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雅林集 | 游历小记风流二三事

2017-12-24 李一平 爱天涯
爱天涯

ai_tianya

爱天涯 让散落在天涯的旅行者 相遇......

轻絮笺的游记饕餮想必还留在大家的脑海里记忆犹新。

那么不禁会浮想,古人会去旅行吗?

答案自然是必然的。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与诸弟

“会桃花之芳园,享天伦之乐事”

徜徉在旅途中的欣悦历历在目。

古今中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诸多文人年少立下的誓言,

匆匆忙忙中有人溺于冗杂公文,

有人却决然踏上旅途。

然,若以为古人的出行都只有枯燥无味的面朝大海慷慨抒情,和见到菊花就能强扯一波贞操谆谆说教,那就大错特错了。

古人出行,和现代人一样,也要看攻略、带身份证、算卦、住招待所、找艳遇……

今天让我们推翻陈腐生锈的古板印象,八一八古人出行的风流韵事。


皇帝:微服私访巡游天下


皇帝不可能年年岁岁住在阴森沉闷的皇宫里,和太监嫔妃玩腻了,早晚也是想要偷偷荤腥的(误)。

帝王外出,方式无非明暗两种:

第一种,鸣锣开道,八面威风,周遭肃静回避。

第二种,神不知鬼不觉、偷偷摸摸地“溜”出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微服私访”。

有觉悟的乾隆皇帝就选择了第二种,既扫除了江南黑社会,还一手抱得美人归,既为旅行代言,又为自己带艳~

当然,微服私访毕竟费钱又费力,御用的承德避暑山庄才是皇家人出行的大本营。

大臣:出任官员走马观花

正所谓“走马上任”,古代的官员们接到吏部的文书去外地任职,自然也就把沿路的好风光细细赏玩了一番。凭那一纸文书,官员们还可以住官方的政府招待所——驿站,驿站对不同等级的官员,待遇也是差别很大的。想要拍砖?停!我们有公文!!《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炊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这种建设在都城、交通干线及边境线上的旅店,就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招待所啦。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我们“遵纪守法,没骂过人、没打过架,上幼儿园还得过小红花”的包大人,花了大价钱买了礼部侍郎的官儿,一路走来眼看就要到京城,却栽在了同福客栈里艳遇的“佟十六”手里,真真是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


文人:负笈求学壮游四方


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蹊,不知地之厚也。”,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总之,古代旅行的主力军,绝对非士大夫和文人莫属!

这文人游学,可不是头发甩甩大步走开想游就能游的,它有个前提,需要你有丰厚的知识积淀。

有同学举手发问“凭啥呢!不奏是走道儿嘛,背个包带个碗咱老百姓游一游说不定碰上大师也就成文化银儿了哩!”这位同学,您那是在化缘吧,脱发也不能这么对待自己呀。你想啊,胸无点墨就游学,可能看见山就是山,看见水就是水,你还怎么中看到人生、哲理,看到社会苍生!只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才有更深远的意义,“只有有了理论指导的实践才是有价值的实践。”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仅出现了孔子!还出现了李白!还出现了苦逼的梁祝……

遥想祝妹妹当年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文人与旅行,便有了游记文学。

游记,顾名思义,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往下探究,游记大致课分为四类: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如郦道元的《三峡》。

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经历过中学时期高考试炼的骄子们对这些文章大多都不陌生。

欧阳修有云:“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游记的写作途径也无他新鲜,多看和多写。

1. 多看

(一)阅读。这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读他人的书,有的称为读“死书”。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牛筋断了多次。杜甫“读书破万卷”,这才“下笔如有神”。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处若忘,行若思”。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和前提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够开阔思路,积累材料,掌握写作规律,丰富语言词汇。但是,这种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一般来说,阅读越多对于写作的作用越大。多是无限的,但是以写为目的。

阅读的内容,一是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二是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文理兼通,尤其是阅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三是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揣摩名家的方法技巧。

阅读方式一是泛览。还可以称为博览,略读,通读,赏读等。陶渊明正是这样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也是“观其大略”。阅读时候往往采用速读法,或者称跳读法。巴尔扎克在《路易·拉别尔》一书中描写了这种阅读法:“他的目光一下子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是与眼睛的速度相等的,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义。”二是精读。还可以称为攻读,研读,熟读。这是带着清醒的抽象思维的意识去阅读,以理解掌握书籍的内容。有的人还发展为抄读和诵读。尤其是诵读,可以说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

(二)阅历。人们称为读“活书”,是读“自己的书”。鲁迅先生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阅历是写作的根本途径。写的都是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古人常常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历实际上是一生经历中的观察体验。观察是对事物外在形态及其所处环境从总体到局部的视觉运动。而体验则是自身在现实生活处境中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记叙文体来说,观察成分多的文章多是报告文学一类的新闻或者应用文,注重认识的反映论。不少偏重于题材新颖的小说实际上是这样的。而体验成分多的文章,向内心深处开掘,能够写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情绪气氛沉浸笼罩全篇。不管怎么说,阅历都是写作的根本的途径。

2. 多写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人生大事不就是写得干净漂亮嘛!)”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应该多写多练。

多写是写好的关键。要把写作当作生活中的乐事,随意地写,不要总是绞尽脑汁。写作是学习写作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古人所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多作自好,写得少是一种通病。当然,不能盲目多作,要和现有水平的突破结合起来。可以说,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有这样三道关:顺畅关,发表关,风格关。一旦突破某一个关口,就不会倒退回去。多作还要和争取发表实用结合起来。

提倡模仿。模仿是写作教学的必经阶段。对模仿这种方法的确认,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模仿来写作。人尽皆知,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不管是学习国画还是学习西方画的创作,都要求学生首先把所有的绘画名作用心阅读一遍,然后还一定要精心地临摹相当数量的名作。自古至今, 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特别是不少大作家都是这样。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诗赋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小小的王勃模仿瘐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古典四大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模仿了东欧的一些小说,据说在他的26篇小说中就有16篇属于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和果戈里的一篇小说同名。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据人们研究,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发展线索。文学传统中伟大的作家都不排斥模仿,我们更没有理由自负高傲地反对模仿。


平民:集市庙会一见钟情

又有同学举起了求知的小手“那皇帝大臣文人都走起了!我们平民没钱没权又没才办?!”

同学不要害怕,你说,还有啥能比得上我们吃喝玩乐相声小品魔术杂技俱全的庙!会!”去一趟庙会,赶一次集市,不是旅行,胜似旅行!更何况,hiahia,袁宏道他身为文人,不也写了《虎丘记》说“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上那些山沟子啊水洼子啊野林子啊除了碰到同好的男人不得志的男人心系苍生的男人除了男人只有男人,而我们大庙会,上到秋香下至如花,良家美女大大的有!”

所以,尽管唐伯虎有文人的笔墨,大臣的机智,最终也心甘情愿地为了在庙会上一见钟情的秋香姐姐做了家奴。

那么,古人旅行会准备些什么呢?

一、准备攻略

当当当当!这本神秘的攻略就是《山海经》啦~

《山海经》记载了60多种“见则死”、“能食人”、“见则大水”等旅行途中可能遇及的自然凶险,都是当时的旅行者必须提防和躲避的。

而书中记载的130多种“食之不饥”、“服之不夭”、“服之不寒冷”的食物,则常常成为古人旅途中保命的法宝。

二、准备身份证

据史书记载,在中国远古西周时代,周王在边境设立多达十二道关卡,被史学家认为可能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关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列强争霸,狼烟四起,各国设卡立哨就十分普遍了。由于哨卡功能特殊,地位重要,关系到各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要枢,所以普通人要通过这些关卡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时即使是一些社会“名流”,要想蒙混过关也有马失前蹄之时。如秦国的商鞅因没有闯过关口而被抓捕车裂;另一位伍子胥先生,则在逃往楚国的途中,因无法出韶关而急得一夜白发……

史书还记载西周有一种叫“符传”的东西,作用和今天的身份证有点相似,但只有临时性。国人要迁徙或旅行时,必须先申领“符传”。一旦出行,不仅旅途当中随时有人查,每当过城关,城门或遇到宵禁、戒严时,均要出示“符传”。而且,这种“符传”按规定一般只能使用一次,使用完后必须按时上交,否则,就要受到惩处。

三、走之前,算一卦

在古时,无论是在旅途,还是暂居旅舍,都要冒极大的生命危险,即便是君王出游,也难耐命运捉弄。如周昭王在外出巡游时,就突遇风浪,不幸死于沉船……

所以应运而生了出行占卦的传统。《周易》中的五十六卦”旅卦”,便是专门用来占卜旅行吉凶的。

现在,你对古人出行的印象不总依旧停留在伤春悲秋吟诗作赋了吧?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人的存在方式,存在即合理,古人或许比我们如今日日抱着手机会找乐子的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搜狐旅游)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大城小事」,搜索「Dcxs-story」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