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迈创新改善的底层逻辑
今年以来,董事长张恭运在部分管理干部座谈会及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了豪迈创新改善的底层逻辑,现梳理、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要全员创新改善?
对豪迈而言,创新首先是为了生存,为了竞争,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创新并非是一个多么高大上的事情。
豪迈公司起步于乡镇企业的一个维修车间,开始只有34个人,大部分为初中学历,仅有五名高中生。
1995年豪迈呼家庄老厂区、维修车间
起初公司没有像样的产品,靠承揽零星加工勉强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生存下去,除了勤劳,唯有创新。
我们倡导:谁能解决问题,谁能提高效率,谁就是高手。因为是一般制造业,很多岗位并不涉及复杂的计算,更多的是熟能生巧和创新改善。
2002年,公司从乡镇迁入县城,在装修办公楼走廊的玻璃墙时,首次张贴了“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理念,意在提醒大家——创新并非高不可攀。
车间创新改善提案看板
我们把创新的门槛降得很低,几乎是零门槛:创新不必是颠覆式的变革,只要能有所改善就好,勤于改善之人就是我们身边的“能人”。
把效率提升了是创新,把质量改善了是创新,把成本降下来是创新,把复杂变简单了更是创新……
一个合理的意见是创新,一个游戏规则改善了是创新,把产品或环境变得美观了也是创新,把劳动强度降下来更是创新……
只要今天改、明天改,你改我改大家都改——日积月累,就会积少成多、量变质变。所谓进化,就是这些细小改善累积起来的结果。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创新改善是人人都有的潜能,是全体员工天然的“智慧矿藏”。点燃员工创新改善的智慧和热情,是一项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经营活动。
员工的创意如果失败了或者没有被采纳,公司一般是不用付报酬的。只有创新改善成功了,才有一定的奖励。
而发奖金和表扬、表彰并不需要很大的资金,但产生的效益却是难以估量的,这与购买先进设备、高薪聘请专家相比,投入产出比是相当高的。
在豪迈,“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其结果是处处都有创新。
创新与学历、年龄等因素关系不大,员工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久了,就是对本岗位最熟悉、最关心、最有发言权的人。
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王钦峰
公司若能把员工的智慧与热情开发出来,就是一笔价廉物美的无形资产,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同时,员工在创新改善的过程中,也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创新改善的过程中,若十人中能培养出两三位创新爱好者,在十位创新爱好者中能出现两三位优秀者,在十位优秀者中能涌现出两三位卓越者……那么,这个公司的创新能力就不得了了,卓越的创新者们便是各方面攻坚克难的中坚力量!
如果未能开发员工创新改善的智慧,就是企业最大的浪费。
创新改善如何才能落地并持续?
首先,要宽容失败。
任何人都不允许对创新失败者冷嘲热讽、打击挖苦。如果员工创新失败后遭受了冷嘲热讽,这是对创新者及旁观者的致命打击。其杀伤力如同除草剂一般,平常人的创新热情将会迅速被熄灭。
油气装备车间
所以,公司必须严令禁止对创新者冷嘲热讽——这比表扬奖励还重要。
相反,创新者周围的领导和同事们,应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人人都喜欢真诚的赞赏和鼓励,厌恶惩罚和否定。
如果员工不创新,啥事没有,工资也不受影响;但是如果创新失败,不仅费了脑筋,还将遭人嘲笑指责,那肯定会避而远之,因为创新失败的风险还是较大的。
一旦发生“不宽容创新失败”的事情,对创新者的打击,对环境的伤害是毁灭性的——人们会严厉地告诫后来者——“创新风险很大,成功了好处不多,失败了代价巨大”。
我们应该发动全员,把历史上此类典型事件找一找,进行分析、反思乃至平反,借此减少重复性错误的发生。
在豪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中,失败的代价几乎皆由公司承担,成功的荣誉和喜悦则常常属于个人。
其次,要通过流程把创新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要一搞创新,就大张旗鼓、泥沙俱下、四处革命,搞得公司乱七八糟,事故频发,投诉不断……迅速消耗了大家的创新热情——这样几次下来就没人敢创新了。同时,有人会把一切损失的责任归咎于创新改善。
其实,创新改善的建议是否高明是创新者的事,采纳与否及落地效果是管理者的事。
我们认为,创新失败的代价是可以分阶段来控制的。即便失败,也不会一无所获;而一旦成功,所产生的收益却难以估量。
机床装配车间
比如,我们想制造电动汽车,第一个阶段可以先解决电机和电池的问题,第二个阶段再去造车。如果第一阶段不成功,后续就不会启动。
再比如,一个新的管理办法要先在局部试点,成功后方可逐渐推广,否则很容易引起混乱。
所以说,对创新改善风险的把控,是一个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流程问题,更是管理者的问题。
造电动车这个主意本身并没问题,不能因车没搞成,而归咎于出主意者。退一步讲,即使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只要管理者采纳了,也只能说明是其判断与决策失误。
再者,应及时给予赞赏和奖励。
及时、真诚的赞赏往往比奖励更重要、更立竿见影。只要我们多利用早会、例会表扬创新改善者,营造出赞赏和羡慕的氛围,形成一种有创意、有想法的人就是优秀、聪慧,无想法、没创意者就是平庸、就是懒惰。
以篮球比赛为例,投进一个漂亮的三分球,周围掌声立刻响起。尤其是突破重重阻拦投出一个高难度的进球时,场上顿时欢呼雀跃、掌声雷动,不仅有队友的掌声、观众的掌声、异性的欢呼声,甚至还有对手钦佩的表情,那么这种成就感和荣誉感是无与伦比的,将远远超出分值本身!
在奖励方面,只要奖得当事人高兴,奖什么都行:一个西瓜、一箱苹果,甚至饭票、旅游和一份体检。最初的奖赏无关大小,反正以后还可以重复奖励,当时只管表达到位就好。
很多人追求奖励的严谨性和公平性,结果导致创新改善的奖励方法十分复杂,奖励的即时性难以保障。这好比远距离投篮,如果距离再远一些,阻拦的人再多一些,一旦进球是否还有四分、五分球?
以此类推,复杂的游戏规则会葬送游戏的乐趣。同理,复杂的奖励计算方法会浇灭创新的热情,尤其是带来攀比的烦恼。
俗话说,“宁当军师不当分师”,如果奖赏过于严谨,极易造成彼此攀比和矛盾。
奖励的原则很简单,就是奖得及时,奖得真诚,奖得高兴,奖得周围人热闹。尽量让被奖励者获得重复性的认可,周围人也可以不断地被刺激和感染。
创造的效益大就多发些,创造的新颖性少就少发点。不要全部用金钱来衡量,更不能变成数学公式,一旦奖赏多少被斤斤计较,就不好玩了。
要使一个人成为赌徒其实并不难,先让他赢几次,他就会自以为智商高、运气好,很快就上瘾了。同理,要把一个人培养成创新高手——只要他出了创意,失败了不担责,成功了有奖赏,久而久之,任何人都会喜欢上创新。
2022年度标兵表彰典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创新高手就是最好的创新培训师。
如果身边平凡的人获得了创新的奖赏和荣誉,很容易激发其他人的创新欲望和竞争心理,他行,我也行!这是一种健康的良性循环,一种热情与兴奋的感染。
因此,对创新者的奖赏和掌声,就是激发全员参与的催化剂。
最后,创新改善要慎搞绩效考核。
创新改善工作既简单又复杂,一旦搞绩效考核,就很容易出现弄虚作假或滥竽充数的现象。
比如,你制作的小板凳两条腿,我可以变成三条腿更稳定,他可以变成四条腿更安全……但是,如果变成了五条腿或者是七条腿还能算创新吗?
再比如,在杯子上添个把手是创新,但添上三个、四个把手就是无效创新,这样的无效创新,其源头——往往来自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导向常常是你考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
相比之下,我们更倾向于简单的“事后诸葛亮”和“周围人评说”的模糊评价法。一段时间后,看谁的创新多、效益好、贡献大,就给谁勤涨工资、多发奖金、更高荣誉。
豪迈有个理念,“为解决问题而工作,因问题解决而快乐”。管理人员也好,生产、技术人员也好,都是解决问题的。有了问题才需要你,没有问题的话就不需要设置这个岗位了。没有疑难杂症哪有名医?!
与此相对应的,豪迈还有个理念,“抱怨是成长的天花板,是环境的污染源”。我们反对抱怨,提倡用创新改善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化工装备车间
人们下棋、钓鱼、打篮球容易上瘾,皆因其游戏规则简单有趣、符合人性。如果我们把创新改善的游戏规则打造的有趣好玩,也一定能培育出令人上瘾的创新氛围。
总而言之,作为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把我们倡导什么、讨厌什么,明确出来并统一大家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感悟各种体育比赛,制定出优良的游戏规则,才能有效地保障创新改善活动在组织内长盛不衰、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