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红、徐荣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策略
(王东红:辽宁大学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网络流行语的勃兴以及各种话语理论的影响,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到冲击和挑战,内容宏大叙事、理论教条陈旧、方法简单刻板、表达缺乏艺术性等问题凸显,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应对,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解释力不足、说服力弱化和实效性不强的现状,为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承担着准确把握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责,具有亲和力、生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话语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前提条件。
首先,要善讲故事,增强话语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者,必须具备准确传播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满足教育对象话语需求的重要条件。教育者要学会运用穿插典型生动故事的方式来阐明道理,将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受教育者从故事中获取对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理解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系列讲话中,就经常采用寓道理于故事、用事实讲道理的话语方式来表情达意。比如,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陈望道在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红糖的故事,以此使听者感受到信仰的力量[1];通过初唐名臣裴矩由隋朝的谗官转变为初唐诤臣的故事,告诫领导干部要发挥求真作风[2];他在刚果演讲时,讲述了三位中国华侨冒险救出12名刚果邻居的感人事迹,等等,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和事例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自然会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很好地传递了要言说的思想和观点,也为整个讲话增加色彩。
其次,要巧用修辞,丰富话语的生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正确表达思想和观点,做到思想性和逻辑性的统一,还需要借助修辞手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果达到最佳。恰当的修辞可以起到协调话语内容与语境关系的作用,使教育者的话语表达具有生动性和感召力。枯燥干瘪的理论讲述通常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只有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将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才能使受教育者入脑入心。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反复、比拟、引用等。每一个修辞手法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修辞效果,如比喻主要是使言语形象化;反复主要是使语意更加突出;比拟主要是使行文更加生动有趣;引用主要是使内涵更加丰富,等等,这些表达方式都能为话语增添生动性和表现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使用修辞手法以表达话语的内在寓意。在论及理想信念问题时,把生命元素的“钙”和身体疾患“软骨病”分别比喻为理想信念和信仰的缺失,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之“钙”的重要意义,以及缺乏信仰而患“软骨病”的严重危害性;拧紧“总开关”告诫全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借用“空气”比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34;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描述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时分别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等,可见,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为话语带来多样的表达效果,既可以使被修饰的内容易于理解,又使受教育对象更容易接受和认可。
再次,引经据典提高话语的说服力。引经据典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问题或论证某一观点时,为了把相关理论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讲得更清楚,往往需要引用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权威性话语的教育方法。一般来说,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话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古语和俗语等,可以增强话语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比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众多外交演讲、发言和会谈中,经常引用中国古代经典语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用“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积土为山,积水为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表达我国与友国的深厚友谊;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来寄托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的美好夙愿等。可见,引经据典一方面可以赋予被引用话语以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经”与“典”的精妙之处提高话语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最后,亦庄亦谐突出话语的感染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深邃的思想和明确的观点,还要具有使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和感染性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声音,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如果表达过于理性甚至呆板,势必引起反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述,既要保持思想和观点的正确性和严肃性,又要借用风趣幽默的生活俗语和接地气的生活语言,使传播的思想观点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如,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讲到经济改革时强调:“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4]他用“块头”“虚胖”等活跃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语言来阐述深刻而枯燥的经济学理论,这种语言风格既吸引了听众,又让听众理解和接受了理论。这样的话语方式可以把严肃的场合活跃化,把深奥的道理生动化,让受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既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又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增加了难度。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话语的基础上,积极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话语风格,借鉴积极向上的网络流行语,以此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首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话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然要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典籍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其中不乏睿智与魅力的优秀话语,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话语加以挖掘与运用,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道德话语当仁不让地居于首要地位。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等,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话语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塑造,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慎独”“修身”问题,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与天下”“德不孤,必有邻”等,强调加强道德修养、为政以德的重要性。[5]258可见,这些传统话语不仅可以恰当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还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要借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话语表达思想和观点,还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如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涵养孝德意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递爱国之志、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定理想信念、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等等,以此厚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其次,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话语风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文章、演讲和访谈中,都表现出其鲜明的“习式风格”[6]2,即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概括为“中国梦”,指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人的梦,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用“打铁还需自身硬”“三严三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老虎苍蝇一起打”等来表达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之所以能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是因为他丢掉了“假、大、空”的话语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这种话语风格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如,一句“你比我大,我叫你大姐”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一句“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一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表达了关爱百姓的领袖情怀。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研读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可以看到,他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日常生活用语和俗文俚语来答疑解惑,在平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从“小平同志”到“习大大”这一称谓的变化,也映射出老百姓与国家领导人的亲密关系,折射出党与人民的鱼水情谊。学习习近平的话语风格,不仅可以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更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易于接受。
最后,借鉴积极向上的网络流行语。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型话语形式,不仅在网络交往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节节攀升。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拉近与教育者的距离,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借鉴网络流行语,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源。如,将“且学且珍惜”用于劝诫教育对象珍惜学习时光,用“给力”或“点赞”代替通常使用的“好”,用“求××此时的心理阴影面积”来化解教育者遇到的尴尬情形,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引起话语主体之间的共鸣,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的“萌萌哒”,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也有网络流行语的痕迹,如2013年3月,在谈到访俄之旅以及自己的时间去哪儿了的问题时,习近平说:“我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不仅体现了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还有对所热爱事业的忠诚和执著。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引用“蛮拼的”“点赞”等网络流行语,既具时代特色,又能引起广大青年朋友的共鸣,令人倍感亲切。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话语形式的丰富多彩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的又一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就是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基础上,将文本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在说理中融入情感因素,关注大众的话语需求,促进教育双方之间的互动,从而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首先,将文本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一定的形式而存在,其中依附于文字并通过一定形式记载下来的称为文本话语,是一种经过事实论证和实践判断而形成的纯粹理论或学术风格的陈述式表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的主要叙事形式之一。比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党和政府报告文献、报纸杂志等,都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要传递和表达的话语内容,具有理论性和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文本话语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更不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话语形式转化,将文本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话语是人所特有的交往行为,任何话语都表征着人类的特定社会活动和特殊人际关系,生活话语亦是如此,它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生活化的特点。生活话语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是话语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描述,因此更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如“量体裁衣”“瑞雪兆丰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等谚语和俗语,都是人们长期以来社会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生活话语虽然简单易懂,但却富含哲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定要改变抽象的文本式的话语形式,采用朴实无华的生活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其次,在理性教育中融入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了便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说理式的话语形式应运而生。它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要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的运用需要把握好度,如果被滥用,就可能蜕变为空洞说教和强制性灌输。虽然说理式话语形式包含着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侧重强调以理服人,虽在“讲理”,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服”,这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势必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一旦教育对象反感甚至抵触,再有道理的理论也不会被接受。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说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传递和传授认知信息,还要有意无意地将情感因素寓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中,寓理于情,以情动人。情感话语的优势在于它将话语自身的意蕴与个体情绪、感知等相联系,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主体之间话语的有效连接,增强话语效果。因此,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之中,是一种实现话语“达意表情”的有效形式,能够调动教育对象的内在情感能量,实现话语主体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再次,在话语表达时关注大众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与日俱增,在自我意识高涨的背景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依旧无视大众的存在和需要,一味地讲述课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感受,势必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依附式”教育,教育者话语无人问津,沦落为“自说自话”,这样,再好的教育内容也会成为无人倾听的“耳旁风”,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为出“诲尔谆谆,听我藐藐”的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失语”状态,究其原因就在于其秉持“假、大、空”式的宏大叙事,没有关照大众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既要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又要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结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来,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并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直至信仰。
最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话语互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中,由于受灌输思想影响,教育者“一意性”地向教育对象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观点,表现为“一言堂”和“独角戏”。由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缺乏互动,教育对象的话语权往往处于被抑制状态,双方不能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论,理想的话语交往要求形成一种自由、宽松和平等的话语关系,话语双方在无强制条件下,才具有真诚的交往意愿,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顺利进行。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应该由教育者的单向独白向双向互动转变,双向互动强调的是教育双方以独立人格相互沟通、交流和对话,教育者不再“一意性”地单向“灌输”知识和解疑答惑,而是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诉求愿望与情感体验,以期实现双方之间良好的互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对话,不仅能够克服“你讲我听”“你打我通”单向话语形式,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双向互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编辑:耿春晓 校对:黄扬琦)
参考文献:
[1]栗战书.忠实践行“五个坚持”做党性坚强的中办人[J].秘书工作,2014(9):6.
[2]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2012-05-28(4).
[3]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张成武.领导者讲话如何更有感召力[J].学习月刊,2014(8):29.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文章选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