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看完这70部影片就是一部完整二战史

请点击关注 👉 爱天涯 2022-05-28
目录索引:
上篇《时间线篇》

篇 I:1914年-1941年(15部)

1.《白丝带》奥地利/法国/德国 2009
2.《意志的胜利》德国 1935
3.《二•二六》日本 1989
4.《七七事变》中国 1995
5.《八百壮士》中国台湾 1975
6.《南京!南京!》中国 2009
7.《血战台儿庄》中国 1986
8.《太行山上》中国 2005
9.《卡廷惨案》波兰 2007
10.《国王的演讲》英国/澳大利亚 2010
11.《赎罪》英国 2006
12.《不列颠之战》英国 1969
13.《莫斯科保卫战》前苏联 1985
14.《狼牙山五壮士》中国 1958
15.《虎!虎!虎!》美国/日本 1970

篇 II:1942年-1943年(15部)

16.《大偷袭》美国 2005
17.《东京上空三十秒》美国 1944
18.《中途岛》美国 1976
19.《细细的红线》美国 1999
20.《苦战科科达》澳大利亚 2006
21.《兵临城下》美国 2001
22.《血战阿拉曼》意大利 2002
23.《撒哈拉沙漠阻击战》美国1995
24.《猎杀U-571》美国 2000
25.《1942》中国 2012
26.《桂河大桥》英国/美国 1957
27.《华沙起义》美国 2001
28.《都回家去》意大利 1960
29.《炮火弧线》前苏联 1970
30.《喋血孤城》中国 2010

篇III:1944年-1946年 + 特别加映场(20部)

31.《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意大利1945
32.《最长的一天》美国 1962
33.《拯救大兵瑞恩》美国 1998
34.《太平洋奇迹》日本 2011
35.《行动目标希特勒》美国 2007
36.《遥远的桥》美国/英国 1977
37.《光荣岁月》阿尔及利亚/法国 2006
3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前南斯拉夫1972
39.《血战1944》芬兰 2007
40.《坦克大决战》美国 1965
41.《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来信》美国 2006
42.《吾为君亡》日本 2007
43.《男人们的大和》日本 2005
44.《最后一击》前苏联 1972
45.《帝国的毁灭》德国 2004
46.《太阳帝国》美国 1987
47.《紫日》中国 2001
48.《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 1967
49.《东京审判》中国 2006
50.《浪潮》德国 2008
下篇《人物篇》

篇I:历史的大人物 银幕的主角

51.《二战三巨头》英国 1994
52.《巴顿将军》美国 1970
53.《步入辉煌》中国 1994
54.《辛德勒的名单》美国 1993
55.《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日本 2011

篇II:英雄与美人 虚构却铭心

56.《平原游击队》中国 1955
57.《士兵之歌》前苏联 1959
58.《胜利大逃亡》美国 1981
59.《美丽人生》意大利 1997
60.《美国队长》美国 2011
61.《红樱桃》中国 1996
6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前苏联1972
63.《征服》意大利 2009
64.《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2000
65.《黑皮书》荷兰 2006

篇III:历史的小人物 笑面苦难玩“史”不恭

66.《大独裁者》美国 1940
67.《虎口脱险》法国 1966
68.《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捷克2006
69.《第二十二条军规》美国 1970
70.《无耻混蛋》美国 2009


《上篇 时间线篇》


时间线篇 I:1914年-1941年 (15部)


1.《白丝带》奥地利/法国/德国 2009


“纳粹小时候”


《白丝带》

导演: 迈克尔·哈内克


间接要介绍的第一部“二战电影”,并不直接涉及二战,此所谓工夫在诗外。


2009年,闷片大王迈克尔·哈内克推出了这部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讲德语的小村,片名中的“白丝带”,其意义约略等于霍桑的“红字”,是一种特殊身份的标记,是父母给青春期子女绑上,用以警示其诚实、守贞的象征物,也代表着父权的绝对权威。


所以,被绑上白丝带的孩子会被同伴视作异类。而不同于“红字”体现的放逐与弃绝,白丝带是可以解下来的,所以,当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合乎规范,他们可以将之解下,宣告孩子“刑满”。也就是说,白丝带的一系一解之间,儿童完成了对自我的扼杀和对群体生活与价值观的服膺。


然而道貌岸然的成年人一面要求儿童存天理灭人欲,一面暗地里自行其是,算计、说谎、淫乱,这种环境中的儿童,表面恭顺着成人制定的规则,实则心理早早被扭曲,充满着残忍和对世界的不信任,暗地里恶作剧、纵火、绑架并殴打贵族子弟,无所不为。旧时贵族主导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解体所带来的转型之痛和社会危机,更加剧着这种暗流汹涌。结尾处借剧中人之口交代出时间背景——“斐迪南大公遇刺了(1914年)”,此时导演想探讨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纳粹何以成为纳粹?正是一群这样背景下成长的孩童,在二十余年后构成了“第三帝国”的主干力量,无怪有人将该片片名直接译为:纳粹小时候。


2.《意志的胜利》德国 1935


“独裁者图腾”

《意志的胜利》

导演: 莱妮·里芬施塔尔


这是本专题所述影片中最与众不同的一部,全部镜头来自真实历史画面,“担纲主演”的是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一干纳粹首脑,这就是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的争议名作《意志的胜利》。


这是一部关于1934年纳粹纽伦堡党代会的纪录片,当时希特勒已解散议会取缔政党,成为标准的独裁者,但纳粹宣传机器的运作下,德国民众视他为民族救星。本片正是这种造神手段之一,片中整齐的队列、旗幡招展的会场、激情澎湃的演说,配以恢弘的瓦格纳的交响乐……种种“集体主义美学”的运用,使其极富感染力。而正是在这样的群体无意识中,德国走向了战争。


因此,重温本片不但是对历史最直观的回顾,更不失为对未来的镜鉴。


3.《二·二六》日本 1989


“愚狂与冷血”


《二·二六》

导演: 五社英雄


纳粹在德国得势的同时,东方的日本也正戾气弥漫。


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社会危机严重,于是以侵略转嫁危机的呼声渐高,日本的制度设置也使军方不受政府节制,愈发肆无忌惮,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皇道派”军官攻击相府,斩杀数名内阁大臣的政变,史称二·二六事件。肇事者虽被惩处,但该事件加速了日本的军国化进程。


虽然二·二六事件是日本现代史上的重要截点,但在影视界,只有大导演五社英雄曾在晚年时将之搬上银幕。影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值得称道,但导演以“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奔驰!”(语出一当事军官遗书)的青年热血,婉转地为事件开脱,使影片失之应有的深刻。


4.《七七事变》中国 1995


“血染京城月”

《七七事变》

导演: 李前宽 / 肖桂云


二·二六事件之后,日本的军国化已不可逆,终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启衅,此即为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和中国八年抗战的起点——卢沟桥事变。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旨在追溯抗战起始点的《七七事变》,从开战前中日两军在丰台狭路相逢互不相让原地踏步的剑拔弩张,到事变爆发时各方力量的纵横捭阖,再到7月28日南苑之战佟麟阁、赵登禹等将士殉国,29军余部悲壮撤军。


每年7月7日,总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该片,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影片的拍摄手法和历史认知,都有些受限于时代,但基本呈现了事件原貌,这段历史更是值得铭记。


5.《八百壮士》中国台湾 1975


“泪洒黄浦江”

《八百壮士》

导演: 丁善玺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爆发了淞沪会战。这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役,自1937年8月13日开战至同年12月撤出战区,中方投入兵力80万,伤亡近30万(含撤退途中),最终上海沦陷。


无需讳言这是一场败仗,但其中不乏彰显中国军人勇毅的场面,例如著名的“八百壮士”。10月26日淞沪会战尾声阶段,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部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在日军猛攻下坚守4昼夜,最终奉命退入英租界,参与此役的国军将士赢得举世钦敬,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00余人)。是役,还有一名女学生杨慧敏冒死穿越战区送来国旗,四行仓库上空飘扬的国旗,一时成为上海抗战之象征。


早在1938年中国电影人就拍摄过“八百壮士”,1975年台湾地区再次将这段英雄史诗搬上银幕,好评如潮,而片中饰演杨慧敏的,正是当时出道未久的林青霞。


6.《南京!南京!》中国 2009


“血海金陵天地悲”

《南京!南京!》

导演: 陆川


1937年12月13日,中国人心底永远的痛。是日,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其后,长达六周的时间里,日寇将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


淞沪会战虽然以日军占领上海而告终,但战事持续近三个月,不但让开战伊始日本军方“三月亡华”的狂想破灭,也使得国民政府赢得时间为日后的持久抗战布局。因此,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力主攻打南京,以图挽回颜面。12月5日起中日军队在南京外围接战,13日,南京失守,约5万名日军士兵涌入城内,烧杀淫掠,截至次年2月,共有约30万同胞罹难,基本都是无辜平民及被俘官兵,财产损失则无可估量,正是“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此即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浩劫,南京大屠杀,中国现代史上的痛点。或许是这段历史太过沉重,相关的影片如吴子牛的《南京1937》、陆川的《南京!南京!》、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德国导演加伦伯格的《拉贝日记》等,不谋而合地选择用小人物,或旁观者的视角,以点带面地呈现历史,如《南京1937》中秦汉饰演的军医及其日籍妻子“理惠子”,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是,日本兵搜到理惠子家中,发现她竟是日本人,马上变为和颜悦色,叮嘱她不要外出。这个有“洗白”嫌疑的处理当时一度被诟病,但其实将“人性”与“兽性”的交相对比更加发人思考,是战争让平常也斯文守礼的人会变成野兽,这种透析较之单纯的控诉,应该更有价值。


7.《血战台儿庄》中国 1986


“一寸山河一寸血”

《血战台儿庄》

导演: 杨光远 / 翟俊杰


1937年岁末,以平津为中心的华北和以沪宁为中心的华东都已失陷,两地间的战略要津徐州则仍在国军控制下,为使两处占领区连片,日军于1938年初发动了徐州会战。


这是淞沪会战之后中日又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持续4个月余,其中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苏鲁交界的台儿庄一带,在滕县、临沂、台儿庄等系列战斗中,国军毙伤日军约2万(日方称1.1万余),取得抗战以来最大战果。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鼓舞全民士气的一场大捷,而当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问世,又收获政治奇效。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反映抗日正面战场的作品,影片正面描述了蒋介石、李宗仁等历史人物,为蒋经国所赞赏,并因之促进了两岸交流。


8.《太行山上》中国 2005


“黄土岭上烽烟急”

《太行山上》

导演: 韦廉 / 沈东 / 陈健


当国军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战斗在敌后战场。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革命军第八路军”,于1937年9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开辟抗日根据地。电影《太行山上》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


这是一部题材跨度很大的影片,包括了1937年9月著名的首挫日军之役平型关伏击战,但高潮部分无疑当属1939年11月的黄土岭之战。该年秋,华北日军对解放区实施大扫荡,由号称“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指挥,八路军诱敌深入,在黄土岭包围圈阿部所部,后者被击毙。阿部规秀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击毙的军阶最高的日军将领,对此,日媒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


9.《卡廷惨案》波兰 2007


“国破境绝尸骨寒”

《卡廷惨案》

导演:安杰依·瓦依达


中国军民力抗日寇两年之后,欧洲的战事也终于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白色方案”,侵入波兰,作为波兰盟友,英法对德宣战,因此德波战争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起点。


面对德军的“闪击战”,波兰无力抵抗,一月而亡。由于战事的一边倒,关于这场战争本身的影片并不多见,2007年,却有一部波兰佳作,将镜头对准了波兰亡国后的另一段痛史,这就是《卡廷惨案》。


当时,苏联以保护侨民名义出兵占领波兰东部,俘获了2万余波兰军官及社会精英,次年春在卡廷森林等地将之秘密处决。电影《卡廷惨案》从德军入侵讲起,直到战后,卡廷惨案真相逐渐浮出,以四个家庭的遭际为线索讲述整段历史,全片气质冷峻肃穆,以白描手法还原了波兰的惨痛记忆。


10.《国王的演讲》英国/澳大利亚 2010


“万里战火一言决”

《国王的演讲》

导演: 汤姆·霍珀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关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及其发音矫正师罗格的传记电影。乔治六世患有口吃,最怕在人前演讲,但当二战爆发,作为国王,他必须宣读对德宣战的诏书。


《国王的演讲》的高潮部分,就是这位国王的宣战时刻,最终他克服生理障碍完成演说,鼓舞了民心士气。导演将希特勒演讲的历史画面穿插在片中,与讷于言辞的乔治六世相比,显然远有过之,就如同当时英德的实力对比,所以,影片中乔治六世困境中战胜恐惧的心理历程,也可视为当时英国不畏强敌独力苦斗的写照。


11.《赎罪》英国 2006


“真实战争没那么浪漫”

《赎罪》

导演: 乔·赖特


1940年春天德军掉头杀向西欧,4、5月间席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五国,5月底逼得英法比利时34万联军弃守大陆,自5月26日至6月4日,从法国敦刻尔克港撤往英国,丢弃了大批给养装备,靠着奇迹般的运气才得以逃脱,这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后世评价普遍认为,敦刻尔克撤退使盟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堪称伟大胜利。但在当时,盟军是在一连串失败后仓皇遁逃,狼狈不堪。这样的场面在电影《赎罪》中被呈现,本片改编自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本质是一部爱情片,敦刻尔克撤退只是一个背景情节,但愁云惨雾笼罩的历史现场被精准还原,揭示了战争被英雄主义叙事掩盖的另一面。


12.《不列颠之战》英国 1969


“高度还原最经典空战”

《不列颠之战》

导演: 盖伊·汉弥尔顿


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的抵抗基本瓦解,欧洲肩负抗击纳粹使命的仅剩英国。

临危受命的新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及皇家空军上将休·道丁等主战派坚拒对德媾和,7月10日起,德国空军持续轰炸伦敦等城市,英军奋勇还击,这就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不列颠战役。战事主要集中在1940年7月-10月,后续持续到次年6月,其间英国损失惨重,但以寡敌众的皇家空军取得了2比1的胜绩,挫败德国登陆英伦的计划。


作为英国在二战中最值得骄傲的战绩,不列颠战役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1969年的《不列颠之战》堪称其中经典。剧组努力下,英国当时能搜罗到的二战老飞机悉数出镜,尽管多数高龄机已无法升空,只能在地面上亮个相,但这样的高度还原,仍令军迷们乐道。


13.《莫斯科保卫战》前苏联 1985


“退无可退 死守家园”

《莫斯科保卫战》

导演: 尤里·奥泽洛夫 Yuri Ozerov


1941年6月,二战局势再度突变,德国于6月22日突然发动550万大军,攻击签有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由于准备不足,苏军陷入被动节节后退,9月30日,德军已兵临莫斯科。退无可退的苏军凭借巨大人力牺牲,终于守住首都,次年1月德军撤走。此前横行欧陆的德军兵钝莫斯科,迅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接下来苏联庞大的战略空间和人力资源将发挥作用,并最终反败为胜。


前苏联时代拍摄过数部反映卫国战争的史诗巨片,《莫斯科保卫战》正是其中之一,该片共分两部四集,虽然不乏带有时代痕迹的政治说教,但壮观的战争场面,高度还原了当年战争的惨烈。


14.《狼牙山五壮士》中国 1958


“以寡敌众 鼓舞人心”

《狼牙山五壮士》

导演: 史文炽


1941年8月,华北日军对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实施扫荡,在掩护主力转移过程中,涌现出了著名的英雄团体,狼牙山五壮士。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名八路军战士受命掩护主力,9月24日的战斗中,五壮士在河北易县狼牙山力阻上千日伪军两天,直至主力安全撤离,弹尽粮绝的五壮士跳崖,葛、宋二位幸存,其他三人牺牲。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当时就传遍解放区,1958年拍摄了同名电影,较之其他抗战片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五壮士真人真事的战斗事迹,显然更具感染力。


15.《虎!虎!虎!》美国/日本 1970


“美日联手‘再现’珍珠港”

《虎!虎!虎!》

导演:理查德·弗莱彻


“虎!虎!虎!”是珍珠港事件中日本鱼雷机奇袭成功的报捷代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不能再偏安西半球,终于挺身而出,充当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绝对主力。


二战爆发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迫于民意奉行中立。但随着德日的扩张,美国与之矛盾日增,终至不可调和。1941年,侵略东南亚的计划被美国阻止后,日本决心对美开战,该年12月8日,日本出动第一航空舰队6艘航母空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击沉美军5艘战列舰,击伤3艘,并造成四千余人伤亡。发动袭击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感叹,我们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


果然,随后美国对日本及其盟友德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加入,让这场战争真正升级为“世界大战”。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独立以来所遭受的最惨痛的重创,因此美国人一直深怀珍珠港情结。1970年,美日合拍了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尤为难得的是双方导演理查·弗莱彻和深作欣二都克制住了悲情叙事和英雄视角,着力于在宏观层面上复盘历史,如日本的决策过程和美方情报应对上的可商榷之处。


此外,拍摄的硬件也是超强配置,美军航母约克城号“扮演”了二战中的日军航母加贺号,好人理查号则扮演了当时已退役的一代名舰“大E”企业号。这样的阵容,让后来迈克尔·贝重金打造的《珍珠港》相形见绌。


1914年-1941年史实中的事件:

1922年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统治。

1923年 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失败入狱,狱中著《我的奋斗》。

1927年 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图谋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次年建立伪满政权。

1933年 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后遣散议会,成为独裁者。

1935年 德国突破《凡尔赛和约》限制扩军,并迫害犹太人;同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年 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同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

1937年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1937年 9月,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建立抗日根据地,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辎重车队,取得大胜。

1937年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实施大屠杀,持续至次年2月。

1938年 1月,日军发动徐州会战,3月14日-4月15日,国军取得台儿庄系列战役胜利,5月,国军奉命西撤,6月9日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洪水拒敌,日军停止追击,徐州会战结束。

1938年6月-10月,日军发动武汉会战,10月12日,日军进攻广州,21日、27日,广州、武汉相继失陷。

1938年9月30日,德意英法签订《慕尼黑协议》,德国割占捷克苏台德地区,次年5月吞并整个捷克。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欧洲战场开战。至10月2日,波兰全境沦陷。

1939年11月6日,黄土岭战斗八路军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1940年4.9-6月9日,德军相继占领丹麦、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挪威;5月12日,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1940年5.20 枣宜会战爆发,中日战于湖北枣阳-宜昌一线,截至6月中,宜昌失守;

1940年8.20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华北对日伪军发起“百团大战”,持续至12月;

1940年5.26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22 法德停战,法国2/3领土被德国占领;

1940年7.10 不列颠空战爆发,持续到次年6月,德军失败;

1941年2.14德国支援北非战场意军,隆美尔抵的黎波里;

1941年4.6 德意入侵南斯拉夫,至月中南斯拉夫投降;

1941年5.7日军进犯晋南,中条山战役爆发,历时月余,中方战败;

1941年6.22 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行动,调集300万兵力入侵苏联;

1941年9.18 中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战事持续到10月9日,日军退走;

1941年9.30 德军发动围困莫斯科的“台风行动”,至次年1月败退;

1941年11.18-26 英军在利比亚发动昔兰尼加战役,被隆美尔击退;

1941年12.8,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军袭击马来亚、香港、菲律宾、关岛、威克岛等地。


时间线篇 II:1942年-1943年 (15部)


16.《大偷袭》美国 2005

“直面战争苦难胜于歌颂”

《大偷袭》

导演:约翰·戴尔


偷袭珍珠港后,掌握了制海权的日军在东南亚横行无阻,先后夺取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其中最激烈的战斗与最残酷的暴行,都发生在菲律宾。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的同日,日军就袭击了菲律宾,次年3月,驻菲的美军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撤往澳大利亚,4月9日,坚守在巴丹半岛的美军投降,10日-22日,7.6万美菲战俘被逼令前往136公里外的战俘营,短短的路程中由于日军的虐待,2.2万人丧生,后世称之“巴丹死亡行军”。


2005年的美国电影《大突袭》,虽然主要讲述1944年美军解放菲律宾战俘营之战,但也用了相当篇幅描绘了巴丹死亡行军,这种对战争苦难的呈现,其价值高于单纯的对胜利的歌颂。


17.《东京上空三十秒》美国 1944


“成果甚微 只为提振士气”

《东京上空三十秒》

导演:茂文·勒洛依


这部电影的情节,是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后续,拍摄年代却远早于《虎!虎!虎!》。该片上映于1944年8月,二战最后的攻坚阶段。


影片中的空袭东京,是1942年美国政府对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回应,当时美军用航母大黄蜂号运载16架陆军B-25轰炸机空袭了东京。行动由著名飞行员詹姆斯·杜立特上校领衔,故又称杜立特空袭。虽然成果甚微,但提振士气的宣传效果显著,本片就是由参与该行动的飞行员泰德·罗森同名回忆录改编,书和影片都着重呈现了中国抗日军民对美军飞行员的救助和为此付出的牺牲。


18.《中途岛》美国 1976


“明星云集 编排乏善可陈”

《中途岛》

导演:杰克·斯米特


杜立特空袭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日本海军为防止本土再次遭袭,将防线向东推进,目标直指美国中途岛。日军更想借此诱出美国海军主力,聚而歼之,为此日本联合舰队倾巢而出。但美方的情报人员破译了日军电文,新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沉着部署,用三个航母编队与中途岛驻军配合,一举击沉日方出动的全部4艘航母,日本开战以来的制海权不复存在。


如同一个隐喻,“中途岛”之战标志着太平洋战争棋过中盘,但这样一场里程碑意义的战役,影视作品的呈现却只能说差强人意,1976年的美国电影《中途岛》,虽说阵容众星云集,但全剧编排乏善可陈,更有很多镜头取材于纪录片甚至其他电影,有浪费题材之嫌。


19.《细细的红线》美国 1999


“人性与杀戮间只隔一线”

《细细的红线》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中途岛战役后,太平洋战争的主要战场移师大洋洲东北的所罗门群岛,美日双方的目光汇集在一个此前名不经传的小岛,这就是瓜达尔卡纳尔岛,绿色的地狱。


这是一个覆盖满热带植被的岛屿,地势险要毒虫出没,但由于位置极佳,适合作为修建大型机场,美日双方都对这里志在必得,日军于1942年5月占领该岛,8月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登陆,此后直至次年1月日军逃离瓜岛,双方在该岛及周边海域大规模陆战3次,海战6次,日军折兵近两万,美军伤亡约六千,双方损失的驱逐舰以上级别舰艇,都有二十余艘。


这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最漫长血腥的一役,二战结束后,有位二战老兵詹姆斯·琼斯,将瓜岛战役写成了小说《细细的红线》,轰动一时,书的扉页上写着一句美国西部谚语,“智者和疯子之间,只隔着一条细细的红线”。


1999年,泰伦斯·马利克拍摄了同名电影,西恩·潘、阿德里安·布罗迪、乔治·克鲁尼等全明星阵容,让观众期待这是又一部战争大片,但上映之后,观众发现马利克竟将之拍成了一部“文艺片”,招牌的“意识流”手法搞得人不知所云。


其实,这不是导演剑走偏锋,而恰恰是琼斯原著的气质,这部反战基调的小说里没有英雄主义,没有热血激情,其表达的主题正是,在瓜岛这样极端的环境里,文明世界应有的秩序都变得界限模糊,胜利还是失败,生存还是死亡,莫不如此,人性与杀戮机器之间,所隔的也不过是一条“细细的红线”。


20.《苦战科科达》澳大利亚 2006


“你能嗅到战争的窒息感”

《苦战科科达》

导演:阿里斯特·格里尔森


瓜岛鏖战的同时,南太平洋的其他角落也进行着同样的血腥绞杀,比如1942年7月-11月的新几内亚科科达小径之战。


当时,日军翻越新几内亚岛的天险欧文斯坦利山脉,试图偷袭岛东南部的盟军控制区。当时驻岛的盟军以澳大利亚军队为主,通过为期两月的艰苦拉锯战,终于打退日军。


这是澳军在二战中的光荣战绩之一,2006年澳大利亚拍摄了《苦战科科达》,限于制作成本,本片没有同类片中宏大的战争镜头,甚至交战场面都很少,但这个因陋就简,反而成就了本片的独特气质,险僻难行的山道、昏暗压抑的丛林、神出鬼没的敌人,无不透出战争带来着窒息感,因此,该片译名中的“苦”字,堪称抓住了影片神髓。


21.《兵临城下》美国 2001


“坚城之中活不过九分钟”

《兵临城下》

导演:让·雅克·阿诺


1942年,在莫斯科城下无功而返之后,德军将主攻目标转向了对苏联工业、能源、交通、粮食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南俄,此时他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坚城:斯大林格勒。


德军调集了13个师27万兵力以及上千架飞机,逼近斯大林格勒。7月,苏德两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交兵,9月德军突入城内展开巷战,随后苏军转入反攻,战事持续到次年2月,德军被全歼。双方累计投入兵力分别达100万和250万,德军伤亡在85万以上,苏军伤亡则超过百万,有历史学家称战事激烈时士兵在战场上平均存活时间只有9分钟,此外苏方更付出了整座城市被毁和数十万平民伤亡的代价,这些数字均为世界战争史之最。战役结束后,苏德力量对比发生倒置,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局势也转为对轴心国集团不利。


从前苏联到俄罗斯,历来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电影都着重呈现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上述的血腥数字被虚化为崇高的牺牲,反倒是一部2001年的美国电影《兵临城下》,直面了战争的血腥。


影片主角是确有其人的苏军神枪手瓦西里,但除了他的英雄事迹,法国导演让-雅克·诺阿也表现了战争双方对生命的无视,例如开场部分,刚下火车的新兵们,有的甚至枪都没领到就被驱赶着冲向德军阵地,退缩甚至迟疑者,都会被本方的督战队射杀。虽然这种处理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对苏俄一贯的成见,但无论督战队,还是苏军超高的伤亡率都是确凿史实,将之呈现于银幕,不但是对历史的还原,更可算对死难者的祭奠。


22.《血战阿拉曼》意大利 2002


“对于世界他只是一个兵”

《血战阿拉曼》

导演:恩佐·蒙特里尼


北非战争始于1940年,意大利进攻英国的非洲殖民地,但被只有己方兵力五分之一的英军击败,1941年德国介入,由名将隆美尔领衔,随后德意军与盟军展开拉锯战。1942年7月德意军进抵埃及北部的阿拉曼,威胁开罗,如其控制埃及,则将阻断苏伊士运河,使英国无法获得来自中东、印度的能源与兵源,因此情势十分危急。10月23日,英军元帅蒙哥马利发起阿拉曼战役,11月3日德意军败退,自此北非战场形势转为盟军进攻,德意军撤退,次年北非战争结束,盟军获胜。


阿拉曼战役和同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瓜岛战役,并称为盟军战略反攻的三大里程碑,1953年,北非战争结束10年之际,曾有一部讲述这段历史的美国电影《血战阿拉曼》,2002年,斯皮尔伯格监制了同名的意大利电影。


不过阿拉曼战役最令后世动容的,恐怕还要数战役阵亡将士墓碑上那句锥心的名言——“对于世界,你只是一名士兵;对于家庭,你就是全世界。”


23.《撒哈拉沙漠阻击战》美国1995


“北非战场中的一口枯井”

《撒哈拉沙漠狙击战》

导演:布瑞克·埃斯纳尔


如果说《血战阿拉曼》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撒哈拉沙漠阻击战》则可以视为这段历史中的一个别传。


影片的故事是,阿拉曼战役期间,沙漠里一群被打散的美英散兵游勇寻找大部队,却发现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德军,为了防止他们威胁阿拉曼战场的侧翼,这支十几人的小队决定凭一辆坦克和一口枯井与敌军周旋。


该片的故事情节无可稽考,片中的美国军官精明又无畏,让军阶比他高的英国军官主动让出指挥权,这是好莱坞电影典型的“美国人拯救世界”模式,不过该片剧情设置巧妙,扣人心弦,也不失为反应北非战场的佳作。


24.《猎杀U-571》美国 2000


“智取大西洋上的‘梦魇’”

《猎杀U-571》

导演:乔纳森·莫斯托


二战开始前,德国海军较之英国处于绝对劣势,为此他们扬长避短,海军司令邓尼茨于1939年实施“狼群战术”,以U型潜艇作为主力,袭击英军的补给船只,试图以此切断英国对外联系。自此,神出鬼没的德国U艇成为大西洋上船只的梦魇。


电影《猎杀U-571》就根据这段历史改编而成:1942年4月,一群驾驶老旧潜艇的美军发现一艘受伤求救的德国潜艇U-571号,遂伪装成德军修备船,夺取了U-571,更因而得到了艇上的德军通讯密码本,立下奇功。


影片情节紧张跌宕,被誉为潜艇片经典。不过与史实出入较大,所谓“美军俘获U-571”,其历史原型是英军俘获德国潜艇U-110,时间也不是1942年,而是1941年。此外影片在武器性能上,也有所夸张。


25.《一九四二》中国 2012


“抗日战争下的‘饥寒交迫’”

《1942》

导演:冯小刚


世界处在战争中,但不只有战争,还有生活。


1942年,处在中日交战区的河南省,遭逢旱灾,民众流离失所。而日军虎视在侧,国民政府不得不以军需为优先,加上地方官员的贪腐克扣与扯皮,灾民得不到救助,陷于饥寒交迫。


灾变过去70年后,刘震云原著、冯小刚执导的《1942》上映,重现了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民生之艰,更将这场灾难放在抗日战争整个民族灾难的背景下,“饿死一个灾民还是饿死一个当兵的”,这样无解的难题让人不知该如何评说。


26.《桂河大桥》英国/美国 1957


“沙场之外的人性交锋”

《桂河大桥》

导演:大卫·利恩


1941年底日军侵入缅甸,许多驻缅英军沦为战俘,无视《日内瓦公约》的日军役使战俘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1943年开始修建的“缅泰死亡铁路”,就是浸透盟军战俘血汗的工程,其中的桂河大桥一段,因1957年的奥奖同名电影而在西方广为人知。


影片主角尼克尔森上校是位典型的英国绅士,讲原则,重荣誉,沦为俘虏后,日军要求他帮助修建桂河大桥,他本不肯就范,但后来转而认为在破坏性的战争中建设一项泽及后世的工程,能够体现英国军人的荣誉。于是尼克尔森反而全力帮助日军修好了大桥,竣工之日,他十分为之自豪。


但盟军决定炸毁桂河大桥,他们派逃出战俘营的美军中尉希尔斯去执行炸桥任务,后者带队潜回桂河大桥布设炸药,却被尼克尔森发现,坚决阻止希尔斯毁掉这座凝聚自己和英国士兵心血的桥,争执中被日军发现,希尔斯等人都被打死,幡然悔悟的尼克尔森也中弹倒地,碰响了起爆装置,大桥轰然坍塌。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与荣誉的电影,这里的战争不单是沙场交锋,也是各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碰撞,无论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片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这种探索性,使本片在诸多战争影片中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深邃。


27.《华沙起义》美国 2001


“犹太人并非‘无声’反抗”

《华沙起义》

导演:乔恩·阿维奈


犹太人是二战中受迫害最惨重的民族之一,《辛德勒名单》、《说谎者雅各布》、《美丽人生》中都可看到他们的苦难,但其实面对迫害犹太人并非只有逆来顺受,1943年4月,德国占领下的波兰华沙,犹太人发起反抗集中营政策的大起义。


由于实力悬殊,万余起义者殉难,犹太区被夷平,约30万幸存者被送入集中营,但华沙犹太人宁为玉碎、宁死阵前的抗争精神,展示了这个苦难民族的血性。


2001年的美国电影《起义》就是描述这段历史,单从电影角度来看,本片水准一般,但其记述的历史,弥补上了二战电影中的一个缺环。


28.《都回家去》意大利 1960


“意大利人的漫漫归乡路”

《都回家去》

导演:吕基·康曼西尼


二战爆发后,意大利追随德国四处侵略,但在希腊、南斯拉夫、北非一败再败。1943年7月,盟军登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1个月时间占领全岛,意军溃不成军,墨索尼里政府也因之垮台。9月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此后意大利新政府加入盟军,被德军救出的墨索里尼则在北部组建听傀儡政权。


一部1960年的意大利黑白片《都回家去》,道出了意大利人眼中的这段历史:一天,收音机里传来了停战的消息,毫无准备的意大利官兵惊喜交加,踏上回乡之路,却遭到昔日盟友德国人的拦阻与杀戮。这是一部充满意式幽默的悲喜剧,笑中带泪,剧中人的遭际,正是热爱生活却被独裁者裹挟卷入战争的意大利人的缩影。


29.《炮火弧线》前苏联 1970


“好莱坞大片难望其项背”

《炮火弧线》

导演:乌利扬诺夫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德战场的局势已愈发不利于德国,同时,美军在北非登陆,即将介入欧洲战事,局势紧迫,德军只能寄望于趁着尚有余力,发动一次大规模会战打败苏军;而苏联方面,也准备乘胜收复失地。


1943年7-8月,两军围绕俄西部城市库尔斯克展开会战,双方共投入超过268万名士兵和6045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最终德军再败,战略优势彻底无存。


1970年-1972年,前苏联拍摄了全长7个半小时的鸿篇巨制《解放》五部曲,其中开篇之作《炮火弧线》,就以库尔斯克会战为题材。这是一部典型的苏式战争片,气魄宏大人山人海,这种震撼断不是今日的绿幕技术所能取代,2003年俄罗斯又拍摄过一部库尔斯克题材的电影《将军日》,虽然技术手段上大为进步,但风格气质更接近一般水准的好莱坞流水线制作,再无前苏联战争史诗片独有的雄浑气质。


30.《喋血孤城》中国 2010


“八千虎贲会战常德”

《喋血孤城》

导演:沈东


1943年,中国战场上的战斗同样惨烈,11月,侵华日军第11军新任司令横山勇以重兵进犯湖南西部的常德,意图打开云贵门户,牵制国军在云南及缅北的攻势。


继淞沪会战之后中国战场上最惨烈的城市攻防战常德会战就此上演。虽然国军在整个战区兵力占优,但常德一城,只有余程万中将率领的57师“八千虎贲”,在4万日军围攻下苦战10日,仅余数百残兵突围而走,12月9日国军增援部队收复常德,日军败退。


但因常德一度失守,余程万得咎于蒋介石,险些被军法从事,后来他请大作家张恨水将常德保卫战写成纪实小说《虎贲万岁》,2010年的电影《喋血孤城》,就以之为蓝本。本片的战争视效在国产主旋律影片中已属上乘,不足之处则在于,对人物的刻画仍显平面化,也没能发掘与这一宏大题材相匹配的更多的人物群像,使影片叙事流于简单。


1942-1943年史实事件:

1942年2月25日起,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至月底,因战事不利,分别撤回国内和印度;

1942年3月11日,麦克阿瑟奉命撤离科雷希多岛,辗转逃到澳大利亚,20日在去往墨尔本途中发表讲话“Ishall return.”

1942年3月12日,爪哇投降,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被日军占领;

1942年4月9日,巴丹半岛美菲军投降,10日-22日,被日军解往集中营,沿途虐待至死者2.2万人,史称巴丹死亡行军;

1942年4月18日,杜利特空袭东京;

1942年5月1日,日军在华北发动“五一大扫荡”;

1942年5月6日,珊瑚海战役,三天战事中美日各沉没航母一艘;

1942年5月15日,德军占领苏联克里米亚的刻赤半岛;

1942年5月27日,灭绝犹太人计划设计者海因里希遇刺,受重伤,6月10日不治身亡;

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战役爆发,日军损失全部4艘参战航母;

1942年7月4日-10日,德军攻克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俘获苏军9万人;

1942年7月13日,希特勒命令在苏德战场南线发起斯大林格勒战役,战事持续至次年2月,德军惨败;

1942年8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登陆瓜岛,瓜岛战役开始,至次年2月日军战败。

1942年10月23日,阿拉曼战役爆发,蒙哥马利击败隆美尔;

1942年11月8-11日,乔治·巴顿率美国远征军在摩洛哥登陆。

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被美军飞机狙杀于布干维尔岛上空;

1943年5月13日,北非的62万德意军投降,北非战役结束;

1943年7月10日,巴顿和蒙哥马利分率美英军在西西里登陆,至30日基本控制全岛;

1943年7月12日,库尔斯克坦克大战,截至次日,德军大败;

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解职并逮捕,巴多里奥元帅组建新政府;

1943年11月2日,常德会战开始,至12月常德失守后,旋即被收复;

1943年11月20日,美军实施夺取吉尔伯特群岛塔拉瓦和马金环礁的“电流行动”,塔拉瓦战役持续到23日,全歼驻岛日军约5000人,本方伤亡近3000,被称为血腥塔拉瓦;

1943年11月22日,开罗会议,美英中三国领袖发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投降;28日,伊朗德黑兰会议,美英苏首脑发表旨在战胜德国的《德黑兰协议》。


时间线篇 III:1944年-1946年 + 特别加映场(20部)


31.《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意大利1945


“暗战换来‘和平解放’”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自1943年登陆亚平宁半岛以来,盟军的推进势不可挡,1944年,自顾不暇的德军终于准备退出意大利战场,宣布罗马为“不设防的城市”。此举让这座欧洲千年古城和1940年的巴黎一样免于兵火,获得“和平解放”。


罗马的解放兵不血刃,但前期却远非如此顺利,墨索里尼政权垮台后德国试图直接控制意大利,意国的地下抵抗组织为此与纳粹特务盖世太保斗争,并付出惨重牺牲。因此,1945年二战刚一结束,意大利电影人就拍摄了这一历史题材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本片以类似纪录片的手法拍摄,讲述了罗马市民、神甫为掩护抵抗运动领袖而被纳粹杀害,最后将镜头定格在一群目睹这一切的意大利儿童身上,暗喻意大利的未来生生不息。


32.《最长的一天》美国 1962


“艾森豪威尔也想参演”

《最长的一天》

导演:肯·安纳金


6月6日,1944年。对二战历史略有所知的人,都清楚这个日期意味着什么——伟大的D Day,诺曼底登陆战役,1940年的仓皇撤退后,盟军杀回西欧,第二战场开辟,腹背受敌的纳粹德国开始灭亡倒计时。


“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当时指挥大西洋防线的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如是说。


“最长的一天”,是后人对D日的印象,也是这部1962年美国巨制的片名由来。出品方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为之投下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的一千万美元制作费,演员阵容星光熠熠,甚至当时刚卸任美国总统不久的艾森豪威尔都跃跃欲试,想加盟剧组扮演自己。


影片以前所未有的盟军-德军双视角展开,使用英法德三种语言,除了前线的激战,也聚焦于双方将领及政治人物的运筹帷幄,几乎是以战略高度还原了诺曼底登陆,这样的制作水准令后世同类影片难以企及。


33.《拯救大兵瑞恩》美国 1998


“八年换一个留下思考题”

《拯救大兵瑞恩》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这是关于D日的另一部名片,虽然题材与前述《最长的一天》重复,却是二战题材电影中绕不过的里程碑之作。


斯皮尔伯格的名作《拯救大兵瑞恩》在上世纪末曾作为“大片”被引进国内,一度万人空巷,故事情节已无需赘述,影片前半段是对历史的宏观重述,尤其是长达20分钟的奥马哈海滩之役的经典场面,冷静残酷的现实主义手法,反倒是老前辈所无。


后半段的微观叙事,似乎转入了“美国理念”的宣讲,8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奉命深入敌后,寻找失踪的普通士兵瑞恩,因为他的几位兄长都已阵亡,此刻远在美国的老妈妈在“等着他回家过圣诞节”。于是,为了拯救大兵瑞恩,小队全员牺牲。


“八个换一个”的理念,在当时就引发广泛讨论,人命是否能用简单的数字衡量,当时被称为“冰冷的理念”,虽然这个问题注定不会有共识,却值得一再回味。


34.《太平洋奇迹》日本 2011


“日本眼中的残喘‘奇迹’”

《太平洋的奇迹》

导演:平山秀幸


1944年6月13日,美军登陆塞班岛,驻岛日军节节败退,7月6日,眼看兵败势竭,几名日军高级军官在一处山洞里集体切腹自杀,其中包括指挥了偷袭珍珠港之战的南云忠一海军中将。


塞班岛战事结束后,第43师第18大队大尉大场荣等47名士兵在山中继续与美军游击作战,周旋到1945年底,确悉日本已投降后,大场荣才带残部出山向盟军缴械投降。其事迹2011年被拍成电影《太平洋的奇迹》。


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大场荣在塞班岛弹丸之地上的游击堪称军事奇迹,因此这部日本影片将之塑造为英雄人物,但同时,也不加掩饰地直呈了当时日军逼令塞班岛平民发起自杀冲锋的历史罪行。


35.《行动目标希特勒》美国 2007


“德国失去一次‘自救’机会”

《行动目标希特勒》

导演:布莱恩·辛格


接连的失败终于让一部分德国人看清,他们的“元首”希特勒,正是将德国引入灾难的祸首。


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就是一位觉醒者,他在北非战役中失去了右眼,却因之看清了德国的出路,那就是除掉希特勒,向盟军求和。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军官开始密谋刺杀希特勒,行动代号“瓦尔基里”。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将炸弹放入希特勒的会议室,可惜只将后者炸成轻伤,随后施陶芬贝格等人都被查出并处决,此事引发的大清洗中,隆美尔等名将也被迫自杀。


德国人丧失了一个提前自救的机会,施陶芬贝格的失手让后人扼腕,因此他的事迹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最近一次是2007年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据说靓汤接下这个角色是因为他发现施陶芬贝格的相片,与自己十分相像。


36.《遥远的桥》美国/英国 1977


“全明星导致‘行动失败’”

《遥远的桥》

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为尽快突破莱茵河防线深入德国腹地,决定采取一场大规模空降作战,夺取德军控制的桥梁,以便让步兵抢在东线的苏军之前直捣柏林,这就是1944年9月的“市场花园行动”。


为此,盟军出动了3个空降师和1个独立的波兰伞兵旅,可惜,这个勇敢的构想没能实现,原因就在于步兵和伞兵的协同行动,无法像预想的那样严丝合缝,一次夺取桥梁的行动进展不顺就会拖累全局,最终,阿纳姆大桥没能夺下,行动失败。这是盟军重返西欧战场后遭遇的最大一次挫折,阿纳姆桥作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被称为“遥远的桥”。这也是同名纪实小说和电影的由来。


1977年的《遥远的桥》,几乎就是市场花园行动的真实写照,影片的演员阵容,安东尼·霍普金斯、金·哈克曼、肖恩·康纳利、迈克尔·凯恩、罗伯特·雷德福等人联袂的盛况几乎不可复制,此外更征集了上千名扮演伞兵的群众演员。但正如设想过于美好的市场花园行动最终失败,本片过于强大的明星班底也导致了戏份分配等问题,使影片过于冗长,气韵也因戏份分割而不够贯通,但本片过硬的制作水准,仍使其稳坐上世纪七十年代战争片头把交椅。


37.《光荣岁月》阿尔及利亚/法国 2006


“非洲兄弟为法国而战”

《光荣岁月》

导演:拉契得·波查拉


西欧第二战场开辟后,一度流亡的法国军队也打回老家,法军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没来过法国,也不享有法国公民权,却要为法兰西的自由和荣誉而战,这就是来自法属非洲的士兵。


1940年法国沦陷后,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流亡伦敦,创建“自由法国”。组织不断壮大,主要的兵源就来自北非、西非的法国殖民地,他们在非洲和欧洲战场为法国流血牺牲,甚至被有意地派往最危险的区域,与敌人搏杀的同时还要对抗“纯法国”战友的文化偏见,但他们的功绩湮没不闻。


阿尔及利亚与法国合拍的《共荣岁月》,还原了非裔法国士兵本应享有的荣光,该片上映时,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盛赞,“他们留给我们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值得我们长久珍藏。”


3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前南斯拉夫1972


“一人代表前南斯拉夫”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


瓦尔特,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对于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战场的了解,就来源于这个名字。


1941年苏德战争前夕,德军入侵与苏联签有盟约的南斯拉夫,4月6日-17日,短短11天击垮南政府军,南斯拉夫投降。此后,铁托等抵抗运动领袖以游击战与纳粹周旋,电影中瓦尔特的原型,活跃于萨拉热窝的瓦尔特·佩里奇,就是其中之一。


前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讲述1944年纳粹德国眼见大势已去,准备召回驻南斯拉夫的20个师保卫本土,瓦尔特率领的游击队与纳粹间谍斗智斗勇,挫败德军掠夺萨拉热窝燃料资源的图谋。该片1973年被引进中国,在当时文化生活匮乏的时代,高大帅气的“瓦尔特”形象,迅速风靡中国,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39.《血战1944》芬兰 2007


“芬兰困斗苏德夹缝中”

《血战1944》

导演:阿克·林德曼


芬兰,有一段不为人熟知的二战往事。由于边界争议,1939年冬天芬兰和苏联爆发过一场战争,虽然给苏军造成了近10倍的伤亡,但毕竟国力悬殊,芬兰于次年同苏联议和,放弃了部分争议领土。此后,由于担心苏联再度入侵,芬兰在外交上倒向德国,并允许德军通行其领土领海,这也使得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再度被卷入。1944年苏联已对德军全面反攻,在北线,也攻入了芬兰境内,苏芬再次兵戎相见。


以惯常的政治眼光来看,芬兰是站在纳粹德国一边作战,显然是非正义,但在芬兰人看来,1944年的战事是保家卫国,《血战1944》,就是芬兰人眼中的这段历史,影片讲述这场战争的最后一役,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经过血战,芬兰人终于达成以战促和,甩脱了无故缠上的战争厄运,这部电影对多层次多视角了解二战历史,很有裨益。


40.《坦克大决战》美国 1965


“希特勒打出最后底牌”

《坦克大决战》

导演:肯·安纳金


1944年冬天,眼见大势已去的希特勒发起了最后的困兽之斗,在比利时法国边境的阿登高地一线发动大反攻,试图重创美英,迫使其接受单独媾和,是为“阿登战役”。


是役德军动用近30万兵力,经过1个半月的搏杀,虽然给盟军制造了9.1万伤亡(8.9来自美军),但己方损失更重,10万人阵亡或被俘,外加约800辆各类装甲车和超过千架的飞机,仅剩的家底一战而空,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阿登战役又被称为“突出部战役”,也就是《坦克大决战》的片名直译:Battle of the Bulge。这部电影虽然在道具坦克上摆了几处乌龙,用美军制式坦克“扮演”德国坦克,令军迷诟病,但整体上,较为如实地展现了残酷的阿登战役。


41.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来信》美国 2006


“硫磺岛升起星条旗”

《父辈的旗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二战中最为后世铭记的影像资料,大概莫过于美国战地记者乔·罗森塔尔的经典照片《硫磺岛升旗》。


硫磺岛距离东京1080公里,占领这里,美军的轰炸机就可以直接飞到东京投弹。1945年2月美军发起硫磺岛战役,这是美军攻上日本本土的第一战,日军依托地下掩体拼死抵抗,2月23日,美军攻占了日军据守的岛上制高点折钵山,升起星条旗,这一经典画面被视为胜利的象征。


当时参与升旗的,有一名军医名叫约翰·布拉德利,一战成名,和另两名战友一道,被美国政府树为偶像四处巡演,推销战争国债,战争结束后,这些过气英雄无人问津,多数晚景惨淡,是以布拉德利余生中避谈硫磺岛。他的儿子威廉在他去世后根据他的资料成书《父辈的旗帜》,史材史笔俱佳,一时纸贵。


2006年,老牛仔伊斯特伍德将该书翻拍成电影,书中文字,从战争细节到人物心境,都被完美转换为电影镜头,契合度之高令人观止。同时,他又拍了一部日军视角的《硫磺岛来信》,获誉更高,和《虎!虎!虎!》一样,这两部美日双视角的套拍片没有妖魔化日本人,还原了当年尼米兹都曾高度评价的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西竹一等人,但这些出色的军人之死,也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谓。


42.《吾为君亡》日本 2007


“自杀小队神风击舰”


《吾为君亡》

导演:新城卓


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兵败如山倒,输红了眼的日军祭出最后的杀招。


1944年10月19日,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大西泷治郎宣布实施“特攻作战”,所谓特攻,就是让飞行员驾驶飞机直接撞向美军舰船,以期同归于尽,这支送死部队被冠名“神风特攻队”,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6月频繁出击,给美国海军造成很大杀伤,却不可能扭转整个战局。


第一位被选派担任特攻的,是日军的王牌飞行员关行男,当时他新婚未久,曾表示担任自杀式特攻“不是为了天皇或帝国,而是为了最爱的人。”石原慎太郎编剧的《吾为君亡》,依此进行发挥,讲述一群神风队员出征前的人生最后一晚。本片充斥着日本右翼对战争与牺牲的美化,结果反而是,把战时日本的泯灭人性呈现于世人面前。


43.《男人们的大和》日本 2005


“巨舰大和生不逢时”

《男人们的大和》

导演:佐藤纯弥


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在开战前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排水量6.39万吨,装备9门460毫米口径的巨炮,造价2.8亿日元,被日本海军视为决定战争成败的终极兵器。然而巨舰生不逢时,当时已是航母的时代,大和号在太平洋战争中战绩惨淡,1945年4月7日,在日本九州岛西南海域被美军飞机击沉。


日本对这艘他们曾寄予厚望的巨舰之败亡,始终耿耿于怀,2005年,一部《男人们的大和》,着力于煽情,渲染大和号船员“为国捐躯”的悲情,却不见对战争责任的反省,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正展示了军国主义狂想幻灭的历程,同时,片中的马里亚纳、莱特湾海战的场面,也算填补了这些题材影视作品的空缺。


44.《最后一击》前苏联 1972


“攻克柏林浴火重生”

《最后一击》

导演:尤里.奥泽洛夫


始于库尔斯克的钢铁洪流一路浩荡向西,最终涌进了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这就是前苏联史诗巨作《解放》的收官之作,《最后一击》。


库尔斯克会战后苏军转入全面反攻,1944年横扫德国控制的东欧,1945年初攻入德国领土东普鲁士,4月,已推进到距离柏林100公里处。


1945年5月8日,历时两星期的柏林攻城战落幕,苏联红军震天的“乌拉”声中,勃兰登堡门上红旗漫卷西风。第三帝国的首都已成瓦砾焦土,希特勒,被认为在围城开始的4月30日在地下暗堡里用手枪自杀,据信他遗命手下焚毁了遗骸,是以死不见尸,故此关于他结局的细节一直众说纷纭,但无需疑虑的是,盟军已在欧洲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后来,这一天被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胜利日,曾被轴心国践踏的欧罗巴即将浴火重生。而《解放》五部曲也以这个恢宏的历史时刻,作为谢幕。


45.《帝国的毁灭》德国 2004


“希特勒最后十二天”

《帝国的毁灭》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这是一部德国视角的“攻克柏林”,该片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万用万灵的搞笑模板“元首的愤怒”。


2004年,德国导演海施贝格拍了这部“讲述希特勒生命最后12天”的电影,暗堡里穷途末路的希特勒已在重压下精神崩溃,最终选择自杀。


影片取材于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特劳德·琼格(片中女主角)等人的回忆录,有许多对希特勒、戈培尔等人日常细节的近距离呈现。这些使希特勒看起来“更有人味儿”的处理,一度被批评为“试图为希特勒洗白”,但面对质疑,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直陈自己的立意就是“把希特勒从魔鬼还原成人”。其实,这种对人性黑暗的剖析,比之诿过于“魔性”,更有利于汲取历史的教训。


46.《太阳帝国》美国 1987


“原子弹下帝国崩塌”

《太阳帝国》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除了纳粹集中营的夜与雾、奥马哈海滩的血与沙,斯皮尔伯格关于二战的长镜头里,也没有漏掉东方的日本。


《太阳帝国》,是一部展示日本帝国罪行的全景式影片,以一个被抓进日军集中营的英国小男孩的视角,从1942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直至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日本战败投降。1945年7月16日,美国科学家团队成功试爆了人类史上首枚原子弹,美国向负隅顽抗的日军发出警告,后者不予理睬,招致了8月6日和9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灭顶之灾。


《太阳帝国》里,中关于广岛核爆的镜头最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小男孩吉姆目瞪口呆地望着蘑菇云,“今天我学会了一个新词:原子弹。它爆炸时就像上帝按了快门。”


饰演这个小男孩的是当时13岁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47.《紫日》中国 2001


“八月风暴席卷东北”

《紫日》

导演:导演:冯小宁


1945年8月8日,广岛核爆两天后,长崎核爆一天前,日本还遭受了一记同样沉重的打击:苏联对日宣战。次日起,160万苏军,5500辆坦克杀进日本关东军盘踞的中国东北及朝鲜,行动代号八月风暴。在苏联红军压倒性的优势面前,“日本陆军第一重镇”不堪一击,开战未几,败象已显露无疑。


冯小宁的电影《紫日》,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乡民、一个日本移民少女、一个苏军女战士在这段历史中奇妙的命运交互,较之他之前作品中昂扬的爱国主义,本片以更多视角探讨了战争时代人性的精微。


48.《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 1967


“停战诏书军国末日”

《日本最长的一天》

导演:冈本喜八


欧洲战场上“最长的一天”是诺曼底登陆日,对日本人来说,最长的一天则要数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的《终战诏书》对全国播发,日本投降。


但这并非顺利的一天,直至此刻仍有军方的死硬分子想发功兵变,劫夺天皇讲话录音,拒绝停战,但民心所向,战争已无前途,半天时间内兵变失败,作乱者绝望自杀。


《日本最长的一天》是日本名导冈本喜八的代表作之一,片尾,三船敏郎饰演的陆相阿南惟几切腹自杀的长镜头被誉为经典,漫长痛苦的流血,一如这场战争本身。


49.《东京审判》中国 2006


“元凶毙命正义伸张”

《东京审判》

导演:高群书


战争结束了,清算的时候到了。


1945年,在德国的纽伦堡和日本的东京,建立起两座国际军事法庭。东京的远东军事法庭,由参与对日作战的美中英苏等11国法官组成,代表中国的是大律师梅汝璈,及检察官向哲浚、倪征燠。1948年11月12日法庭做出宣判,28人被定为甲级战犯。


审判过程十分艰辛,除了受审者竭力狡辩,各国代表出于各自利益以及不同法律体系的理念冲突,对审判结果很难达成一致。


电影《东京审判》,展现了在梅汝璈等人的据理力争下,对侵华战争负有罪责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等7人被判处绞刑。虽不能说完整还原东京审判的历史全貌,但成功刻画了梅汝璈等一代中国法律人的风骨。


1948年12月23日,东京巢鸭监狱。东条等7人被押上绞架,元凶巨恶,至此伏辜。


在这之前,纽伦堡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也于1946年惩处了纳粹军政首脑,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落幕。


50.《浪潮》德国 2008


“集权威胁并未远去”

《浪潮》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二战结束六十多年后,在当年的战争策源地德国,年轻一代对极权主义的历史已不以为然,认为先辈们是出于愚昧,才会听命于独裁者。他们的历史老师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体验极权主义之可怕,在班级建立了一个模拟的集权组织“浪潮”,自己出任独裁者,以法西斯模式运作,为期一周。结果这个社会实践中,大多数学生都醉心于“组织”带来的归属感和强大感,被法西斯主义成功洗脑,老师宣布实验结果时,更有人不能自拔,最终酿成惨剧。


比剧情更惊心动魄的是,这不是某位编剧或导演的艺术创作,而是改编于1967年发生在美国的一起真实事件,这不能不更加发人深省。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七十年,但是,曾经的威胁从没真的远去,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极权主义思维的防范,那么——就如本片揭示的——世界距离独裁只有七天。


1944-1946年史实事件:

1944年1月27日,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撤退,列宁格勒战役结束。

1944年2月12日-19日,盟军在意大利卡西诺击退德军的反攻,至5月,夺取卡西诺山;

1944年3月7日,日军在缅甸发动旨在进攻英帕尔的舞戈作战计划,至7月战役终止,日军未能实现作战目标;

1944年3月16日,日军调集5至6万兵力,在华中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22日,郑州失陷,至7月,相继攻陷洛阳、长沙等地;

1944年6月3日-4日,德军放弃罗马撤退,盟军开进不设防的罗马;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发起登陆作战,这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作战;

1944年6月12日,美军发起塞班岛登陆战,7月6日,败退到塞班岛北部的日军驻岛首脑斋藤义次和南云忠一等切腹自杀;

1944年6月19日,马里亚纳海空战爆发,至20日,日军被击沉三艘航母,损失约400架飞机,美军只损失123架飞机,战役被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

1944年7月20日,德国军官施陶芬贝格等人计划刺杀希特勒,失败;

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至9月14日,被德军镇压,次日苏军攻入华沙;

1944年9月17日,蒙哥马利指挥发起“城市花园”行动,取道荷兰向德国挺进,行动失败;

1944年10月20日,美军攻上莱特岛,麦克阿瑟涉水登岸,重返菲律宾;

1944年10月22日,栗田健男率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分路驶向莱特湾,至26日,与美国海军大规模交战四次,日军战败;

1944年11月24日,美军首次对东京实施大轰炸;

25日,神风队在菲律宾海域击伤美军航母4艘;

1944年12月12日-16日,希特勒组织在比利时阿登地区发起反攻,试图将在西欧登陆的盟军切断,至次年1月,战役失败。

1945年1月19日,苏军解放华沙;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5年2月4日,雅尔塔会议举行,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达成协议,欧洲战事结束后苏联对日本宣战;

1945年2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病故,副总统杜鲁门继任;

1945年2月19日,美军登陆硫磺岛;23日攻上硫磺岛日军阵地折钵山,在山顶升旗;至3月26日控制全岛,消灭驻岛日军2万;

1945年3月3日,美军攻克马尼拉;

1945年3月9日-10日,美军用燃烧弹轰炸东京,造成东京1/4建筑被毁和重大伤亡;

1945年4月7日,准备增援琉球的日本最大战列舰大和号被击沉;

1945年4月16日,苏军开始进攻柏林;

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逃往途中被意大利游击队抓获并枪决;

1945年5月2日,苏军以30万伤亡代价攻克柏林,希特勒被认为在围城开始时自杀;

1945年5月7日,德国投降,至8日,欧洲各处的德军相继停止抵抗,二战欧洲部分战事结束;

1945年7月16日,波兹坦会议,美英中联合公告要求日本投降;同日,美国新墨西哥沙漠中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造成8万余人死亡;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美军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造成4万余人死亡,同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攻击日本关东军;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电台公布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向盟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日本签字向美中英苏澳等盟国投降,二战结束。

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盟国在德国纽伦堡审理纳粹战犯,戈林、里宾特洛甫等21人被审定为“主要战争犯”。

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盟军远东军事法庭审理日本战犯,东条英机等28人被审定为甲级战犯,东条等7人被处绞刑;


《下篇 人物篇》


人物篇 I:历史的大人物,银幕的主角


他们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他们是金戈铁马的军事家,他们是济世救民的慈善家,他们是处心积虑的阴谋家。他们是银幕上的主角,他们更是历史中的主角。



51.《二战三巨头》英国 1994

《二战三巨头》

导演: 约瑟夫·萨金特


严格地说,这只能算是一部电视电影,由英国BBC电视台推出,若非曾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中国的《正大剧场》亮相,恐怕中国观众都不会听说过这部小制作。


虽是小制作,讲的却是真正的大人物,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二战中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影片就是以这些大人物的视角,带观众审视他们擘画的战争蓝图。


这里也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甚至接近一部室内剧,镜头集中在三巨头之间较力,他们既是盟友,又需要为各自国家的利益锱铢必较,从卡萨布兰卡到开罗、德黑兰,再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当时罗斯福已病故),谈判桌上的折冲樽俎,激烈程度比之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52.《巴顿将军》美国 1970

《巴顿将军》

导演: 富兰克林·沙夫纳


乔治·巴顿是二战中的美军王牌,他的传记电影《巴顿将军》,也几乎成了后来传记片的标杆。


艾森豪威尔曾评价巴顿是“生不逢时的古代英雄”,本片的导演斯凡纳也几乎是按照古希腊悲剧的模式来塑造巴顿,开片处,巴顿在巨幅星条旗前的长篇演讲,奠定了热血昂扬的主基调,但接下来巴顿辉煌与落寞交织的二战生涯一点点展开:从1942年登陆摩洛哥,到1943年转战突尼斯、西西里、意大利,所向披靡之际,却因殴打士兵受处,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被安排给并不服气的蒙哥马利打下手,年底又在阿登会战中力挽狂澜,重获重视,最后却在1945年胜利之后与苏联交恶,为了政治稳定,再度被雪藏,终于在年底的一场车祸中丧生。


影片中的巴顿,除了热血豪胆,还深具宿命色彩,例如他曾在突尼斯的迦太基废墟凭吊古人,幻想自己的前世是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似乎他就是个为战争而生的人,性格强烈又倔强不知变通,这样看来,战争结束时,他的功成身死也就成了宿命的必然。


影片上映于1970年,当时正值反越战浪潮席卷美国,不反战却“为战争张目”的《巴顿将军》在当时饱受争议,但随着时间流逝,纷争落幕,本片的经典地位愈加清晰。


53.《步入辉煌》中国 1994

《步入辉煌》

导演: 颜学恕 / 周友朝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出关,东三省沦陷,但抗日斗争从未停止,1936年,东北诸抗日武装整编为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抗联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杨靖宇将军,他于1932年奉命来到东北,整合抗日力量,8年间转战白山黑水,令日伪军闻之胆寒,1940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敌军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连日军都不免肃然起敬。


《步入辉煌》讲述的就是杨靖宇将军杀身成仁的最后时刻,虽然他的事迹国人大都耳熟能详,但影片呈现的杨靖宇及东北抗联绝境中的不屈斗争,仍足令观者动容。


54.《辛德勒的名单》美国 1993

《辛德勒的名单》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个德国商人,他伪造证件、行贿、投机,曾为纳粹效力,并和党卫军关系密切,但他从事的,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事业,他工厂里出产的,是犹太人的生存机会。


纳粹德国时代,被屠杀的犹太人多达600万,这是犹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人道灾难。犹太裔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选择了辛德勒的故事,作为呈现这段痛史的剖面。


廉姆·尼森饰演的辛德勒,在接触了同胞罪行和犹太人悲剧后,从一个只知逐利的商人变为犹太人的同情者、拯救者,他通过贿赂等手段,将犹太人召入自己的工厂充当工人,藉此保护他们免于被关进集中营。二战期间,一千余名犹太人这样获救,虽然这对犹太民族整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辛德勒的努力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为一些人提供了生的希望,这也正像斯皮尔伯格镜头下,一片压抑惨淡的黑白色里,小女孩衣裙的那一缕绯红——这是希望的颜色。


55.《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日本 2011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导演: 成岛出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要决策者,也因这一成功战例,被捧为日本海军版的“名将之花”。


山本五十六于1943年4月18日在南太平洋乘飞机出巡时,因事先行踪泄露,被美军的飞机狙杀于布干维尔岛上空。他的意外死亡却也可说是幸运,这让他躲过了战后的审判,逃过“战犯”罪名。因此,在日本关于旧海军的电影中,山本往往以正面形象出现。


2011年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对山本及日本海军的涂脂抹粉之处,揪不胜揪,但在一个问题上,还原了历史真实:山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曾极力反对与美国开战,认为这将招致亡国之祸。可惜,他没有、也无力坚持己见,终于日本和他本人的下场都无可避免。


这样看来,虽然山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除了不宣而战的珍珠港,并没有什么拿得出的胜绩,远不能匹配日本人奉上的盛誉,但他不失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统帅。


人物篇 II:英雄与美人,虚构却铭心


他们是银幕上的虚构人物,他们也是无数具体、真实形象的总合,他们的名字不曾出现在真实历史里,他们的名字却成了这些历史的代称,深植于观众的心中。她们本有绮丽的人生,却被战火摧折,她们本有天赋的丽质,却因之招来不幸,在战争中,她们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但软弱从不是她们的名字。


56.《平原游击队》中国 1955

《平原游击队》

导演: 苏里 / 武兆堤


“李向阳”,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平原游击队的主角,双枪李向阳。


这位游击队长活跃于冀中根据地,1943年华北日军的扫荡中,李向阳不但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更将敌军诱入埋伏圈,全部歼灭。这就是《平原游击队》的故事梗概,老艺术家郭振清饰演的李向阳,除了正面人物的“高大全”,还多了一分脱胎于中国传统演义小说里草莽英雄的率真可爱。


而“李向阳”虽是虚拟人物,但这个形象也非无本之木,这就是著名抗日英雄郭兴将军,他16岁参加八路军武工队,电影中李向阳的许多事迹就是他的真实经历,谈到和“李向阳”的比较,郭将军曾笑称,“电影中的李向阳使双枪,那是百发百中。我没那么厉害,我也就是10发7中吧!”


57.《士兵之歌》前苏联 1959

《士兵之歌》

导演: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


前苏联拍摄过气势恢宏的全景式二战电影《解放》,但与之相比,关注战争中个体命运的《士兵之歌》更加动人。


故事讲述一个苏军青年战士阿廖沙假期中的归乡探母之旅,并以之为视点,检视了从前线到后方整个战争中苏联,有勇敢也有怯懦,有崇高也有丑恶。


苏联在二战中的阵亡士兵数以千万计,斯大林说“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亡只是统计数据”,本片展现的普通士兵阿廖沙的形象,恰恰是用俄罗斯文化里特有的深沉悲悯,将冰冷数据还原为具体的人。


58.《胜利大逃亡》美国 1981

《胜利大逃亡》

导演: 约翰·休斯顿


战俘,这是战争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文明国家已签署反对虐待战俘的《日内瓦公约》,但轴心国集团的战俘营里,公约从未被认真履行,因此,被俘的盟军虽沦为囚徒,却并没有停止斗争。“战俘电影”几乎可以构成二战影片的一大分支,虽然佳作迭出,但论构思之新颖独特,史泰龙的名片《胜利大逃亡》当拔头筹。


故事情节是,一处位于法国的德军战俘营准备举办一场足球赛,由德国队对阵这里关押的盟军战俘队。战俘方面也决定将计就计,趁比赛之机逃跑。为此,战俘们已和准备营救他们的法国地下组织商量好,在更衣室挖据地道,趁中场休息时逃走,结果比赛开始后,盟军战俘出于对荣誉的追求放弃了中场遁逃,而是踢完比赛,战胜德国队,并在全场数万欢呼群众掩护下成功逃亡。


影片除了史泰龙领衔主演,更有球王贝利、英格兰队长博比·摩尔等足坛巨星加盟,除了阵容强大,影片的热血基调也令人称快。


59.《美丽人生》意大利 1997

《美丽人生》

导演: 罗伯托·贝尼尼


二战电影中,“犹太人”总是不能忽略的形象,而意大利国宝级演员罗伯特·贝尼尼的《美丽人生》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犹太人。


片中贝尼尼饰演的圭多是个意大利犹太青年,天性乐观风趣,二战期间,墨索里尼为讨好希特勒,搜捕国内犹太人送入集中营,圭多全家被捕,但为了尽量保护稚子的童真之心免于被残酷现实所破坏,他对儿子约书亚谎称这一切是个游戏,最终获胜者将赢得一辆坦克。圭多一边照料儿子一边从事集中营的超负荷劳动,在纳粹败亡前夕越狱失败,被德军枪杀,刑前他故意以滑稽步态走过儿子躲藏处,示意他不要被发现。次日,不知父亲已死的约书亚走出藏匿处,发现纳粹都已逃散,美军坦克开到面前,他以为是游戏奖品,兴奋欢呼。


影片将喜剧形式融入犹太大屠杀题材,引起争议,认为冲淡了这个题材的肃穆性,但就如剧情呈现,在绝境里保持乐观纯真,是对苦难最好的消解。有多少人在影片结尾画外音“这就是我父亲为我做的一切”响起时夺眶泪奔,这正是“圭多”带给世界的感动。


60.《美国队长》美国 2011

《美国队长》

导演: 乔·庄斯顿


乔治·巴顿有名言云,“个人英雄主义是狗屎。”但是奈何,美国人就爱这个调调,不但以真实历史为蓝本的电影里总爱突出个体英雄,还会杜撰出不存在的英雄人物,借以抒发他们的救世情结,近年来火爆的“美国队长”,就是其中一例。


这是著名漫画公司漫威的经典人物,在电影中他的履历如下:二战时从军,身体孱弱不能达标;接受美军方药物试验,被改造为具有超人力量的“超级士兵”;成为美军“形象代言人”四处演出协助征兵(所以Captain America更应该译作美国上尉);不甘当“文艺兵”,重返前线组建敢死队,挫败纳粹科学家重大阴谋……虽然没有一点能和史实对上号,但“美队”的漫画形象最早就诞生于1941年3月,当时美国尚未参战,漫画家漫画家乔·西蒙与杰克·柯比已让笔下的“美队”提前与纳粹交手,捍卫美国人推崇的民主与自由,因此,《美国队长》对后来鼓舞美国人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可说不无贡献。


有意思的是,漫威旗下另一经典人物“金刚狼”也参加过二战,而且作战半径出奇广阔,即参加了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见《金刚狼》),又在1945年作为日军战俘,在长崎经历了原子弹爆炸(见《金刚狼2》),不知战场上他是否曾和美国队长擦肩而过。


61.《红樱桃》中国 1996

《红樱桃》

导演: 叶大鹰


前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曾有过一些具有“红色背景”的中国留学生,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这些中国少年也被战火波及,有些人落入纳粹之手,惨遭荼毒。


《红樱桃》就是根据这段历史改编而成,女主角留苏的中国少女楚楚,1942年夏天和同伴一起到白俄罗斯度假,正赶上德军入侵,孩子们都成了俘虏。在集中营里,同伴们相继牺牲,一度逃脱的楚楚也再次被抓,心理变态的德国军官在她背上纹刺了纳粹的鹰徽,更准备将之制成“人皮灯罩”,幸而此时苏联红军已开始反攻,楚楚所在的集中营被解放,她辗转回国,身体和心灵的创伤却无法磨灭。


作为一部中国影片,《红樱桃》难得地将视野拓展到欧洲战场,也藉此展示了战争对人身心的摧折,不分国别地域。


6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前苏联1972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个小村,男人们都上前线去了,留守的准尉瓦斯柯夫只能带领一群新来的女战士巡逻守卫,他们日常的相处磕碰不断。一天,部下发现了德军踪迹,瓦斯柯夫率5名女兵去追踪,一番激战过后,5名女兵相继牺牲,只有瓦斯柯夫幸存下来,并最终消灭敌军,之后,他抚养一名女战士的遗孤长大成人,后者也从军了,一天他来到母亲牺牲的森林,和当年一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无论小说还是同名电影,在中国都有极高的知名度,电影中,除了战斗的情节,还以蒙太奇手法夹杂进女兵们和平时期纯真美好的生活与爱情,正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掉给人看,这种对照,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63.《征服》意大利 2009

《征服》

导演: 马可·贝罗奇奥


《征服》里呈现的,是上世纪20年代,尚未发迹的墨索里尼,此时他看起来真诚热烈,斗志昂扬,女青年伊达就这样被他征服,为他的事业献上自己的身心,外加全部积蓄。但墨索里尼的冷酷自私很快暴露出来,他另结新欢,拒不承认伊达和她为自己生的孩子,当他后来位高权重,甚至将伊达关入精神病院。


饰演女主角伊达的乔凡娜·梅佐吉奥诺,在审讯中的那段自述,堪称教科书级表演。但比她的遭际更可悲的是,虽然她已深受戕害,内心里仍幻想墨索里尼会良心发现,给她合法的名分。大概这也就是片名《征服》的内在喻意。


在当年举国若狂的意大利,被墨索里尼“征服”的,自然远不止伊达一人,多少人将墨氏视为国家复兴的希望——不可否认,独裁者总是富有这种感染力的。但正所谓“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只要以人性为衡量准绳,总能将他们从包装下辨认出来。


64.《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2000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导演: 朱塞佩·托纳多雷


本世纪初,“女神”封号还没像今日这样泛滥,尤其在电影领域,这几乎是意大利女星莫妮卡·贝卢奇的专属代称,奠定她女神地位的,正是这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在西西里的千年古城锡拉库萨,有一条“全欧洲最美的小街”,街上,住着全城最美的女人,马莲娜。她本是生活优越的中产阶级女性,父亲是教授,丈夫是军官,在1940年墨索里尼对英法宣战后投军报效,战死海外。寡居生活和招人妒恨的美貌,让马莲娜的生计维艰,后来德军占领西西里,全面控制物资分配,生活所迫,马莲娜沦落风尘,德国战败后,锡拉库萨的居民们将怨愤发泄在马莲娜身上,指控她同德军有染,在广场上对她大加凌辱,而后来她的丈夫竟然归来,原来他只是断了一臂而没有死,他带马莲娜离开,数年后马莲娜独自返乡,她已不再计较所受的不公,此时,曾伤害她的人们也如释重负。


这是意大利名导演托纳多雷的《时光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天堂电影院》和《海上钢琴师》),透过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维利图的视角讲述了马莲娜的美丽传说,除了他少年心性的痴恋,马莲娜受辱的一段更发人思考,当所有人都被迫犯下罪孽时,他们会推出一个同类充当替罪羊,用以推卸所有罪责,以之清洗自己,不论在和平还是战争年代,这种内在的丑恶都藏匿在人性的深处。


65.《黑皮书》荷兰 2006

《黑皮书》

导演: 保罗·范霍文


和《西西里美丽传说》异曲同工,本片讲述的也是一个乱世红颜的故事,所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女主角雷切尔是犹太人,当荷兰被纳粹占领,她被迫隐藏身世,作为一名歌手交际花,周旋于德国军官中间。


导演是以《本能》闻名的荷兰大导保罗·范霍文,因此本片也不乏情色镜头,但沉重的剧情,已冲淡了他以往作品中的肉欲横流之感,尤其女主角为了装扮成“日耳曼女性”而将体毛涂染成金色这一情节,让人看到的不是导演标志性的恶趣味,而是生逢乱世的女性的求生之艰。


此外,本片也有一段德国投降后荷兰人将雷切尔作为“荷奸”揪斗的情节,与《西西里美丽传说》异曲同工,但范霍文镜头更多批判了男权主义的可鄙。


人物篇 III:历史的小人物,笑面苦难玩“史”不恭


以幽默对抗苦难,以嘲讽回击暴政。历史需要铭记与思考,也需要排遣与就够,幽默是一种态度,对于历史的伤痕,没有什么是比笑声更好的抚慰。


66.《大独裁者》美国 1940


《大独裁者》

导演: 查理·卓别林


鼎鼎大名的经典之作,卓别林大师的代表作之一。

该片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辛辣地讽刺了希特勒及墨索里尼一干大独裁者,更体现在两点:


1.眼光与胆略,本片上映于1940年,美国囿于中立政策,尚未与轴心国撕破脸,而彼时资讯并不发达,纳粹掌权以来经济腾飞的“德国模式”,更为许多不明就里的美国人所激赏,因此本片的拍摄和上映,可说冒了很大的政治与票房风险,其最终成功,正是对这份勇气的回报;


2.范例效果,自我神化是独裁者的上位秘笈,而讽刺与幽默,正是戳破其画皮的最佳利器,须知,幽默,是独裁者的天敌。


67.《虎口脱险》法国 1966

《虎口脱险》

导演: 杰拉尔·乌里


法国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并无太多亮点,远不能匹配其大国地位;但1966年,却有一部法国电影横空出世,宣示了法国电影在二战影片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是《虎口脱险》。


《虎口脱险》上世纪80年代曾在国内热映,几乎家喻户晓,具体细节已无需赘述,一些经典桥段,今日看来仍然“笑果”不减当年。而且,这里虽也有蠢如鹿豕的敌人,却不见英明神武的主角,对正面人物的表现,也是以自嘲为基调,虽有对战争苦难的淡化柔化,却没有对牺牲的美化神圣化,所以,《虎口脱险》绝对不能与某些强作幽默的“神剧”等量齐观。


这之前在法国,将喜剧元素带入沦陷期题材的影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被普遍认为将消减战争苦难的深刻主题。但《虎口脱险》一经上映,立刻令人耳目一新,前所未有的幽默元素让该片在法国掀起票房狂潮,之后雄踞法国历史票房榜首长达42年。


这就是《虎口脱险》给人的启示:原来战争题材电影,也不一定都要苦大仇深,相反,以笑声消解苦难,或许是对历史更好的凭吊。


68.《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捷克2006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导演: 伊利·曼佐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这是一个小人物的乱世沉浮史,布拉格服务生迪特年轻时狡黠钻营,一步步升迁,二战前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他却借着动荡的社会变迁成为了布拉格最豪华酒店的老板,战后则被新政权没收财产,关进监狱,晚年获释时已是满头白发,孑然一身,回首前尘,恍然如梦。“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这是他早年师从的一位老领班的口头禅,真伪难辨,迪特曾以之励志,却从没实现过。


初识该片时曾惊为神作,后来才知道,这是捷克小说大师赫拉巴尔的手笔。这部作品,堪称二十世纪捷克历史的缩影,以小人物的视角呈现了其间的种种荒诞吊诡,尤其是二战期间,在希特勒的人种谬论下,妇女们投身“婴儿培育所”,试图诞育优质的“雅利安婴儿”,全程毫无生命的欢愉,代之的是完成整治任务般的崇高感。影片最迷人的,正是这种举重若轻的戏谑。


69.《第二十二条军规》美国 1970

《第二十二条军规》

导演: 迈克·尼科尔斯


这部电影同样有着显赫身世,它改编自约瑟夫·海勒的同名名著,而这部小说甚至被奉为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开宗立派之作。


故事发生在二战尾声时期盟军设在意大利的一处空军基地,漫长的战争让这里的美国飞行员们都十分厌倦,都想逃避作战任务,一心升迁的指挥官制订了一项军规,让厌战的士兵不得不就范,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是一个精致的环形逻辑陷阱:飞行员必须出勤,除非患有精神病;精神病需要由飞行员主动审报;凡是声称自己患有精神病的,都是想借故逃避出勤,不可能是真正的精神病。


主角约赛就在这条军规的束缚下无所遁形,又无力反抗,最终只能当了逃兵。


与那些“歌颂英雄”的主旋律战争片不同,《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约赛是典型的“反英雄”,小说和电影剥去了外界强行赋予“约赛们”的英雄光环,以理解的同情,将人性中的自私懦弱,裸呈于人前,更对冷血的官僚机制构成了绝妙讽刺。


70.《无耻混蛋》美国 2009

《无耻混蛋》

导演: 昆汀·塔伦蒂诺


“盟军特工小分队乱枪打死希特勒”,这就是《无耻混蛋》的核心情节,绝对不真实,绝对不正经,恐怕也只有鬼才昆汀·塔伦迪诺敢于这样玩“史”不恭。


《无耻混蛋》,片名就透出三分惫懒之气,这也正是影片的气质,片中的“无耻混蛋”是盟军的一支特种部队,全员都是犯了军法本应严惩的军中刺儿头,上级委派他们戴罪立功,深入敌后,对付纳粹的特工人员。


昆汀的这支部队离经叛道,不但迥异于传统类型片中的英雄角色,甚至不是《二十二条军规》那样的“反英雄”,昆汀毫无顾忌地让他们用私刑对纳粹分子以暴易暴——其他影片中导演绝不会安排给正面角色这种戏份。当然,最离谱的情节设定还要数“打死希特勒”,这种“公然篡改历史”,让影片的评价两极分化,但无论是捧是骂,没人能否认,这是一部“超好玩”的电影。


更多战争大片:

  狙击手电影32部  

  坦克战电影17部  

  潜艇战电影23部  

  空战电影26部  

  车臣战争电影7部  

  阿富汗战争电影10部  

  战争电影(上)  

  战争电影(下)  

  战争剧集61部  

更多资源:

欢迎在文章底部写下精彩留言哦!



主编/慕容风 监制/Richard
视频编辑/李小可 安雅制图/慕容秋水©爱天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