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让生态文明通识课“活”起来

郭楠枫 中国绿色时报副刊 2022-06-15



  11月的黑龙江寒冬将至。这一天,外面是湿冷的夜风和飘洒的初雪,东北林业大学丹青楼的通识课《红松故事》教室里,却一派热闹,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击鼓传花,轮到谁就解答上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并为下一个同学抛出问题,现场气氛紧张活跃。

  《红松故事》这门通识课面向全校学生,选课的基本都是非林专业的。这门课结课要求很高,每次都有小测验和课后作业,期末还要进行视频演讲,但高要求挡不住同学们的热情,网络选课时,140个学位很快爆满,课堂上座无虚席。

  一门选修课,引起非林专业学生如此大的兴趣,它的魅力在哪?



    沈海龙在吉林省露水河种子园考察果材兼用优树定位观测设施和优树结实状况。沈海龙供图


  

01

不懈追寻的科普梦


  讲好生态文明通识课,是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沈海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梦。

  沈海龙主要从事森林定向培育、林木种苗培育等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2019年,他担任负责人的森林资源高效培育技术研发团队获评“黑龙江省头雁团队”。作为老“头雁”,沈海龙深受授业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的感染,这些年逐渐萌发向非林专业人士科普林业理论的想法。

  他认为:“森林培育的对象是复杂的生命体,培育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森林培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活”,引申到森林经营理念的实际应用方面,决策者的一时之念可能是一片百年之木的生命开端,也可能因为失误浪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光阴。因此,决策者未必是林业专家,但必须是懂科学、善学习的行业通才。

  2018年,一次国际会议上,沈海龙与同行科学家再次讨论到生态文明理论的推广问题。他突然想到,身在高校,校园里满是青春洋溢的学子,还有什么比这更近水楼台的追梦途径吗?他连夜奋笔疾书,等到完成生态文明通识课《红松故事》的提纲和申报材料时,刚好天光乍亮。

  2020年上半年,《红松故事》正式与学生在网络课堂见面。下半年的第二轮授课,沈海龙才与他亲爱的学生们面对面讲述红松故事。

  


02

二十载科研成果浓缩进小小课堂


  《红松故事》分为8个讲座,每次讲座都围绕主题设置2-4个小故事,配合翔实丰富的田野调查图片和视频资料,传递林业基础知识和国际前沿的生态恢复发展理论。沈海龙通过大量森林经营实例,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的丰富辩证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理念,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红松故事》帮助同学们宏观了解目前我国森林资源储备匮乏的严峻现实,以及新中国历代林业人为阔叶红松林培育所做的卓越努力。沈海龙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为支撑,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森林经营实例,将自己团队最新科研成果通俗化,带领非林专业学生深入思考森林经营理念的转变。

  在老师带领下,同学们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我国学者广泛了解的近自然经营理念,实际上早在那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就被国内前辈林业专家们广为实践。而在近年的应用中,中国林人亟须通过时间和审慎的科研态度,摸索出符合实际的抚育手段。

  沈海龙团队正在努力培育既能丰产松果又能提供优质木材的红松,通过科学手段培育高质量木材,还让树木成材之前的漫长时光能够“以短养长”,林农可以采收松果、松针、松脂,也可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人参、食用菌等林下作物,为林区生态和经济改善提供科技支撑。实地拍摄的视频里堆成山的松果、粗壮的人参、蓝紫的蓝靛果、如画的美景……阔叶红松林成为林区人民致富的金山,映出采收者幸福的笑脸,学生们真实感受到森林经营带来的好处。

  这样的课堂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满满的“干货”,让同学们扎扎实实感受到林业科学家的努力,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当下与未来,建立起对祖国生态文明建设前景的信心。

  


03

打造东林特色的绿色科普品牌


  杨玲是授课团队的3位导师之一,她说,《红松故事》提倡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有的同学看手机,他们其实是在边听老师讲边看老师发到智慧树平台的课件。还有的同学把老师讲的每一张幻灯片都拍照留存,用于以后复习和钻研。通过随堂小测试,她发现有的同学看上去漫不经心,但学习效果很出色。杨玲认为:“要相信学术的魅力,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才是大学课堂应有的样子。”

  最后一堂课是翻转课堂,由学生给老师和同学们讲述红松的故事。互动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红松的了解和对我国林业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同学们表现得十分积极放松。

  土木工程专业的任诚龙同学说,听说上了林业大学,老家亲戚们常为栽树的事咨询他,“上了《红松故事》课以后,再也不怕被问到种树的问题啦”。

  有同学阐述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识时表示,我国已知最长寿的红松已有760岁,而最早的人工林才80余岁,我们人类的生命长度在红松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无论如何努力,这一代人也很难见到恢复如初的原始森林景象,但是我们的后代将享受到阔叶红松林带来的生态经济双重红利,这就是我们留给后代的财富。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在沈海龙眼里,大学生的眼界和心胸决定了未来社会的走向,他希望把红松故事讲给更多的大学生,让这门课成为一个既传授林业知识,又培养学生正确社会认知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