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不上名校,人生除了“柠檬”还有机会吗?

青春北京 青春北京 2020-10-03

随着今年的高考和录取渐渐落下帷幕,又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近日来,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新闻都是某地区某学校的某同学取得佳绩,圆梦清华北大。比如来自湖北的理科最高分唐楚玥考出了语文146分的高分、吉林一中的邵马安平更是取得了727分的全国最高分......

社交平台上流传的有关邵马安平的驾校广告


不过,看多了这些消息总让人有种错觉:大家都考得真好啊,难道只有自己没考好吗?考不上名校,我的人生除了“柠檬”还有机会吗?



清华北大等名校作为国内最顶尖、最具影响力的学校,一直以来都是莘莘学子追求的终极目标。历年来,在高考中能考上“清北”的学子们都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这样的宣传确实是对学生十年寒窗苦读的认可,同时也给未来的考生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动力,比如湖南的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入北大考古系、湖南农村的双胞胎兄弟赵稞赵棣分别考入清华和北大、家境贫寒的湖南考生何润琪没有设备上网课,只能借助老师的电脑和手机,最终却考出了全省文科第一......这些学生因为其优异的成绩和独特的背景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


赵稞赵棣兄弟二人



对于考上名校的学生进行宣传本无可厚非,但和前几年“高考状元”的大肆宣传一样,过度的关注和报道也会引起巨大争议。


部分媒体针对高分学子进行过度消费,考取清北的“佼佼者们”不仅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就连自己的隐私也会被过度挖掘,很容易引起膨胀心理,这对于即将走入大学,尚未接触社会的他们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一旦大学成绩不理想,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容易导致心态出问题。此外,有些自媒体刻意使用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高考,比什么都重要”、“分数至上,家长喜怒的晴雨表”等标题,将“唯成绩论”当做教育的根本,刻意贩卖“清北情结”。这让很多考生压力骤增,眼里看见的满是“别人家的孩子”,将大把时间浪费在质疑自身上:“同一个学校,我和别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从而产生自卑、颓废心理,甚至还会为了满足虚荣心而不择手段。最近微博热搜沸沸扬扬的“清华录取通知书造假”事件,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学生对于考上“清北”的盲目追求,如此用心地伪造录取通知书,不如将精力放在诚信学习和踏实生活上。




拿“清北情结”来做营销实属不当,也有悖事实。真实的高考实则“多样化”,而非“统一化”。


考取顶尖名校是万千学子努力的方向,但没有考上“清北”的同学也并不是没得选,696分学霸小哥报考国防科技大学,只为圆梦当兵报效祖国;上海学霸严一粟考了618分(上海满分660分)因从小有一个“航天梦”毅然选择了比清华北大更具优质航天资源的哈工大英才学院,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可以多元化,而学生选择大学时也可以多元化,个性化。


去清华北大等名校固然可喜,但教育不应止于此。张桂梅是云南的一名女教师经过数十年的呕心沥血,在丽江山区创办了免费女子高中,创造了教育奇迹,十多年来已经有1600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考入大学,其中有的成为人民警察,有的成为幼教,更有的女孩放弃县里的教师编制,选择再次回到大山里教书来报答女校。

张桂梅


广东的17岁少女因被父母逼婚错过了读高中的机会,最终通过自己的反抗与努力,改变命运,终于圆了自己的“高中梦”。



那些考入普通大学的孩子们,他们最终的高考成绩可能无法与状元们相比,但是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把自己从考不上大学的边缘拉到了二本线,把自己从二本线的边缘拉到了一本线,这也是相当值得肯定的。


步步最优未必全局最优,高考失利也并不代表人生失利。

新教育研究院李镇西院长曾说过一句话: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学校里不仅有科学家的肖像,同时还有从我校走出去的“中国第一厨师”的肖像,“中国第一环卫工人”的肖像!张榜公布并表彰各种类型的学生——最善良的学生,最勤奋的学生,最乐观的学生,最坚强的学生......这些同样是国民教育的重要成果,也是母校的骄傲!


编 辑 | 宋雨农(实习)  校 审 | 关灵子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高考不是终点

拥抱无限可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