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析注射剂析晶原因及解决方法

2017-08-23 流年 药渡


注射剂是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制剂。注射剂以液体状态直接注入人体组织、血管或器官内,尤其是静脉注射,药物直接入血,起效迅速,在危重病人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注射剂风险较高,产品的质量要求更为严格。


可见异物与不溶性微粒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注射剂特别是输液中较大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及静脉炎等;异物入侵组织,可造成巨噬细胞包围和增殖而引起肉芽肿。溶液型注射剂在运输、贮存及使用过程中药物发生析晶,可导致其可见异物与不溶性微粒不合格,因此防止溶液型注射剂析晶具有重要意义。

析晶的原理

析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过程:首先是形成过饱和溶液,其次是晶核的生成,再次是晶体的生长。晶核生成是指在过饱和溶液中生成一定数量的结晶微粒,晶体生长则是指在晶核的基础上成长为晶体,过饱和溶液是晶核生成与晶体生长共同的推动力。

按成核机理的不同,晶核产生可分为初级均相成核、初级非均相成核和二次成核三种类型。在高过饱和度下,溶液自发地生成晶核的过程,称为初级均相成核;溶液在外在晶种(如微尘)的诱导下生成晶核的过程,称为初级非均相成核;而在含有溶质晶体的溶液中的成核过程,称为二次成核。


就多数溶液体系而言,随着温度的降低,溶液的过饱和度将升高,至某一限度后,溶质将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在温度与结晶的关系图中,有饱和溶解度曲线和过饱和溶解度曲线,将过饱和区分为介稳区和不稳定区。介稳态是排除外来晶核,在一定条件下可保持澄清状态的过饱和溶液;不稳态是即使排除外来晶核因素,经过一段时间仍然会结晶的过饱和溶液。在介稳区内,只能有极少量的晶核生成,主要是原有晶核的成长,加入晶种后,可以促使晶核的形成和生长;在不稳区内,晶核的生成与成长可以同时进行。

析晶的主要原因

(1)溶液过饱和:由结晶原理可知,溶液过饱和是结晶的主要推动力。

(2)存在外在的晶核:外在晶核的存在,可促进过饱和溶液析晶。

析晶的解决方法

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药物溶液过饱和是析晶的基础,通过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可降低溶液的过饱和度,从而防止药物析晶。影响药物溶解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料的粒径及晶型、温度、pH值及溶剂等。

 

(1)选择合适的原料药晶型及粒径

原料药晶型:多晶型现象在有机药物中广泛存在,晶型不同,药物的溶解度及溶解速度也不相同。无定型为无结晶结构的药物,其溶解速度与溶解度较结晶型药物大。例如新生霉素在酸性水溶液中形成无定型,其溶解度比结晶型大10倍。

 

原料药粒径:对难溶性药物,当粒径小于100nm时,药物的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因此可通过微粉化,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2)加入增溶剂

增溶剂是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目前常用的有吐温80、泊洛沙姆等。吐温80多用于肌肉注射,用量一般为0.5%-1.0%,其具有降压作用,浓度为4%时有轻微溶血作用,作为静脉注射液的增溶剂时要慎用。近年来临床上含吐温80的注射剂多有不良反应发生,如作为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抗肿瘤药依托泊苷、多西他赛的溶剂,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40%,且其引起过敏反应与其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产品质量及用量,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

 

(3)加入潜溶剂

潜溶剂是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两种或多种混合溶剂,可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及聚乙二醇等。如氧氟沙星注射液低温(5℃左右)存放易析晶,加入20%丙二醇增加其溶解度,可改善结晶问题;地西泮注射液以乙醇(10%)、丙二醇(40%)、水为混合溶媒,可获得澄清溶液。乙醇可供静脉或肌肉注射用,用于多种难溶性注射剂中,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应控制该类辅料的用量,丙二醇用量过大,可引起乳酸中毒、溶血等不良反应;乙醇浓度超过10%时,可能会有溶血作用或疼痛感。

 

(4)温度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过程。当溶解过程吸热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溶解过程放热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大多数药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0%的甘露醇注射液主要用于颅内高压患者的急救,为过饱和溶液,贮存温度低于15℃时,因甘露醇溶解度降低而析晶,影响抢救治疗的及时性并增大安全隐患。有研究用泡沫盒内放入丝绵包裹甘露醇全封闭的贮存方法,起到比较好的保温效果,其析晶率比室温(0-13℃)放置下低10倍。

 

(5) pH值

有些药物为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这些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受pH值影响,选择合适的pH值范围,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如氨基酸在其等电点时溶解度小,因此当复方氨基酸注射液(L-缬氨酸、L-异亮氨酸、L-亮氨酸)pH值偏离其等电点时,可防止析晶。

 

2、减少晶核的存在

在过饱和溶液中投入一小颗溶质的晶体(或其它不溶性微粒),能使过量的溶质在短时间内析晶,替硝唑注射液为接近饱和的溶液,温度较低时易于析晶,若溶液中存在替硝唑的原料晶核或可溶性的晶核存在,可导致药物析晶。因此应尽量减少晶核的存在。

 

(1)保证药物溶解的充分性

溶解温度及时间:10%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为过饱和溶液,配制过程中的煮沸时间由30min增加至60min,可使析晶率由4.4%降低至1.8%。

 

灭菌温度及时间:药液输送过程中,溶液遇冷,加压过滤及灌装时的急速喷射都可能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小晶核。合适的灭菌时间会破坏晶核及微粒,使其重新溶解。10%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灭菌温度为115℃,灭菌时间由30min增加至60min,可使析晶率由4.3%降低至0.7%。

 

(2)降低不溶性微粒的引入

生产环境、操作及容器:车间的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所用容器、胶塞洗涤不净,过滤方法等操作不当,均可能引入具有晶核作用的不溶性微粒或可见异物。因此,应注意微孔滤膜、玻璃瓶等的处理,加强操作过程的管理。

 

原辅料杂质控制:原辅料的质量与注射剂中的微粒密切相关,原辅料中的不溶性杂质可起到晶核的作用,促使药物析晶,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原辅料的质量。

 

3、其它措施

(1)运输过程

用力振荡或充分搅动过饱和溶液,或者摩擦容器的器壁,也能使过量的溶质迅速结晶出来,因此应尽量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及运输时间。 

 

(2)冷却速度

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药物,若冷却速度过快,过饱和度迅速增加,易发生析晶。如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灭菌结束后,于灭菌锅内缓慢降温,次日取出,可有效解决该药品析晶问题。

总结

在注射剂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其质量的各种因素,优化其处方与工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控制运输及贮存条件,以避免注射剂析晶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及安全隐患。

 

参考出处:

1. http://www.cde.org.cn/dz

2. Abdul Khaliq El-Zhry El-Yafi,Hind El-Zein. Technical crystallization for application in pharmaceutical material engineering: Review article.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5,10: 283-291.

3. H M SCHOEN. Crystallization is a two-step proces s- nucleation and growth. Crystallization Equipment,1961,53 (8):607-611

4. Congting Sun,Dongfeng Xue. Crystallization: A phase transitionprocess driving by chemical potential decrease.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2017,470: 27-32

5. 李趋,孔凡志,仲崇利.医药级聚山梨酯80的质量分析与对策. 中国药品标准,2015,16(1): 39-42

6. 李保琴. 氧氟沙星注射液结晶问题的分析与改善. 北方药学,2011,8 (8):34-35

7. 唐婵娜. 预防甘露醇注射液结晶方法的对比分析. 当代护士,2017,1:107-108

8. 周伟,桂志娟. 影响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白色结晶析出的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0):94-95

9. 刘艳梅. 盐酸洛美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异常析晶探讨. 求医问药,2013,11(11):292-293

10. 程亮,聂飞,杨群慧,等.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处方和制备工艺改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 (17):30-34

声明:

本文由药渡头条投稿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渡头条立场,欢迎交流补充。联系方式:010-82826195 转8048

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投稿详情请点击“6-7月 | 王牌写手获奖名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