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不好好说话,扎疼了谁的心

青春北京 青春北京 2020-10-03

窒息,窒息,窒息

看到如下对话

你也会和团团一样感到窒息


近日

有网友发了一段在早餐店

听到的母亲与孩子的对话



他在开头就提到:有些父母这辈子对着孩子是不是不会说人话?和普通人聊天正正常常客客气气的,一对自己的小孩就冷嘲热讽,歪鼻子斜眼。

今年4月,微信公众号“人物”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道:“越是亲近的人,越爱不好好说话。”在社交平台上,“中国式不好好说话”话题的阅读量高达800多万,话题页面下是一条条“血泪控诉”。


我知道他是刀子嘴,豆腐心

但我还是受到了伤害


在这些不好好说话的案例中,有大量的习惯性反问、比较,指责打击性辱骂,讽刺以及忽略事实贴标签、正话反说:

谁叫你当初要选这个专业? 

干这点活都不会,你还会什么?

瞎了吗?不会自己看?

哟,你还有朋友啊! 

我早和你说了,不要和他玩吧,活该吧。 

这样行不行心里没点数吗?

你这个样子,还是算了吧。

我小时候要是像你这样,早被打死了。

今天过节,他给你送花送礼物了吗?没有吧。



当这些语言说完了,末了还会加上一句“哑了吗?”“怎么不说话了啊?”

如果以上对话放入到时下的网络环境中,成为与陌生网友的对话,大概率会被人说一句“阴阳怪气”。



然而这样的对话在许多家庭中却成为日常,想逃都逃不掉。


图自湃客工坊(数据来源:1. 微博#中国式不好好说话#话题 2. 知乎“如何应对家人的‘语言暴力’”、“如何面对父母的语言暴力”、“父母语言暴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3. 《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文章中所列的43条语录)


即使网友表示知道亲子关系中有“刀子嘴,豆腐心的存在,但还是受到了伤害。


@假小子
明明是想说,天气冷加件衣服吧,别冻着了,非要说,穿这么点衣服像什么鬼样子,嘚瑟什么;明明觉得儿子正直勇敢,非要说浑身上下全是毛病,也就这么一点像个人样。


实际上听多了这些话后真的会渐渐麻木,让人忘掉这背后的豆腐心,让刀子嘴在亲子关系上割出了不小的裂缝。


还有一些看似幽默的话语,或许是为了活跃气氛,但却常常让当事人感到难堪:

今天和表弟打闹,然后我爸突然在旁边对我表弟说,你打不过她的,她那么肥,每天吃的像猪一样多。而且重复了很多次,旁边的人就在那笑。我听了以后心里真的很难受,刚才偷偷的哭了。


12岁的小宇离家出走到儿童福利院,称自己穿越而来,叫冷琉璃,失忆了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而真实原因则是长辈逗孩子是捡来的,在孩子心理留下了阴影。

团团初中时也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每到冬天下雪的时候外出上学,母亲总是爱说一句“快快滚,早早回”,我也知道这是母亲的玩笑话,但好巧不巧,每到这时都会骑车摔一跤,以至于那几年的冬天我都很怕骑自行车。


语言暴力也是一种暴力

亲人才知道刀子扎在哪里最合适


不幸的是,家庭关系中站于优势地位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样的问题存在。

美国心理咨询专家帕雷夏·伊文斯在《语言虐待》一书里写道,语言虐待(Verbal abuse)也是一种暴力。日本学者加藤谛三在《情感暴力》一书中所说,实施情感暴力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正在施加暴力。

又没打你,又没罚你,好吃好喝供着,开个玩笑/说你几下又怎么了呢?


但凡对这样的语句稍有质疑或者反驳,得到的回应则是“上过大学了不起啊,就你会讲道理,别忘了,还是我送你上的学。”

敏感、自卑、不在他人面前展露真情实感、无法正面自己的情绪诉求随着一次次的语言暴力而来——哪怕出了小车祸,都不敢告诉家里,因为首先担心的是如果告诉家里,肯定会遭到一顿数落:“难道不会避着点车吗?”

更甚者感到了痛苦、崩溃甚至抑郁。心理研究学者祝卓宏总结所接触过的青少年抑郁症,大部分都是与家庭中亲子互动模式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言语行为,特别是评价性语言、指导性语言,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模式建构,也包含三观塑造。

而越是亲近的人越知道怎样打击才最有效。


前段时间,大热剧《隐秘的角落》播出后,有网友谈到:“我觉得张东升一点都不恐怖啊,朱朝阳的妈妈才是真恐怖!”


-“有这么烫吗?”-“喝不下倒了”


“喝不下倒了”的台词,将强势又偏执的母爱体现得一览无余,简直要让人难受到背后一冷。怎么办呢,妈妈都这么“让步”了,朝阳别无选择,肯定会勉强自己喝完。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的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上图是暴力语言装置“就知道吃”拼接前,下图是暴力语言装置“就知道吃”经过拼接后变成一件“凶器”。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则发现:语言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而朱朝阳或许也正是如此,认知变得片面扭曲,无法沟通调整。


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

我却沿袭了不好好说话的“传统”


更令人悲观的是,一个人不会好好说话,一家人都不会好好说话。还有少年在受到了语言暴力后,成为了暴力伤害中的凶手。


想要让一个家庭摆脱语言暴力的影响,团团觉得本质需要学会的是尊重。无论夫妻之间还是亲子之间,首先将对方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卸下伪装后的发泄对象”“可以开玩笑的附属品”。

正如前文团团提到的骑自行车的经历,当成年后与母亲再次沟通这事儿,以后每次出家门的临别语就变成了——“慢慢走,早早回”。


以尊重为前提,那么所要学习的就是简单改变一下沟通技巧。


典型的两种沟通方式:以自我为诉求/站在他人角度尝试理解


1、换一种沟通方式

首先不要出现太多的反问句,不要让人处于压迫的环境中。其次,在说话之前揣摩对方的心理,说出符合对方利益的措辞,而不是只顾着表达自己的负面想法。

为什么你回家都不爱说话??!!


你不说话,我们很担心你。如果有什么不开心,或者不满意的事情,都可以拿出来分享。


2、学会倾听


当对方指出问题的时候,不要觉得“小孩子家家懂什么”“挑什么刺”,而是尝试从对方的表达中找出事物的本质问题。有效率的听才能有效率的沟通。

3、不会说,那就尝试写下来

快速的语言表达往往用的是惯性思维,不具有逻辑性,将真正想要沟通的事儿用文字整理下来比只会“难道”“不是”“总是”“你真……”这样的口头用语让人容易接受得多。


如果以上都尝试了,还是会在偶尔情绪爆发的时候说出过激的话语,那么摆正自己的角色,勇于向家庭对象道歉,相信语言带来的伤害会很快消弭。



当然,“不好好说话”的人们看似本性难移,其实大家内心深处都铭刻着对美好、善良的向往。好好说话,尝试着通过话语去表达传递这些温柔,不仅会改变自己,还能改变身边的人。如果这些温柔能够有更多,或许还可以传递给陌生人。世界那么大,多一点温柔放得下。


参考资料:

《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人物,2020.4

《明明是最亲近的人,话为什么说得如此难听? | 有数》,湃客工坊(ID:thesparker),2020.7

《非暴力沟通 | 中国式父母,可不可以好好说话》,彪悍学姐,2018.6 

《真恐怖的是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信不信我让你喝牛奶……》 

《“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妈”: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那群妈妈,2019.3

《“不好好说话”的杀伤力有多大?》,莫洁,光明日报,2020.7

《如何评价<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这个角色?》,姞雪心,2020.6

《“中国式不好好说话”:把人怼一顿,你就开心了?》,木木育儿说,2020.5


编 辑 | 张 妍  校 审 | 张姮姮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家,本应该是避风港

请不要让它成为高压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