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焦虑,该如何自救?

2017-07-26 书房记


这两年,大家都喜欢把“中产”这两个字挂在嘴边,就像90年代人们喜欢谈“下海”,2000年后喜欢谈“房地产”,前两年喜欢谈“互联网思维”一样,似乎仅仅是谈论这个话题就足以证明一个人的地位和深度。


“早日成为中产阶级”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祝福语之一。(顺便说一句,最不受欢迎的是“早日成家”。)


不过,话说回来,什么样才算是中产?


根据官方(国家统计局)口径,年收入在 6-50 万的城市家庭属于中产阶级。


相比起官方的定义,大家更愿意讨论“新中产”这个群体。


新中产群体的特点大概是这样的:年收入在10-50万之间,居住在一线城市,80后、90后占多数,本科及以上学历,追求生活质量,喜欢健身、跑步和读书。


photo @ pinterest


听起来很让人羡慕?可是打开网页搜索“中产”,跳出来的网页却总是把“中产”和“焦虑”连在一起。我对此感到很不解,我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没能成为中产阶级,他们都成为了中产还焦虑些什么?


根据一份调查显示,95%中产会感到焦虑。其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他们焦虑感的主要来源,占比为71%,其次是对现实的不满,再次是觉得自己虚度了很多时间。


我有一个朋友赵小照,坐标北上广,毕业三四年,月薪一两万,是个新中产。


我觉得他比任何人都值得羡慕,没结婚没孩子,经常参与各种活动讲座给自己充电,每年深度游一两次拓宽眼界,坚持健身。


但事实却是,他比任何人都焦虑。


他总觉得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


赵小照说,他参加讲座、深度游、健身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喜欢这样的生活,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竞争的资本。说白了,是一种自我安慰:看,我还在努力呢,我不会轻易被时代淘汰的。


但即使是这些努力也无法缓解新中产的焦虑。


赵小照跟我说,尽管参加了很多讲座,也报过很多线上培训班,但却感觉并没有学到很多东西,每一个讲座、每一场培训都在教你怎么挣更多的钱,以及,怎么花钱能够彰显自己的品味。


这些课程可以让你从外表上看起来“像一个中产”,但当大家坐在一起,除了玩手机就只能讨论电视剧的时候,你才发现,所谓的“新中产”,灵魂是多么贫瘠。


换句话说,没有更多的钱并不是中产阶级焦虑的原因,知识储备总也跟不上需要才是。


赵小照意识到,能够早点找到破解方法的人,就能够从这群人中脱颖而出,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


photo @ pinterest


读书当然是储备知识的良方。


只是,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大多数人自从毕业之后就没有好好地读过书了(这里的“书”可不包括成功学和青春小说)——大家太忙了,也太累了。


我们需要一本指点我们该读什么,怎么读的书。


一个叫做亨利·希金斯的英国学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决定写一本书帮助人们提高阅读效率,同时,把轻松和快乐还给阅读。


这可能吗?你能想象自己一边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边从心里感到喜悦吗?不打瞌睡就算好的了吧!



但这位英伦才子不信这个邪,他认为,我们之所以没有体会到阅读经典著作的乐趣,是因为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而他,作为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的毕业生,英国著名的文评家和语言学家,有能力也有义务把阅读方法传授给普通读者。


他写的这本书叫做《如何读懂经典》,给读者介绍各大经典著作的内容、背景和奇奇怪怪的阅读冷知识。作为学者,他明明可以把这本书写得很学术,用各种专业名词让你不明觉厉,但他偏偏用最通俗易懂、最有趣的方式来写,像是面对面跟你讲故事一样。


在我们焦虑得想储备知识,却又不知道该读什么的时候,《如何读懂经典》扮演了“菜单”一样的功能,每一道菜都是经典,它由谁创作,在怎样的环境中完成,特点是什么,别人吃了评价如何,你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去细细品尝。


photo @ pinterest


当然你也可以看完菜单之后就假装吃过了这道菜,出去和别人高谈阔论(我相信你绝不会露馅)。但这并不是亨利·希金斯写这本书的目的,他希望通过指导大家阅读,重新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市面上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书也不是没有过,但它们大多像高考的英语教材一样,不停地介绍语法、词汇和时态,听起来很高大上,但着实枯燥,就算能耐着性子把书读完,也没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不会有想用此方法读书的欲望。


而亨利·希金斯的这本书,有点类似于《新概念英语》,将英语置于情境对话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使用方法。而且读完之后,你会有抑制不住想要读更多书的渴望。


就拿前面提到的普鲁斯特举例吧,你对这位作家了解多少?在《如何读懂经典》中,是这样介绍他的:


photo @ pinterest


普鲁斯特本身也是个荒谬人物:昼伏夜出,又是忧郁症患者。动不动就卧病在床。喜欢夜半与人在高级餐厅约会,留下的小费比账单还可观。虽然自己是犹太人,却不喜欢报纸写到这件事。连吃晚餐也要穿着大衣和戴着围巾。十分在意手中的咖啡是怎么煮出来的。酷爱留八字胡的年轻男性。患了个小感冒后竟然就与世长辞了。


普鲁斯特在十三岁和二十岁的时候分别填过一份在他的社交圈广为流传的问卷。上面的问题包括“你想住在哪里”和“你最能忍受什么缺点”。十三岁时,普鲁斯特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理想中的国度,也就是我理想中的国度”。七年后,他的答案变成,“住在愿望可以神奇实现的地方,在那儿人人皆有柔情”。


既然普鲁斯特的文句如此夸张地东弯西拐,为什么会有人想读他的作品?原因之一,他擅长嘲讽势利、虚伪和不忠的行为,借由巧妙处理,让这些人格缺陷展现讨喜的一面。或者可以说,他栩栩如生地刻画身为坏人有多快活。就拿说谎为例,偶尔说谎能保护自身利益,说谎也能引发相当细微的感官体验。行善和为恶带来不同的好处,这之间该如何取舍,也是普鲁斯特仔细探讨的主题。


普鲁斯特处理回忆的手法,同样为人称道。他探究嗅觉或味觉的扰动如何引发人不由自主地浮现原已遗忘的画面。的确,他的内心世界之敏锐,是其他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而且他不只善于描写心理层面,更在字里行间蕴藏哲学家的笔触。他写道,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能见度”:我们以为自己在某些人眼中很重要,但其实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相对来说,我们从未把某些人放在心上,却不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关注。普鲁斯特看待回忆的方式,使我们相信逝去的时光并未远去。且对他而言,为了达成自己的艺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可能你会不屑地撇撇嘴,问我,即使真的读了这些,又有什么用?


我们阅读经典,是为了与那些最聪明、最慈悲、最有智慧的人类展开对话,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中,最大程度地提升自我、丰富心灵与知识。


人知道它要开向哪里,但人人都不想错过这班车。所以每个人都穿着最体面的衣服拼命往里挤,装作彬彬有礼的样子暗暗较劲,同时生怕下一站又被别人挤下去。



而亨利·希金斯问道:我们为什么非要挤上这班不知道开往哪里的车?为什么不能走去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


就像《如何读懂经典》这本书的作者在后记中所说:


我们之所以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自由和可能。我们借由阅读而得到解放。深层来看,阅读能拓展我们对自身心智的了解。


我们也可以透过阅读来检验自己对是非的观念,超越原有的局限并向上提升。我们的道德观念也可能受到激发及淬炼。此外,阅读能提供现实生活里无法遭遇的经历。我们在书中会遇到生活中遇不到的人物。


学可让现实生活增色,也使思想保持敏锐。阅读一旦从世上消失,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将随之消亡。


阅读从来不缺理由,缺的只是方法。


《如何读懂经典》;作者:亨利•希金斯 

中信出版社 出版

- 投稿&转载 -

邮件=shufangji2013@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 往期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值班编辑=王小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