步考察疾病对生存质量的影响,PYLL派生出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PYLL)和潜在价值损失年数(VPYLL)2个指标。


失能调整的寿命年(DALY)

DALY指从发病到死亡(康复)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所致的失能引起的健康生命损失年(YLD)。DALY基于以下事实,疾病为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表现在2个方面:致死性疾病所致的早死和致死及(或)非致死性疾病所致的失能。

6

展望

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旧传染病死灰复燃,以及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使得流行病学研究更为急迫。而纵观现代流行病学快速发展的这几十年,尤其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对防制疾病、促进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人们对健康相关问题的关注、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参与和合作,在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现代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必将更好的为人类防治疾病!


参考文献:

1. 田峰,廖星,谢雁鸣.欧盟《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标准指导手册》译介。

2. 曹务春,张久松.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设想。

3. 李立明,余灿清,吕筠.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与展望。

4. ThomasC,MarcL.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5. Soley B,BanuK.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作者信息

作者:强森

职业从事新药开发

转载声明:本文为投稿文章,如需转载,必须保留作者信息及本文来源。

投稿详情请点击“11月-12月 | 王牌写手获奖名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