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声合唱团”5年练唱1个字,广西这14名“特殊”孩子创造了奇迹!

新媒体 广西新闻频道 2018-12-17

三首歌唱一个字  北京音乐厅的天籁之声

        今年8月,一场来自广西的特殊合唱在享有“中国音乐圣殿”之称的北京音乐厅唱响。14个孩子,在12分钟之内合唱的三首歌都只有一个字的歌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传承人蔡雅艺为他们伴奏,窦唯的制作人丁漫江专程录音,蒋雯丽等明星无偿录制VCR,但所有名人的光环在这台合唱面前都成了配角。演出结束,震撼和感动经久不息,至今大家仍在热转这场合唱的网上链接。孩子们究竟来自广西哪里?身处无声世界的他们又是怎样发出天籁之声的?

2018年8月4日晚 

北京音乐厅

1024个座位座无虚席,全中国最挑剔的音乐爱好者聚在这儿,以往他们都是冲着大师来的,但这一天,台上却出现了这么14个孩子,他们最小的9岁,最大也不过才16岁。


南音的传承人蔡雅艺用洞箫吹出了第一个音,张咏的手也在独创乐器chén上蓄势待发,可这些穿着白色T恤、双手背后的孩子们看上去还是有些紧张,完全没有一般合唱团的样子。观众们的神情期待中带着疑惑。


后来,音乐家刘索拉形容,这是天外来客的声音,虽然每个人只发一个音,但孩子们的合唱,比急速擂动的大鼓更激动人心。歌声响起,那种生命本真的怡然与喜悦在现场传递,台下的观众开始眼含笑意打起拍子。经过“希声”、“嬉戏”两个篇章,合唱的第三章节——“希望”里,孩子们的声音如一束温暖的光,直照进人的心底。


短短12分钟,观众的情绪从平静到流泪,很快,掌声停了,大拇指高高地举起。因为用歌声带来震撼和惊艳的这14个孩子,听不见掌声,也说不出话,他们是大家口中的“聋哑人”,也是一群会唱歌的天使。


无声合唱团

——来自广西凌云


三个多月后,11月15日,距离北京数千里之外的百色凌云县特殊学校,大山环抱的校园,安静地屏蔽了外界的纷纷扰扰。孩子们们正常上课下课,对于从北京归来的无声合唱团成员来说,唯一的改变就是,3个月前在聚光灯下的闪耀,让他们的笑容更自信从容。


罗安强今年15岁,参加合唱团5年,是无声合唱团最早的成员之一。如今的他,虽然腼腆但爱笑爱运动,看不出曾经有过自卑的模样。从北京回来后,一些质疑声传来,有人担心孩子们见过大城市的繁华,无法回归小山村的生活。现如今看来,这些担心都是多余,孩子们的心态都很好。


凌云县特殊学校教师 廖家露:现在他们会在课堂上更加地认真,我们会鼓励他说,我们不管是和谁,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是其他同学,还是外面的任何一个人相比,我们都是一样的,然后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


12分钟背后的5年 只为一声纯净的“呐喊”

北京音乐厅的这场演出,给无声合唱团带来了关注、鲜花和掌声。在3个多月后记者的回访中,孩子们依然纯净如初。这让人越发好奇,无声合唱团是一个什么样的团体,背后又是何许人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和欢乐?


安安静静用手语交流的孩子们,一到晚上走进这间音乐教室立刻活泼起来。北京艺术家李博厦门音乐人张咏是无声合唱团的发起人兼指导老师。这一切,都源于两人在北京街头听到的一声聋哑人的呐喊。

无声合唱团发起人 张咏/李博:

那个声音它其实既抽象又具体,为什么抽象呢,因为就只有一个啊的声音,为什么具体呢,因为这个声音里饱含了他所有所有要表达的东西。


如此干净纯粹,闻所未闻,这一嗓子刷新了两人的认知,他们决定去聋哑学校里,寻找一些这样的“呐喊”放进自己的音乐里。


找聋哑人做声音采样?身边的亲友都觉得他们俩疯了。但通过致力于教育的红烛基金会的朋友牵线搭桥,2013年,两个小伙子还是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凌云县特殊学校。然而一开始,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无声合唱团发起人 张咏/李博:

发现他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发出声音,都是我说,张咏在让他们发声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这个手势,就是不行,哑语(的)不行。


借助手语翻译,李博和张咏用尽一切办法表达:你们知道自己的声音多好听吗?你们想发出声音吗?但两个多星期,依然没有一丝进展。


无声合唱团发起人 张咏/李博:

因为他们从生下来,就是失聪了以后,别人就告诉他们,你这个是缺陷,所以没有人愿意把缺陷展现出来,当站到他们的角度了以后就觉得,(声音采样)这个事儿太残忍了。



无声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们,经历过常人难以体会的痛苦、冷眼与嘲笑,李博和张咏不忍再触碰孩子们内心的痛楚,于是决定放弃。但就在临行前与校长告别时,一个姑娘跑了过来。

无声合唱团发起人 李博:

这时候杨微微跑过来,嗙嗙嗙跑过来,抓着我俩的手,啊——特别好听,真的,当时我俩就不行了你知道吗,哎呀其实那一声真的,哎呀,很震撼,你也说不出来是因为什么


4岁小姑娘这一声“呐喊”,两人知道,再难也不能轻易离开,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已经在这些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影响。于是两人决定成立合唱团,让这群听不到声音的孩子,用声音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


初衷很美,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全球3.9亿聋哑人,此前没有一个人会合唱,这也意味着,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借鉴。怎么让这些孩子感觉到声音的存在?怎么样正确发声?又怎样一起配合?无数道难题摆在李博和张咏面前,他们只能不断摸索,一关关往前闯。


但凡震动处皆有声响,听不见,两人就教孩子们用手感受伙伴发声时,咽喉及腹部的震动。借助雪糕棍和舌头的配合,让孩子们懂得音和音之间的不同。用校音器让孩子们分别分辨属于自己的音高,反复练习寻找感觉。每一个孩子,每天还要背部紧紧靠着墙面,一站就是一两节课时间。

【现场:贴墙站主要的第一呢,训练他们整个体型的一个状态,然后还有去体会用腹部呼吸的一个感觉。】



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李博和张咏坚持了五年。五年里,他们每年都花上好几个月待在广西,事业几乎完全停滞,靠着以前的那点“家底”支撑生活。有人说两人是在做公益,但他们反倒觉得是自己在向孩子们学习艺术的纯粹和生命的乐趣。两人跟孩子们承诺,等他们唱好了,会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在合唱团初具雏形、有过两次登台经验之后,机会真的来了。

无声合唱团发起人 张咏/李博:

厦门音乐节的朋友跟北京音乐厅的人说了,北京音乐厅的副总,就看到这个,一看就觉得是个特别好的一个音乐,所以他们就决定在北京音乐厅做这么一场。


在朋友的帮助下,李博和张咏小心翼翼地将孩子们从大石山区带到了首都北京。孩子们兴奋又紧张,5年的训练,终于凝结出12分钟的合唱表演。



歌者归来  请助他们继续“发声”

       全世界独创的聋哑儿童表演方式,在无声合唱团的努力下取得成功,商演邀约如雪花般飞来,但都被李博和张咏拒绝了。对于无声合唱团的未来,两人并没有做太多规划,只是希望更多的聋哑儿童能够通过这样方式找到勇气和希望,希望这个项目能够给更多这类特殊群体带来自信。 

刚过10岁生日的杨微微是无声合唱团里年纪最小的孩子,也是当初勇敢地发出第一声,促成合唱团成立的那个小女孩。微微的家在凌云县下甲镇水陆村,母亲也是聋哑人,父亲靠打建筑零工养活一家人。女儿登上北京音乐厅的舞台,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有着说不出的自豪。


杨微微的父亲 杨昌结:去北京演出前,老师问我说,我们要带微微去这个地方去旅游,去表演啊什么,我说这个高兴,希望她能够这样就好了。


从北京回来,亲朋好友们对这些曾经被看做“有缺憾”的孩子也都刮目相看。五年的时光,合唱团孩子们自己成了一个个小发光体,微微也在心里种下了一个愿望。

【无声合唱团成员 凌云县特殊学校学生 杨微微:去长城。】(手语表达)


孩子们都明白,北京音乐厅那一天,是他们生命中美好的一天。那之后,还有更多美好的一天等待着他们。



记者 | 何思勉 邵武军

编辑 | 王诗筠

校对 | 李珊珊

责编 | 李羽

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媒体出品

更多新闻资讯,关注新闻频道微信推送

这些内容也值得读 戳开看看吧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12月1日央视首播

电视剧《北部湾人家》12月2日央视八套黄金强档全国独播

赞!专题片《壮美广西》拟于12月3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如果你喜欢这个内容,就点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