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人授权澄清:张首晟教授不幸去世无关阴谋论

青春北京 2019-07-01

青春北京

首都视角 青年话题 赤子情怀


6日,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家人发表声明,在与抑郁症顽强对抗后,张首晟于1日意外离世。而他的离世因为时间和其他巧合,在中文世界出现一些阴谋论。



家庭发言人出面澄清


为此,《知识分子》和《赛先生》在联系张首晟家庭发言人Sean McCormack及其团队后,得到授权,予以澄清。




  • 张首晟教授去世与301调查无关


301调查是指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美国的贸易伙伴国家进行调查。


张首晟教授没有被301调查,他的去世与此无关。


  • 张首晟教授因抑郁症去世


张首晟教授的家人在说明中已经明确,张教授曾在不同时期与抑郁做过斗争。


医学告诉我们,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抑郁症,有时亲人也不能都时时察觉。张教授的去世应该让我们大家更加珍爱和关心抑郁症患者。


  • 张首晟教授去世地点为旧金山


斯坦福大学没有高楼。


  • 张首晟教授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给其家人的: “我爱你们。”


张首晟的研究

与芯片到底有没有关系?


除了以上已经澄清的事情之外,还有人说“张首晟的去世仿佛和芯片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12月3日荷兰ASML供应商的火灾,也成为阴谋论中的一环。(以下内容经授权转载自科技日报,ID:kjrbwx,记者 张盖伦)


张首晟 资料图


有媒体在辟谣中指出,张首晟的研究与芯片没有直接关系。


可以说没有直接关系,但确实有关系。


张首晟的两大主要贡献,一为发现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二为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


这两者和信息技术产业是有关系的。


张首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电子在芯片里的运动,仿佛一辆辆跑车在集市行驶。它们跑得杂乱无章,横冲直撞,路线也是弯弯曲曲,于是不断碰撞,消耗能量,产生热量。


笔记本工作时间一长,你能感觉它在发烫,就是这个道理。


但在极低温和强磁场条件下,电子可以保持有秩序的运动状态。那么,能不能在正常条件下,让电子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在单向车道上按照规则运行?


张首晟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理论预言。2007年,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实验室确认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并且在碲化汞半导体材料上实验成功。


当电子不再横冲直撞,能量损耗就能大大降低。这为制造新型的、低功耗自旋电子计算设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十年前,张首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他希望在通常的半导体硅材料上实现这一效应,未来5—10年这一效应可能直接应用在芯片产业上。而解决了散热问题,降低了晶体管能耗,摩尔定律的寿命能够延长。


不过,从今天来看,摩尔定律并没有那么快走向尽头,而他的发现,也没有那么快就应用于产业。


再来看看拓扑绝缘体。


初中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材料按照导电性质的不同分为导体和绝缘体。拓扑绝缘体因为电子运动“各行其道”,于是可以做到内在绝缘,表面导电。张首晟认为,这将成为一种取代半导体的新材料。


“等我们的科技实现之后,你的手机一个星期或一个月才需要充一次电。”张首晟说。


今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王兵和副教授赵爱迪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徐勇、教授段文晖以及张首晟合作,成功制备出具有纯平蜂窝结构的单层锡烯,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证实了其存在拓扑能带反转及拓扑边界态。



相关报道指出,锡烯是一种理想的大能隙二维拓扑绝缘体,有望实现室温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在拓扑电子学器件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张首晟自己也说过,锡烯目前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应用量产还有距离。他也在2017年表示,希望未来5到10年拓扑绝缘体能够走向工业化。


所以,张首晟教授的研究并非和芯片没有关系。他研究的是未来的芯片材料,而非具体的芯片技术。其实,张首晟的这些基础研究,如果能从理论走向应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确实可能引领信息技术的下一次革命。


但,客观来说,也真的还需要时间。有芯片领域专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需要的时间还真不短。


ASML火灾

网友关注重点未免有些偏移


12月3日晚,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元器件供应商——Prodrive突发大火,ASML预计这场火灾可能会影响到2019年年初的出货计划。



Prodrive工厂大火


ASML是全球许多大型计算机芯片厂商的核心光刻机供应商,主要客户包括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等。光刻机精度,决定了芯片的上限,而ASML垄断了顶级光刻机。


但注意了,这不是ASML自己的火灾,也不存在摧毁了中国客户订单的问题。受到影响的不仅是中国企业,恐怕最为伤心泪流的是ASML自己。


一些事情确实发生了,在时间节点上确实有先后顺序;但前后发生,并不一定因果相关,这是科学思维的常识。将独立发生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氛围,吸引了眼球,却未必尊重了真相。


张首晟个人经历


张首晟被称作华人科学家里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选之一。杨振宁曾评价他获诺奖只是时间问题。


个人经历:(以下引用自凤凰网科技)

1978年,在没有读过高中的情况下,15岁的张首晟直接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1979年(大二),作为交流学生被送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深造。


1983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1987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进入加州大学的SantaBarbara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1989年底,结束博士后研究,与妻子余晓帆一起到了SanJose的IBM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1993年,被评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95年,年仅32岁的张首晟被聘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编辑 | 张  妍     校对 | 曹  政

来源 | 科技日报、赛先生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尊重逝者,尊重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