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庆阅兵将亮相的国之重器,都离不开这件5块钱的背心

青春北京 2020-01-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科技日报 Author 科技日报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届时,部分先进武器装备将首次亮相。可以预料的是,受阅的很多武器装备都离不开一个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是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它,我国就不会有这么多让我们自豪的大国重器。    很多人不知道,背后的功臣就是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也被人称为“背心院士”。正是他,使我国成为全世界第4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高伯龙生前照片    

原创设计让我国少走多年弯路


1971年,当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纸交给国防科大时,中国在该研究上已两次受挫。然而,要依据纸上描述造出实物,无异于让一个从未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登月火箭。这两页纸的难度,堪称世界级“密码”。

    

彼时,国内各科研单位由于无法突破闭锁效应纷纷放弃激光陀螺的研究,而国外则进展神速——越战中,美军频频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展露出远程精确打击的强大威力。


    

“如果不立刻开始研究,或许永远也难有了!”面对国家和军队的迫切需要,刚调到激光教研室的高伯龙披挂上阵。数理功底极其深厚的他通过大量计算,提出了我国独有、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研制方案。同年,在全国激光陀螺学术交流会上,进入该领域不到1年的高伯龙坚持己见——依照我国当时的工艺水平,如果继续仿制,想在10年内有所突破都不可能,只有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因为降低了工艺难度,最有可能实现!

△1991年,高伯龙指导博士生工作


“降低工艺难度并不意味着性能差。实际上,几种激光陀螺的设计方案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在构造和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正是高院士的努力,使我国能在当时的工艺水平下研制激光陀螺,少走了多年弯路。”该校光电工程系主任罗晖教授告诉记者。

    

完美破译钱学森“密码”


攻关之路多险阻。1984年,实验室样机鉴定通过之时,一阵“凉风”袭来——美国彻底放弃同类型激光陀螺研制,国内质疑声四起。

    

“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没有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窘境之下,高伯龙不言放弃。因为,他知道美国是犯了结构上的原理错误,而我们无此问题。

    

1994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的鉴定顺利通过。


就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鉴定顺利通过的同时,一批号称“检测之王”的全内腔He-Ne绿光激光器问世,引起业内轰动。这也意味着中国在镀膜的膜系设计和技术工艺水平上实现重大突破,成为继美、德之后第3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2001年,高伯龙进行科研工作


10年后,全内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通过鉴定。高伯龙在冷板凳上苦坐20年,终于完美破译了钱学森“密码”。


高伯龙与国防科大科研人员开展激光技术研究


这时高伯龙已年近七旬,但他又盯上了某新型激光陀螺。该型陀螺能消除损耗和温度敏感性等不利因素,正是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所需要的。研究的同时,高伯龙将目光投向它最主要的应用领域——组建惯性导航系统。那时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开展研制,他们采用的是国际主流的捷联式惯导系统。这个系统到底行不行?他亲自调研的结果是——必须给该系统加转台,否则无法满足长时间、高精度的惯导需要。

    

但专家们对此却大多持否定态度。这一幕,和1984年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遇冷,何其相似!

    

对此,高伯龙的反应是继续干!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2006年12月,国内首套使用新型激光陀螺的单轴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面世。4年后,双轴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面世,精度国内第一。如今,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已成为国内主流。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高伯龙反复叮嘱:研究出的成果,一定要形成战斗力,切实应用于国家的尖端武器和大国重器上。“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搞科研,我是个拿得起、放不下的人。只要问题没有研究清楚,不解决,我就丢不下,成天想,做梦还想。” 高伯龙生前曾说。


高伯龙带领团队科研攻关


如今,我国已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平面结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运用到武器装备上的国家。本世纪初,经过改良后的该型装备在某海域进行测试,发发命中,以战时一剑封喉的姿态,傲视九天。这是人民海军历史上首次取得“百发百中”的历史性时刻,激光陀螺功不可没。此后,该型装备成为海军慑敌中坚力量,筑起共和国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

    

75岁的高伯龙在课堂上


进入激光陀螺领域时,高伯龙已近知天命之年,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研制中,开始了与生命的赛跑。

    

2008年冰灾,电力供应紧张,实验室只有晚上才给电。80岁高龄的高伯龙为了工作昼夜颠倒。老伴心疼地说:“你都啥岁数了,咋就不知道悠着点干。”他回答:“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抓紧!活着干,死了算,一天不死一天干!


激光陀螺光芒闪耀,高伯龙的生命之光却在2017年12月6日永远熄灭了。

回忆起高院士最后的日子,该校前沿交叉学科学院院长刘波满是感慨——

    

我国某型卫星,长期被图片成像不够清晰等问题困扰。为解决这一问题,航天某部来到该校请求支援。

    

怎么解决卫星对陀螺体积的要求?团队首先想到的是当时早已年过八旬的高伯龙。“高院士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会‘出山’吗?”大家不免有些疑虑。但没想到的是,这个倔老头儿硬是在短短几天内将程序写完,论证了参数的合理性。

   

2017年9月8日,高伯龙在病重期间仍然关心军队和学校改革。何书远摄

 

“高院士,我们的陀螺上天了!卫星首次搭载激光陀螺发射成功时,高伯龙已缠绵病榻多时。从学生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瘦削的老人如孩童般笑出了声。

    

40余载痴心不改,高伯龙终于使我国海、陆、空、天的各型装备都有了“火眼金睛”!


赤子情怀至真至纯


2014年,激光陀螺创新团队走入公众视野。电视里,高伯龙院士那几秒钟的镜头,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穿着白背心,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两根弯曲的手指慢慢敲击着键盘……


有网友评论:高伯龙院士穿着五块钱的背心,干着上亿元的大事。也有网友说:“这是真正的伟大。


△“背心院士”和学生们在一起


如今,高伯龙院士去世两年了。但校园里那个佝偻的背影,永远印在很多人的心中——夏天,永远都是一身老式作训服,一双黄胶底解放鞋;冬天,不是一件军大衣,就是一件灰色羽绒服。


后来高伯龙的学生张文才知道,这件灰色的羽绒服,导师已经穿了30多年。张文听他总这样说:穿习惯了,再买新的浪费钱,浪费时间。


多年后,早已是院士的高伯龙,在给中学毕业纪念册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唯一能安慰的是,没有做过亏心事,到底还干了一些事,对人民和社会能作交代,虽然还很不够。


△高伯龙生前穿戴的衣物。陈思 摄
编 辑 | 刘  青    校 审 | 张  妍    校对 | 白琼瑜来源 | 综合整理自科技日报、清华大学、军报记者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