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开法拉利送孩子被踢出群: 孩子心眼小,是从家长攀比开始的 | 青春读书会·周末时光

左页 青春北京 2019-07-04

青春北京


青春

读书会

关注青春北京,点击底栏菜单“我要朗读”成为朗读者。同时可在喜马拉雅APP关注“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收听读书会往期更多精彩音频。

导语


生活是这样的。我们可能有一万个理由让自己马不停蹄地朝前走,但却会因为一个环节的坍塌而陷入泥沼中难以自拔。当我们惊慌地面对世界,如何才能守住一座年轻的城池?


《青春读书会》推出“周末时光”特辑。我们希望通过别人的故事,帮你读懂自己的人生谜题。


郭凯

金风科技/天润新能--风电工作者


读者



哈哈

作者 | 左页

来源 | 书单(ID:BookSelection)

1





家长开法拉利送孩子被踢出群:

孩子心眼小,是从家长攀比开始的


大家好,我是郭凯,我在北京,今天由我陪伴您的周末时光。




多少掩饰的失落

假孩子之名

 

你眼中的奢侈,不过是别人的日常。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前段时间杭州的霍先生,被某小学老师踢出了家长群。


原因是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引起其他家长不满,说会助长孩子攀比。


霍先生觉得委屈:“钱是我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想给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对?”


是啊,有啥不对呢?


亚当·斯密说过,人类的不幸,多半是我们过高估计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言下之意,开跑车和骑电动车接送孩子差别不大,何必羡慕嫉妒恨。但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两者差别还是很大,都让孩子攀比了,怎么会不大?尽管孩子们怎么看,他们估计从来没问过。他们以为,不让孩子看见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抹平一切差异,就能避免孩子攀比。但是,他们不仅喜欢代孩子感受,而且正把自己因攀比而失落的心态默默传给孩子。有多少以孩子之名的保护,是在掩饰自己的失落呢?明明是自己在攀比,非说孩子会攀比。


其实怎么理解孩子的攀比,实质是一个怎么教育孩子认知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问题,这远比掩耳盗铃掩盖差异,要复杂得多。


“做父母的不妨多点耐心。”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薛涌是在美国工作的华裔教授,多年前,他刚搬到美国,境况并不好。


家里没有车,也没有宽敞居所,一家三口一度住在狭小的阁楼里。女儿经常约请小朋友来家玩,但大多数来了一次后就再也不来了。女儿在幼儿园时被人询问:“你们家怎么没有车呀?”许多家长害怕自己的贫穷会影响孩子的自信,所以选择隐瞒真实的经济状况。但是薛涌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孩子进入幼儿园,就是进入社会。瞒是瞒不住的,孩子虽小但一定能觉察出“差异”。


他向孩子诚实交代家里状况。当女儿问:“我们家怎么没有车呀?”父亲如实回答:“我们没有钱买。”结果如何呢?


几年后他发现,女儿对贫富差距完全“免疫”,一直非常自信快乐,既不嫌家贫,也不羡慕别人家富裕。女儿七岁时,有小朋友来家里玩,然后问:“你们家是穷的还是富的?”


她坦然回答:“属于偏穷的,你家呢?”


“属于偏富的。”言语间,小姑娘坦诚、落落大方,毫无扭捏自卑之感。


以至于许多人向薛涌请教,怎么让孩子更快乐。在薛涌看来,关键是父母自己怎么面对贫富差距。当父母对自身境况不自信,遮遮掩掩或唉声叹气,对他人则羡慕嫉妒恨,孩子岂能自信?


没有必要隐瞒财富的客观作用,更没有必要向孩子隐瞒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你的态度,才是孩子正确认知这事的关键。你不让其他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实际是因为你想掩盖贫富差距,或者自感富裕程度不如别人而心生怨恨。


但孩子最新感知的恰恰是你的这种心态,而绝不是跑车和普通车的区别。




你就是你孩子的起跑线。


经常有人念叨这句话,人们常常把它单纯地理解成物质上的差异,但其实更包括你面对差异时的智商和修养。经济状况可能暂时不如别人,但如果有正确的财富观,相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现状,相信陪伴和教育,就一定会让孩子感觉到自信和乐观。




什么是影响孩子的核心力量?


现在有许多针对贫富差距、阶层分化对后代教育影响的研究。


我当然清楚,越是富足越有可能教育出富足的孩子,越是贫穷越可能教出不思进取的孩子。


出身决定命运,寒门难出贵子,概率上,这是事实。


早前,有人类学家甚至发现,出身不同,孩子的大脑结构都不太一样。还有一项著名的研究指出,贫困与富裕家庭,儿童3岁时的词汇量便存在巨大差异,并影响他们一生。


有经济学家发起“3000万个单词行动”,以减缓贫富不均对孩子的影响。但是,面对客观差距,面对资源上稀缺现实,在财富上不如人的父母,是不是就一定只能采取对抗或蔑视的态度呢?


显然不是。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爸爸带儿子在街上走,一辆进口的豪华轿车从身边驶过。儿子十分不屑地对爸爸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爸爸则轻描淡写地说:“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摆在那里,自然会影响孩子,但面对它的态度,却是父母可以引导的。


这对富裕家庭也一样,当你把钞票堆在孩子眼前,就以为他会考上名牌大学,一辈子飞黄腾达,那就大错特错了。


贫富不同的家庭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钞票多寡是基本变量,但孩子父母本身的素养和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异,才是核心变量。


不要忽略了影响孩子的多重变量,别把养不好孩子都归结到客观条件,尤其别忽略父母的责任。


比如,就拿我们刚刚提到的孩子词汇量有差异的例子来说。


有研究表明,贫富不同,孩子的词汇量确实有差别,这个无法否认,但核心原因,是富裕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交流普遍更加频繁,时间更长。


一个人再有钱,如果仅仅单方面对孩子说话,或仅仅让孩子看最好的电视,使用最好的学习机,孩子的词汇量依然不会增加。


一个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但如果你有意识地常常跟孩子聊天互动,就能抵消家庭经济状况带来的不良影响。


是你作为家长的能动性本身,而不是财富多寡,才是影响孩子的核心变量。




别人开不开跑车,你管不着的;但你怎么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却是可以控制的。






切莫把自己的懒惰和无能,都推卸给外在的客观差异。



他人就像自我的一面镜子


以不让孩子攀比之名,不让别的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实质是缺乏勇敢的心态面对贫富之别,害怕让孩子过早地看见贫富差距。


这种不敢正视贫富之别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鸵鸟性质的稀缺心态。


贫富差距客观存在,否认是否认不了的,隐瞒也隐瞒不住。


其实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已经早早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谁的衣服更漂亮,谁在台上领唱,谁的爸妈来得早,孩子都一清二楚。


孩子虽然不知道什么是攀比,但内心完全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对于他人的优势会自然心生羡慕或嫉妒之感。


攀比几乎是一种人类的本性。别说孩子,甚至连动物也会攀比。


南美洲原始森林里有一种鸟叫翠波鸟,每天忙忙碌碌都在筑巢,有些巢穴体积巨大,完全超出正常居住所需,就跟人类一样。


科学家发现,当把这种鸟单独放至一处,禁止其他同类接近时,它们筑的巢很小,只够容纳自己身躯。


可一旦加入另外一只同类的鸟,它们就会拆掉小房子,与另一只鸟比赛造房子。


其实攀比不全是坏事。


心理学上,攀比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向的,一类是负面的。


正向攀比,比如孩子之间比谁表现更好,谁的成绩更好,谁的小红花更多,只要适度,对孩子并没有坏处。


实际上,幼儿园老师发明小红花,不就是鼓励孩子相互比较吗?


反而,如果孩子太佛系了,不参与或害怕任何比较,那才是大问题。


攀比,是一个发现差异,准确认知自我的过程。




引导孩子不陷入负面攀比的怪圈,不是徒劳地掩盖现实差距,而是尽早引导孩子认知差距。


作为一名骑电动车接送幼儿园小朋友的父亲,我能理解那些不愿意看见别人开跑车接孩子的家长。


他们是想永远让孩子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那里没有贫富和美丑之别,大家都一样,相亲相爱到永远……


可问题是这样的童话世界并不存在,关键是,我们自己也确实不相信。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一书里,曾以孩子的口吻质疑道:


“如果大人都不相信童话,为什么又要不断地对孩子述说他们不相信的故事呢?”


家长们,勇敢点,诚实点吧。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越淡定,孩子越从容。


财富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也不是非要朴素才能教育好孩子。




那些充满偏见的观念,带给孩子的,除了狭隘和势利,还有可能是仇恨和恐惧。


《稀 缺》

 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等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欢迎荐书 

期 待

留言

每期从留言中选 3 位小伙伴,送出该期推荐的图书。下期见!

请上期留言的 魏泽元、张法凯、月亮在不在三位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们收件地址,团团将为你快马加鞭邮寄出《相约星期二》。顺便,告诉身边的小伙伴,一起来评论收书哦~


更多内容可在掌阅APP阅读


编   辑  |  刘   青    后  期  |  刘   青 

美   编  |  王超群   校  对  |  张   妍


更多文章

1丨这群年轻人每天修改自己的遗嘱,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心惊…

2丨一文读懂个税抵扣细则:养儿、供房、租房、大病、赡养父母再减免,最低为零!

北京共青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qingchunbeijing54@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