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频道开播巡礼(十七)】社会采访部里有口福的人——吃货日记记者

2014-07-17 策划部 广西新闻频道


【张帆:吃得健康才是福】

守望百姓生活,感受民生脉动。《新闻在线》成立十年,这句口号也喊了十年。都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新闻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百姓的餐桌,舌尖上的美食。在2012年底,《新闻在线》推出的《吃货日记》小版块,受到众多市民的关注和好评,凡是我们报道过的地方,在节目播出后,都是门庭若市,一些原来经营不善的特色小店甚至起死回生。不少吃货还把我们播过的地方总结起来,做了一幅吃货地图,这也促使我们每周都举办吃货喜乐会,邀请吃货观众们一起品美食。由此可见,美食很能影响人,很能抓住观众的心。
然而十年来,新闻报道过的众多食品安全事件却时刻警醒着我们;地沟油,潲水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老鼠米粉,私宰肉,病猪叉烧,冻鸡爪,走私猪脚等问题食品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围绕。因此,在做美食栏目的时候我们第一关心的,就是油是什么油,食材从哪来,厨房卫不卫生等等。毕竟,吃得美味才快乐,吃得健康才是福啊!


【谭丽娜:我爱有滋有味的新闻

妈妈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女儿爱美,会打扮,我女儿只爱吃,总不顾形象?没办法,“行万里路,吃万家菜”,正是我的梦想。以这种梦想为出发点,能够参与拍摄《新闻在线》栏目的“吃货日记”,于我而言,简直是幸福到爆棚。

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吃喝玩乐”或者“柴米油盐”,不管你承不承认,现实生活中,我们最不能避开的字眼,都与“吃”有关。于是,吃什么,去哪吃,怎么吃,为什么吃,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回荡在我,一个爱幻想的水瓶座脑海里。把这些游荡的想法串成一个个关于美食的故事,就是我四处游走拍摄吃货日记的灵感。

因为切粉的特大菜刀曾经参与过抗侵略战争而显得慷慨激昂的东兴京族粉丝;因为误把盐酸黄瓜的酸水当成盐水来混合鸭血,误打误撞而制成的全州醋血鸭;三十年如一日静默熬煮风味不变,守候老梧州人记忆的四方井田螺;养活全家老小,支撑妈妈走出农村儿子念完大学并找到满意工作乐享人生的环江莫阿姨魔芋豆腐……

再简单的食物,也有自己的春夏秋冬,“物”生百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食物,总是最能勾起人们记忆的媒介。如果它们以独特的滋味,打动了我,我就用独特的拍摄和文稿,打动别人。吃南尝北,品味人生,这就是我理解的吃货日记,它是新闻,更有温度,有滋有味。


【马盛德:迎“新”而上学无止境

2005年投入到记者行业,9年的从业经历,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记者不仅是一个每天向观众传播新资讯的职业,也是一个每天吸收新理念的行业。2012年11月份在《新闻在线》栏目中开播的“吃货日记”版块,就让我这个老记者接受到了一份新理念的冲击,不同于其它的美食节目,“吃货日记”是运用社会采访技巧详细记录下记者探寻美食的过程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通俗易懂,夹杂着地方特色的语言氛围,诙谐幽默,俗而不耐的画面效果,迅速让它成为不少观众的新宠,而作为节目创作中期才投身到吃货行列的我,在拍摄当初,如何用语言的描述,画面的设计,肢体的表达,来描述美食的点点滴滴,着实难倒了我,幸好,困难之时,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他们不仅推荐我观看其他类似的美食节目,同时还在稿件上给予我很大的指导,这些不仅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了“吃货日记”稿件的特点,同时也让我这个老记者明白,学无止境,特别是记者这个行当,面对新形式,新理念,新媒体的冲击,如果不能够迎“新”而上,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面临的将会是淘汰。


【汤婧:用镜头记录美味 快乐在路上】

我是今年才成为吃货记者的,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吃货,但是作为记者就不只是吃那么简单。吃货日记的拍摄,比日播新闻更加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选题,踩点,构思,拍摄,写稿,包装,每一步我们都需要去想。希望通过电视画面去传达给观众,这道美味的真实性,感受美食就在眼前的感觉。

不可否认,吃货记者是开心而具有挑战的,如果说开心是因为品尝到美味,那么挑战就是可以在节目中加入自己的创意,从第一期甜美版的《萌猫来袭 甜点浪漫》到调皮版的《炭烧江团鱼 肥美味浓》,再到近期拍摄的外国餐厅《邂逅德国厨师 享受德式东北菜》和《咖喱鸡手撕饼 火辣辣的印巴风情》,每一期吃货,都像是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希望能感染电视机前爱吃或者不爱吃这道菜的观众。

曾走进过大饭店细细品尝,也曾蹲坐过路边摊大汗淋淋吃得很过瘾。无论是川菜、湘菜、粤菜、桂菜、台湾菜、日本菜、泰国菜,我们都努力去尝试。我们在厨房热的满头是汗,然后出来补妆出镜;我们在太阳下穿过大街小巷寻找,然后在小店前欣喜。这一切辛苦是值得的,我们幸运的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他们每天守在电视机面前期待《吃货日记》的播出,今天吃货记者,又会给咱们推荐什么呢?没错,我是吃货记者,用自己的镜头去记录美味,传递欢乐。民以食为天,此刻,我们快乐在路上。


陈俊明:“吃货新人的成长月记”】

五月底,接到了自己第一次的吃货拍摄任务,由于当时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这份工作,当时的第一反应其实是逃避。不过最后还是抱着试一试和学习新技能的心态,忐忑的开始了第一次的拍摄。

首次拍摄的效果并不理想。任务选定在一家韩式料理店,几位在韩国生活多年的朝鲜族阿姨,言语不畅还千里迢迢来到南宁开了一家小店,他们的经历和带来的味道,本身就藏着许多的故事。虽然提前踩过点,不过真到了拍摄时还是失去了拍摄方向。究竟是突出人物,还是突出菜肴;人物如何描写才更细致,食物怎样展现才更美味,这些问题在拍摄时考虑得都不周全。现在想来觉得当时的自己确实是浪费了一条难得的好素材。

在经过几次的磨练之后,到了拍摄港式车仔面和汤王这两家店时,才学会从一家店的日常入手,在人物的生活中发现故事,在故事中展现情节,通过情节的描写打磨出人物与菜肴的细节,继而顺理成章的引出人物与食物的关系。

食物的味道我们无法通过镜头展现,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展现人物的日常生活,来表现出他们对于什么是“美味”的考量,比方说食材的品质、味道的传承、以及菜肴的创新等等。慢慢的,心里也就逐渐形成了前辈们一直强调的“框架”,并让片子尽量不要流于对着镜头说好吃的浅层表达,而是更多的去让人物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画面中自然流淌起来。

在写下这篇文字时,刚好是自己入台一周年的日子。很庆幸自己的“一周岁”能和在线的“十年岁月”相重叠。同时,又刚好赶上了新闻频道开播,能让自己在“一周岁”的时候,再次从“新”开始,用“心”发声。入台时台里一位资深“校长”,意味深长的一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期许,我一直谨记在心。不论是过去还是在更长的未来,我都希望能继续保持一个学生的心态去工作,做一个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不断吸收知识的小U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