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人有一百种方式吃米线

青春北京 2019-11-18

以下文章来源于24季私享家 ,作者小楼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24季私享家(fanmei-1),原文略有删节  作者:小楼


“青春读书会”《神州风味》在入秋时分与大家相见。都说秋天是贴膘的时候,甫一入秋,大闸蟹肥了,涮羊肉开始咕嘟了,糖炒栗子的焦香飘了起来……丰腴肥美的食物给萧瑟寂寥的秋冬添了十足的暖意,这一季就和团团一起寻味,在唇齿间感受人间的至情至性吧。


在湘桂嗦粉大省人民眼中,米线无非是一种圆米粉。

 

云南占国土面积4%,相当于三个浙江,米线却基本只有两种:干浆米线和酸浆米线。


其实云南人把形态变化的任务交给另一种米制品“饵”,让米线在大西南自成江湖。

 

干浆米线是机械产物,较细耐储存,吃前泡发即可;而酸浆米线沿用古法,经过发酵较粗,只能保存一两天,形态只有粗细略微差别。

云南人吃米线和苏州人吃面一样讲究


老昆明童谣是这么唱的:“看不见的战线,打不完的毛线,吃不完的米线。


据说700万人口的省会昆明,每天要消费掉200万碗米线。在云南早餐江湖上,能和各式米线平分秋色的只有形态各异的饵;在夜宵场里,烟火逼人的烧烤摊前“炒米线也能谋得一席之地。 米线出没在任何时间地点,在云南人碗里生出无数风情。


吃米线有专门的动词。老昆明用请,而年轻人则说“划米线”或是“走,甩碗米线克”。

外地人在云南吃米线,最容易犯选择困难症。汪曾祺在《米线和饵块》一文里都写了数十种,也就只是昆明一地。

 

米线要选粗细(干浆或酸浆);烹饪的手段有炒、拌、烫、卤;烹饪的容器也有得选,可以是导热能力强的红铜锅、能保温的砂锅、甚至一手就能握住的小陶罐。

 

昆明人的“小锅米线极有仪式感,一人一铜锅。排队看着铜锅上氤氲的白烟、听着水油与红铜热烈的交响,这是当地人认准的早餐场景。

 

长把铜锅里“嘟嘟嘟炖着骨汤,依食客要求放进肉末、酸浆米线、酸腌菜、韭菜等,最后再浇一勺辣椒油出锅。瞥一眼拿着蒸饵丝边走边吃的人,吃完打个嗝跨上电瓶车扬长而去,这是讲究。


小锅米线


在苏式汤面店里要面对列整面墙的浇头,在云南同理。或卤或汆或油炸,或现炒或提前熟制,米线浇头林林总总,云南人形象地称其为“帽子”。 云南人自有一套“帽子戏法”,以帽子为名的米线占据了大半江湖:肥瘦猪肉煮烂做焖肉酱肉,这是“焖肉卤米线”;鳝鱼去骨红烧做帽子,这是“鳝鱼米线”;带皮牛肉切大块炖得肉皮Q弹,这是“带皮肉米线”……当然,拿着云南米粉通行证的酸腌菜、韭菜花、豌豆尖这些清爽配角,总会时刻作陪。


米线江湖里最讲究的是过桥米线。汪曾祺把过桥米线和汽锅鸡并列为云南招牌美食。


云南吃食大多体现狂野热辣,但过桥米线的精髓却是一碗炖足时辰的本味高汤。
汤用鸡肉或大骨专门熬制,一如苏面。最后要浇上一层滚油封口保温。此时的蒙自人还会把金黄色的时令菊花瓣撒在热汤上,求其清香。 高汤碗大如盆,汤浓油重,不冒热气,但高温瞬间就能让食材鲜活起来。下料原则是先荤后素,先生后熟,鹌鹑蛋要打散给瘦肉片包浆保证鲜嫩,米线容易熟最后下,如涮火锅一般把“仪式感”发挥到极致。
米线是云南人的日常主食,风雨无阻。嗦粉大省的人都说自己一天离不了米粉,云南人可以说自己四时四季都离不开米线。 米线本来就是熟制的,临吃了加配料烫一烫即可。
夏天图个清爽,各式凉米线、素米线才是云南人的心头好。 昆明人最爱吃豆花米线。酸浆米线过水略烫,加入水煮豆腐脑、杂酱、韭菜、冬菜简单一拌。归功于颤颤巍巍一碰即碎的豆花,各种荤素帽子裹挟在粗米线上,口口清爽酸甜。


要是碰上冬天气温低的时候,最适合烧得滚烫的臭豆腐罐罐米线。地道些的,闻着味就能找见。 罐罐大小一手能握住,米线数量不过两三根,胜在小而美。掰碎了煮得黏糊糊的云南臭豆腐融入极浓的肉汤、连肉带筋提前炖烂的牛肉配当地的薄荷,一罐子慢悠悠喝到底,出满头汗酣畅淋漓。


云南各地饮食风俗各异,通过不同的烹饪技法和食材搭配,衍生出几十种米线;即使同一种米线也是百家百味,当地人也难说出绝对的正宗做法。 唯一能确定的,是云南到处都是米线店。

云南人为什么爱吃米线?


自古以来,云南人的主食就是稻米,可以把米变幻出无数种花样。米线是云南人的得意之作,连形态各异的饵也难敌。

 曲靖蒸饵丝。饵丝由饵块切成,密度远大于米线,更为致密,短且有棱角,而米线能爽滑到一根吸到底。
最爱吃米线的地方在滇东南。尤其是出产优质米线的红河州,每个市都疯狂痴迷米线。而米线最终成为云南人的共同乡愁,还有其历史原因。 美食家神婆说:“云南真正少数民族其实不太崇尚吃碳水,对大米的爱来自南部水稻汉文化的交融。”而古代汉人的多次入滇及当地的种群交融,让米线最终逆袭成通行云南的主食。 傣族人喜食酸辣,米线要在融合各种香料且气味浓烈的撒撇里走一遭。从初级的柠檬撒到蚂蚁撒,从鱼撒到最猛烈的血撒,碗边总有数团米线;而在小麦稀缺的云贵高原,米线则成了可以替代北方记忆里面食的存在。


撒撇米线
无论做法口味,米线总能在一众吃食里,成为云南各族最高等级的乡愁。 “未到昆明之前,我没有吃过米线和饵块。离开昆明以后,也几乎没有再吃过米线和饵块。”出了高原的云南人,才能深刻领悟到外地米线都是将就。 云南人为什么都是家乡宝?米线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云南哪种米线最好吃?


云南人相当热衷创新烹饪工具,砂锅、汽锅、铜锅……煮米线类似瓦罐的陶土小罐罐只是基础操作。


罐罐米线,图源@食帖
在罐罐里加入米线、高汤、薄荷、臭豆腐,再放到烤架上咕咚咕咚炖着;要熟了,撒上调味料和大把辣椒粉——概括起来,无非是麻、辣、烫三个字呀。老云南人口都重,十块钱的罐罐米线小资地满足味蕾,又暖又美。 豆花米线作为“晌午餐”的最典型代表,在昆明的米线江湖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冒着热气儿的豆花、酱汁和调料把米线严严实实地盖住,一股混搭的清香味儿撩拨着肚子里的馋虫,还没动筷便已沉醉。 

豆花米线


叶子米线,肉皮Q弹,配上最常见香料薄荷,最紧要的是肉皮吸的一汪汤汁。 撒撇是德宏美食的代表。德宏州地理位置偏南,气候湿热,盛产红米和红米线。红米线在汤锅里煮熟晾凉,更加爽滑筋道,在手中捏一团,然后将拌料放在米线上包着一大口送进嘴里。 小锅米线是昆明之光。每天早上能吃一碗小锅米线,简直是每个昆明人的毕生梦想。一家店总共也就不到十个灶眼,一人一锅,想吃要等。 

草芽米线只有建水才能吃到,也不常吃。滚汤汆鲜草芽,既有鸡肉大骨的鲜美油腻,也兼有水生植物本身清香和水灵劲儿。图源@一个人漫游

 

北京人的家常是一碗杂酱面,而昆明人的家常则是杂酱米线。杂酱米线最不起眼,图得是家常方便。不用小锅米线一般费劲地煮,肉末早就提前加各种香料煸炒成了肉杂酱。

 

杂酱米线


一把小葱或薄荷切碎,几根韭菜鲜嫩翠绿,全依赖一勺红油满满、各家不同的肉杂酱吊出灵魂。要问昆明人哪家的杂酱米线好吃,大概都会说:自己家的好吃。 大酥牛肉这名头和大煮干丝如出一辙,是云南清真菜的看家手艺。

或许是大酥牛肉米线,也可能只是普通的杂酱

 
所谓“大酥”,可想见就是这牛肉的特点。肋条黄牛肉炖得酥烂软粑,配上大量的薄荷叶与辣椒提香解腻;米线似乎不太讲究,但要配上醇厚浓郁的牛筒骨原汤。端上桌来一眼就能看得到的鲜香。 稀豆粉米线是临沧人的创意,好像油条浸豆浆一样神奇。米线、高汤、稀豆粉、帽子依次加入,稀豆粉裹挟着洁白晶莹的米线,吸溜入嘴不管不顾地沾上一嘴唇的稀豆粉,才是正确吃法。
炒稀豆粉米线
肠旺米线,大概是远赴云南思乡心切的贵州人创意。肥肠+血旺,一个软嫩易碎,一个嚼劲十足,两种内脏一边一半。云南人同样热爱下水,肠旺米线在当地也很有市场。 卤鸡米线的理念类似广东人的碟头饭。

卤鸡米线


米线焯水,倒入高汤,摆上切片的卤鸡,动作麻利一气呵成。调料自选,别站在老板前浪费时间,辣椒油、酸菜、芹菜、香春、杂碎……毕竟功夫都在卤鸡里。 

汆肉米线,图源@悠哉游哉100


汆肉是这碗米线的灵魂。过热水是为汆。大海碗摆在热水大锅里,拿出来还是高温;里脊肉片薄,置于碗底,浇上滚烫的猪肉原汤汆熟,之后才是细细的米线和各式配菜,吃得就是一口鲜嫩劲。
米线是云南人的乡愁,而你,最喜欢哪一种米线呢?


今天的朗读就到这里,感谢收听。

胡珺山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点击底栏菜单“我要朗读”成为朗读者,同时可在喜马拉雅APP关注“青春北京”收听读书会往期更多精彩音频。

荐书:繁花

金宇澄,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繁花》,反响强烈,获得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以及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2015年又获茅盾文学奖。

欢迎荐书,期待留言!

每期从留言中选3位小伙伴,送出该期推荐的图书。下期见!

请上期留言的 warrior,不是奥特曼,Du三位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们收件地址,团团将为你快马加鞭邮寄出《雅舍谈吃》。顺便,告诉身边的小伙伴,一起来评论收书哦~


更多内容可在掌阅APP阅读


编 辑 | 刘  青   校 审 | 张姮姮   音 频 | 张 妍 
 校 对 | 白琼瑜  首 图 | 乔通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