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美得不成样子的村居,居然是回迁房!瞬间,被“石化”了

2017-02-13 爱天涯

白墙黛瓦,

淡墨轻岚,

旧时寻常巷陌间,

绿水轻舟已惘然。

这是吴冠中笔下的旧时江南。


可惜当今中国城乡差距拉大,

为了改善居住与生活环境,

人们争相挤进大城市,

村庄民居自然年久失修、萧条没落。



场口镇东梓关

这个坐落在富春江边的古村落,

过去虽是富阳往杭州的水路必经之地,

如今却因陆路交通发达,水运萧条,

村庄没落,为谋生计,

年轻人相继“出走”,

更进一步加剧了村庄衰落的现实。



等到村民赚了钱,

陆续回村打算重建老宅,

村里却要统一规划安置,

不允许自行改动老宅。



这一“耽搁”就是近10年时间,

直到最近建筑设计师孟凡浩

在微博放出东梓关村的一组照片,

人们彻底被惊艳。



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

就这样如童话般走进了现实。



看似江南水乡的风貌

却又充满着现代气质,

这不禁让众多网友好奇发问:

这是别墅还是民宿?



建筑师的回答却令人震惊:

这既不是别墅,更不是民宿,

仅仅是农民的回迁安置房。



原来随着保护历史文化古村落的推进,一批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被确权回购收储,统一代建46户安置房。


村民只需补与原来住房的面积差,每平1376元。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他们找到了以37岁的设计师孟凡浩为首的建筑设计团队。



但这却让设计师犯了难,

之前一直以高端豪宅设计见长的团队,

如何应对一批农民回迁安置房?



为了搞清楚村民的诉求,

他们与村民开了3次座谈会,

发放调查问卷,

最后才得出要如何设计的结论。



“其实村民的眼光,也不是说房子有多漂亮,美学上有多好,它不是的。


第一,你这房子实惠,性价比高;第二个就是功能设置一定要符合他的生活方式,不能说你弄的又是咖啡厅,又是红酒吧,这跟他的生活就脱离了···”



在走访调研中,设计团队还发现:多数农民还保留着在院中洗衣服,用土灶做饭的生活方式。


团队因此决定用设计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将建筑师的想法强加于使用者。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创造适合他们的饮食起居空间,比什么都重要!



从农民的真实需求出发,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采集信息,

再结合各户的年龄结构,

找出村民的共性需求,

最后遵循当地

“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进入”的习俗。



前院开敞,

内院静谧,

后院私密,

一个“公共-半公共-私密”

的空间序列由此确立。



同时还兼顾村民对自宅“独立性”的需求,

户与户之间完全独立,

不共用一堵墙,

间距在1.6—3.2米之间不等。



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后,

建筑师孟凡浩才考虑

如何让这古村既保留江南民居的神韵,

又体现出现代的美感和创意,

他第一个想到了画家吴冠中。



色调是白墙绿瓦,

中间有一些灰色系的砖,

都是老色调的基底给我们的感觉。



压顶的线条,

像极了吴冠中的画,

都很抽象,

没有具象的符号。



但你一看它就是江南的,

因为屋顶这种曲线、线条,

才能勾勒出江南的俊秀。



在虚实关系的营造上,

外墙以实面为主,

朝向院落的界面以半虚及玻璃为主,

既保证了采光需要,

又能形成内向感。



实墙上的方窗与延续进每家每户的木质感格栅,在虚实之间完成了对“外实内虚”这一传统建筑界面特质的现代转换。



为了唤醒村民的记忆,设计团队还特意在村落中心迁移了一幢老房子,作为乡村图书馆。



而且还在村口设计了一个公共敞开的村民活动中心,用于乡村展览及交流活动,希望未来这里出现动静皆有,老少皆宜,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成为整个村落的活力源。



从设计到竣工,

整整两年时间,

曲折艰辛,

失控中的坚持,

只有设计团队知道。



但也正是这样的坚持,为崭新形象的东梓关村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到周末,城里的人就会特意跑来,看这些村里的房子。


既有自然资源,又有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新造的房子,让村里的人气慢慢火了。



就在不久前,在全国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名单中,场口镇东梓关村杭派民居还被评为二等优秀实例。




郁达夫曾言:

美丽乡村,设计先行。

用现代手法转换传统要素,

塑造传统民居的意境与神韵,

或许这不失为当下中国

乡村民居改造的美好之路。

旅行攻略 | 旅游咨询 | 精选图片 | 精彩文字

| | |  |

微信号:lytyhw

创办最早最具影响力的生活旅行类新媒体资讯平台


○温馨提示:可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