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药开发技术之“药物成盐”小总结

2017-05-19 东华帝君 药渡


对于药物化学家和处方设计者,了解哪一种形式的盐能赋与较大的水溶性、较低的毒性、或是能改变溶出速率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成盐是改善药物分子理化性质、提高其成药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美国FDA上市的药物中,候选药物以盐型上市约占总上市药物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与有机碱成盐的酸为盐酸、硫酸、氢溴酸,使用频率较高的与有机酸成盐的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钾。了解每种酸碱的性质,了解如何成盐以及成盐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对药物化学工作者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十分有益。

1

先看生物药剂学对药物的分类

药物成盐,主要是针对那些水溶性差的药物,而提到水溶性、溶解性、渗透性等问题,又不得不简单说说生物药剂学对药物的概括和分类。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特点,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将药物分为4类:即高溶解、高渗透药物属于BCS分类I;低溶解、高渗透药物属于BCS分类II;高溶解、低渗透药物属于BCS分类III;低溶解、低渗透药物属于BCS分类Ⅳ。在药物的不断发现过程中,近年来,BCS分类II类化合物,即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化合物数量显著增加,故通过成盐的方式来改善此类候选化合物的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成为该类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也是药物化学科研人员对候选药物进行最后结构修饰的常规思路。

2

简要介绍“药物成盐”

由于在现实科研实践中,很多候选药物的水溶性往往并不理想,故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高溶解性,来增加成药性,“成盐”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一方案。药物成盐,通常是指在溶液中化合物与带有相反电荷的反离子均电离,然后两者以离子键结合,在适宜的溶剂(如甲醇、丙酮、氯仿、乙醇、醋酸乙醋等)中以盐的形式结晶析出的过程。与原形药物相比,适宜的药物盐型除了能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外,有时还可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熔点、吸湿性、结晶类型等物性,对进一步开发药物剂型具有重要作用。


以有机酸或碱类活性物质为例,通常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够令人满意,当成盐后,由于药物盐型在扩散层表面充当自身缓冲液,通过改变微环境的pH值来提高其溶解度,使盐型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其游离形式的溶解度,明显提高了成药性。而当有些候选化合物为低熔点的固体或者油状物时,许多候选化合物很容易发生氧化反应而变质,制成适宜的盐型后,得到的晶体不但易于纯化、抗氧化,且往往还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

图:API成盐及其水溶物/溶剂化物

3

技术方面,“成盐”须注意哪些

选择何种反离子、何种溶剂进行成盐,需要凭借药物化学家多年的实验功底和对药物的理解经验。在所有成盐药物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自然是盐酸盐和钠盐。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两种盐不仅便于制备,且钠离子和氯离子均是内源性的,为机体中最丰富的电解质,而使用频率较高的酸(如构椽酸、乙酸等)也是日常食物中的成分。成盐药物研制的关键首先在于选择与药物成盐的酸或碱,而酸或碱的选择需考虑其pKa值和安全性以及成盐后的给药途径及剂型等因素,此外,成盐药物制剂所用溶媒的同离子效应也不容忽视。


适宜的pKa值

药物和反离子的pKa差别较大时能促进质子的传递,促进成盐反应的进行,所以pKa是筛选反离子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制备盐时,一般要求酸的pKa值至少应比碱的pKa值低2个单位。弱碱性药物筛选反离子时,反离子的pKa应低于药物的pKa两个单位;同样,弱酸性药物筛选的反离子的pKa则应高于药物的pKa两个单位。如药物和所选反离子的pKa无明显差别,则会形成一个复杂的固体并在水环境中会迅速各自分开。


安全性

与药物成盐的酸或碱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常用于成盐的酸根或金属离子一般都是内源性的,如Cl-,SO42-,PO43-和Na+,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体的安全性造成威肋。但是,有些酸根或金属离子以及酸或碱(比如胺或其他有机碱等)本身具有生物活性,成盐后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马来酸可导致狗的肾损伤、以及甲磺酸盐可能具有基因毒性等等。

4

得到了“n种盐”之后,如何取舍

当我们通过合适的反离子,并在合适的溶剂中得到了各种类型的目标盐之后,面对众多盐型,我们该如何取舍呢?通常情况下,药物研发人员会根据盐的结晶度、熔点、吸湿性、物理化学稳定性和晶型等因素确定药物的最终盐型。


上述因素当中,吸湿性通常会严重影响药物的流动性,甚至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低熔点药物不利于制备固体剂型,如在制备片剂过程中,容易发生黏冲现象,故熔点测定和吸湿度试验有助于初步筛选出一些候选盐型,候选药物一般会选择相对高熔点和低吸湿性的盐型。此外稳定性试验可以选择出有利于产品后续开发的最佳盐型,而结晶度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如其数值过低,则不利于生产,很容易被pass掉。

5

药物成盐可能带来的好处

首先,重中之重自然还是改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度会影响其药动学性质、化学稳定性以及剂型的选择。药物口服后,需经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4个阶段,而药物成盐后的溶解度变化一般只影响吸收阶段,因为吸收伴随一个溶解过程,故药物的水溶性和溶出速率是决定其吸收的主要因素,继而影响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一般来说,固体口服剂型要求药物的溶解度应大于0.1g/L,注射剂或口服液等溶液制剂则要求药物的溶解度在10g/L以上。更重要的是,药物的溶解度应满足临床所需的剂量浓度。然而,有时需要通过降低药物的溶解性来制备缓释剂型,此时便需将药物与相对分子质量和疏水性较大的酸或碱成盐。


其次,是依从性。药物制剂不仅应安全、有效、稳定,还需使患者易于接受,即具良好的依从性。口服制剂依从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味道的可接受性,特别是当药物以液体、咀嚼片或泡腾片等剂型给药时,味道的可接受性显得尤为重要。口服药物产生味觉反应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首先得在口腔中溶解或以溶液形式服用。因此,降低口服药物苦味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其制成溶解度差的盐,并使其饱和浓度在产生味觉的阈值以下。


再次,回归到专利,即延长专利保护 or 规避专利保护。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一旦发现活性化合物,一般即申请其化学结构专利,以确保专利的新颖性,而药物上市后,为获得尽可能长的专利保护期,研发者会进一步开发其衍生产品,如制成盐或改变晶型及剂型等,并提出后续专利申请。现今,国际上大多数上市的新药都采用这种专利保护方式,当然他人也可在该核心专利的基础上,提出其他后续专利,再进一步开发。

6

小总结&小感慨

药物成盐,看似容易,但操作起来往往也并非易事。在候选药物的研发初期,由于许多物性还不十分清晰,故而我们需要对不同的反离子以及溶剂进行缜密的尝试,工作量着实不少,且有时很难得到理想的数据。在实操的过程中,加以更多的理论指导,以及对每个以盐型上市的药物的不断深挖(尤其是对其专利的研究),相信会使药物化学工作者更好的理解物性,更好的理解药物,更好的提升科研技能,更好的做好药物研发!


参考文献

1. AW Newman,SL Childs,BA Cowans. Salt and Cocrystal Form Selection [J].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Encyclopedia: Drug Discovery,Development,and Manufacturing.
2. S Thakral,R Suryanarayanan. Salt formation during freeze-drying - an approach to enhance

indomethacin dissolution [J].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15, 32 (11):1-10.
3. DP Elder,E Delaney,A Teasdale, et al. The utility of sulfonate salts in drug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0,99(7):2948-2961.

4. GE Amidon,X He,MJ Hageman.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ral Dosage Form Selection Based on the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J]. Archiv Der Pharmazie, 2014, 

45(32):221–228
5. 沈芳,苏颀,周伟澄. 成盐药物的研究与开发[J].药学进展,2012,36(4):151-157.

6. 秦雪,王成港,兰静等. 新药研发中药物盐型的筛选策略[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2, 27(4): 414-417.

声明:

本文由药渡头条投稿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渡头条立场,欢迎交流补充。联系方式:010-82826195 转8048

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投稿详情请点击“3月-4月 | 王牌写手获奖名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