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霸与学霸是如何练成的

徐思想 成都公益中心 2020-03-10

如何能成为学霸、考霸,本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系列文章将全面呈现研究成果。

徐歌 儿童教育家 思想者



没有人不想当学霸、考霸。

如何能成为学霸、考霸,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考察,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探索……

昨日撰写《考霸≠学霸》,对这两个概念作了初步区分,今日再进行拓展,明日更深拓展,直至完全说透……

 

各位朋友,不要急于想吃到饱的第五个包子。

——只有吃了前四个包子,才能够吃得到第五个包子。

——只有吃了前四个包子,第五个才使你有吃饱的感觉。

这就是逻辑。

 

 

浅俗偏狭的碎片随风流传

深刻理性的思想传之不远

这不是你与我的意愿

而是浮躁时代的特点

请用你行动来改变

把本文转一转


 

《考霸与学霸的成长路径》(2)

 

现实中,人们对考霸与学霸不分,在理论与实践是都是有害的,不利于儿童教育进化,不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学霸,是指学习能力强,学习成效好的人。

考霸,是指在各种考试中能获得高分的人。

 

学习能力强、学习成效好的人,就一定能考得高分吗?

答案是:不一定。


在考试中得高分,就表明学习好并且会创造事业佳绩吗?

答案也是:不一定。

 

昨天初步表明:考霸与学霸的成长路径是不一样的。

取得考霸称号,只需要一次或几次考试就可以。

而要获得学霸称号,则需要用一生的业绩来证明。

 

在考试设计特别合理的情况下,下列两式可以成立:

A、考霸≈学霸;

B、学霸≈考霸。

 

如果考试设计得不够合理,上述两式便不常成立。

 

中国历史上共有状元551名,可谓是顶级考霸,但其中依靠自身学绩而创造出巨大业绩的人,比例极低。

相反,中国历史上考试不顺,但有较好学绩并取得了巨大业绩的人倒有不少,远超于状元所取得的成就。

 

以唐朝为例,状元中只有王维、柳公权等少数考霸在一生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业成就,其余的考霸们,其辉煌就像芸花一现——在科举考试时盛开过,后来就寂寂而无闻也——没有在学业上做出过辉煌创造。

 

而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孙思邈李淳风李贺黄巢等一大批学业成就巨大的人士,称他们为学霸,那是名副其实,但是,他们都不是考霸,而且其中很多人求索终生而连二本三本甚至大专都没考上。

 

网上流传这样的一个段子:


请看下列两份名单——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顾炎武、李时珍、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李渔、蒲松龄、洪秀全、盛宣怀、袁世凯等人。


请问:以上名单中的哪一组的人,你认识得多一些?


第一份名单你基本不认识吧,第二份名单你基本都知道吧? 



你不认识/不知道他们干出了啥业绩的那些人,全是考霸——状元。

你认识的那些人,个个是学霸,但却都是落第秀才,大专都没考上 

 


 

考霸,敲开了科举考试的大门,在表面上成为了离成功最近的人——拥有了更多更好的各种资源,拥有了发挥学业的条件——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创造出什么实绩。可见,那些考霸,并不能算是学霸。真正的学霸,一定会有所创造,不然就称不上学霸的名号。

 

在当代中国,学霸、考霸分立的情况如何呢?

略有好转,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请看大数据。

有机构进行过调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考状元以及各省文理科状元,共计三千余人,但几乎都未能成为了学业或行业领袖。

即,这些非凡的考霸基本都沦为平凡的普通人。


由是观之,那些考霸,不能算是学霸。

 

会考并不等于会学

 

会考试,只能说明这样的情况:


1、窄面、浅层的学习,强记式、强化训练式的低端学习,是有可能获得较高考分的。

 

2、而宽面、深度学习,灵活式、探索研究式的高端学习,则通常并不一定能获得高分。

 

问题出在哪?


考。(此处暂不详谈,后面将专门阐述)


曾经有这么一件趣事,美国举办“卓别林模仿秀”,卓别林本人也参加了,但结果是,考霸另有其人,而卓别林本尊只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

此例可以部分地表明:考试,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习。

卓别林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在编、导、演方面具有超高水平,而模仿者,只具有依样学样的表层学习能力,但是,在非科学的考试中,却有可能获得分数上的优势。

 

(当时的卓别林模仿秀报道原件)


常常有人说,中国人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学习超过了欧美。

我问他们,你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上的哪一个定义、定理、公式、原理……是中国人的成果,你就能说你在这些方面的学习超过了他们。

有人说,我们的学生比他们会考试。

我说,你会考试又怎么样?接下来,新的定义、定理、公式、原理还得由他们再做出来给你你学,让你考高分。

有人陷入了沉思。

 

(考霸合影) 


可以明确地说四十多年来的三千多状元,学习态度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们的智力也一定是中上等的。并且,他们考取了一流高校后,享有了一流教育资源,在毕业后也通常能取得较好平台……而他们没有能创造出与智力、勤奋、资源相匹配的相应业绩来——不是个案,而是全体,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这四十多年里,做出巨大成就,成为行业先锋的那些人,基本都不是出自顶级学霸(没有取得状元的考分),但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是突出的,可谓是学霸。略举一例,马云参加三次高考才上了杭州师院,无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都算不上学霸,但他的学习能力弱吗,他的学习成果小吗?显然不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吾意并不在于否定考试,而是倡导科学的考试

 

科学考试至少包括两点:

一是考试方式与考题都设计得合理。

二是对考分有更趋向于合理的对待。

 

考试是为了检测学习,更好地促进学习,而不是相反:学习是为了考试。

 

这个逻辑顺序如果搞颠了,后果是严重的,二千多年里的考霸与学霸分立现象,就是这么造成的。


下面两图示意了考试对教育对象的影响:

图一


图二


 

从图一可以看出:


1、不科学的考法,诱导并误导了部分人的学法,使一些学习实力并不强的人成了学霸,从而占据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结果造成了教育的巨大浪费

 

2、不科学的学法,影响了许多人的心智发展,使其兴趣消褪,思维不展,创造力受抑,进而学不优,考不好。

 

待续……



同主题文章链接:《考霸≠学霸》

谈读书(一)|国人为何重教育而轻读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