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虽迟但到,终于写这部9.4分的“冷门”纪录片了

青春北京 青春北京 2023-06-02
来啦来啦!
团团又来给大家推荐佳片了

有这样一部可以说是

冷门题材的“宝藏”纪录片

第一季收获了9.0的高分

引发了一股观影热潮
而第二季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

评分更甚前作



《但是,还有书籍》片名灵感源自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一首同名诗。每集时长不超过40分钟、每季不超过6集,短小精悍的体量,没有讲艰深的学术知识,也没有推荐畅销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书背后的“爱书人”,作家、漫画家、编辑、翻译者、图书设计师、绘本作者、出版人、藏书人……从每一个故事中都能看到发自人们内心的对“书”的热爱。在流量至上、追名逐利的风气中,他们依然保持对于心中所爱的笃定。让我们看到悬浮的生活之外,其实还可以徜徉书中心流。


每集开头都有推荐书单的弹幕刷满屏幕


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许多人而言,图书馆是一片寂静的自留地,是可以畅游的世外桃源,也是看世界的窗口。第二季的故事正是从图书馆开始。


“我就告诉他五个字:过好每一天。

90多岁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仍和退休前一样每天去南京图书馆工作,唯一不同的是“坐公交车不用给钱了。”



1947年,沈老还在无锡国专上海分校念书时,就经常去合众图书馆(现上海图书馆)看书学习。毕业后,他进入上海合众图书馆工作。后来他又先后在无锡中国文学院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等单位工作,于1955年调入南京图书馆工作,在与书打交道几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编目,一件是图书采购,其他没做过第三个工作。”



沈老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多年与古籍打交道的经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拿到(古籍)就知道是什么”。沈老为南图采购过数千种珍贵的古籍善本,如今南图十大“镇馆之宝”中的两卷就是由沈老采购。其中一卷是北宋抄本《温室洗浴众僧经》,另外一卷则是辽代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收购这卷书的过程很有意思,沈老经常和人讲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上海街头跟卖家“接头”:“开了一点点,然后马上卷上去。他不晓得(实际价值),他说五百块,我还都没还,马上拿出五百块钱,拿了卷子就跑。”当时的五百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沈老深知这卷古籍的价值,果断出手。“买书等于交女朋友,没有成功你不要乱讲,一乱讲不成功啦。”沈老笑着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作启动。这是近百年来我国最大规模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程,前后搜集了图书馆、博物馆等781个单位13万种古籍善本目录卡片,送往北京交由各单位选派的40名专家整理汇编。其中的十位参与全程,沈燮元就是这十人之一。作为子部主编的沈老,在北京、上海等地出差十年,与几十万张写有书本信息的卡片打交道,一一校订、整理这些“手工大数据”,终于完成这一空前绝后的编纂工程。


1995年3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历经十八年最终全部完稿。这部书被认为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沈燮元也被文化部授予“突出贡献奖”。


1984年,沈老退休了,但是“黄丕烈”却让他退而不休。他依旧每天准点去图书馆上下班,专注于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黄丕烈题跋、诗文集的整理。

黄丕烈被誉为“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此前版本的黄丕烈题跋集,大多不完整且有错讹。沈老经过重新校对、搜集整理,编著成八十多万字的《士礼居题跋》。目前这部书已基本定稿。


前几年,江苏卫视有个相亲节目很火,为了看这个节目,沈老还专门去买了台彩电。后来他觉得看电视影响他整理黄跋,就决定不看电视了。




令人遗憾的是,沈老再也无法看到这部书出版了。今年3月29日,沈燮元老先生逝世,享年100岁。他临走前清醒时,唯一挂怀在心的,还是这本酝酿了十多年,未正式出版的《士礼居题跋》。


沈老喜欢小酌一杯以及吃点美食,吃饭时被问起:“这两天谁在拍你啊?”沈老答:“就叫噼哩噼哩嘛。”


他曾说“我一辈子没脱离图书馆,我不能脱离图书馆。”在图书馆看了一辈子书,他觉得“自己的运气好得不得了”,形容自己和书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我的生命和书连在一起”。



在另一个世界,这位可爱的老者也一定也在天堂图书馆里,笑呵呵地吃着好吃的,喝着小酒,开心地整理他最爱的古籍。


“诗和远方,不就是图书馆嘛。”

如果把读者进入国家图书馆的阅读体验看做一场游戏,那么图书管理员可以被看作“NPC”(非玩家角色)。图书管理员顾晓军每天要接待几十位读者,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关于找书、办读者卡、找水、找洗手间等各种问题。



当“NPC”的日子平淡又稳定,但也曾出现过一段插曲——曾被一位网友用28个感叹号的帖子在网上寻人,因为这位网友每次去国图都发现他在自学波斯语。



其实,不仅是波斯语,顾晓军靠着国图里的书籍,自学了法语、意大利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等十几种语言,就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一样深藏不露。



上大学时,顾晓军的专业研究方向是历史文献,这个领域对于语言的要求很高,也促使他从学生时代就尝试学习多种语言。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因为保研和考研的失利,顾晓军有过一段短暂的迷茫期。后来,他当过旅行社销售,也去奥组委工作过。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中西方古典文献的兴趣。

他说:“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掌握更多语言,能帮我近距离地触碰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经典的文学,体会到更强烈的心灵震撼。”2009年,顾晓军进入国家图书馆工作。工作之余,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领域之中。



“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读到《最后一课》的这段文字时,顾晓军在镜头前忍不住流下眼泪。后来,谈起自己在镜头前的情绪失控,顾晓军自己也说不清楚原因,“也许这就是对语言的感情吧”。



当图书管理员这么多年,顾晓军也会观察读者。他说在来图书馆的人群里,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汹涌澎湃。来这里的人们,大多数目的性都比较强,有用空闲时间准备考MBA的妈妈,有95岁还在做学术研究的老人,也有因为国图结缘的学生情侣……但是正如顾晓军所说,不管是什么身份,进入这个领域之后,都是平等的。通过阅读,找到心里的安慰,这不就是“诗和远方”的最终归宿吗?

一位和顾晓军交流过的读者专程赶来感谢他





“我们的心态开阔于世界,
才是真正地走出大山。”


四川甘孜,海拔3700米的塔公草原上,95后藏族僧人久美为家乡的孩子们建了一座公益图书馆——“纳朗玛”,在藏语中是“森林里”的意思,也是所在村子的旧名。




从小出家学佛的久美,曾在苏州寒山寺佛学院学习过半年。2014年,塔公地区发生了地震,正在外学习的久美回到家乡帮助分发救援物资,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一千多户牧民,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贫困状况,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认识到:“一个地区,一个地带需要发展的话,最重要的是,用教育的方式,去改变他们生活和未来的一些道路。”“知识才能改变一个地区贫穷的状况。”



原本打算年后返回寒山寺的久美选择留下,先是搭了一个帐篷邀请朋友给孩子们讲课,后来他决定建一座真正的图书馆。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能做成这件事。为了筹措资金,他自制青稞酱售卖、自学建筑新设计、自己搬石头造房子……为此他的腰还受过伤。


终于,在2018年8月,经过久美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他用19个月的时间建起了这片草原上的第一个图书馆。来看书、唱歌、结交朋友……这里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


久美介绍图书馆落地窗的设计,是专门为了让孩子们看书时也能看到窗外的风景。


图书馆窗外的雪山。


19岁的拉姆,是图书馆的忠实读者,最喜欢看《巴黎圣母院》,最喜欢里面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在她看来,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遭遇亲人和社会的遗弃,但他内心的依旧很纯洁,还经常帮助别人。“我觉得内心美才是真的美,所以我对自己也有了信心,我外表不美,我觉得卡西莫多就像我自己。”她说。




拉姆最近在写一篇和妈妈的故事。看到妈妈一个人这么辛苦养家,有时候她常常会想:“我觉得自己好没用,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久美对于这样的话并不陌生,贫困家庭的孩子,常常会选择辍学打工补贴家里。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他通过朋友邀请各行各业的人给孩子们做分享,“我们的心态开阔于世界,哪怕我坐在这个草原上,我的心可以连接到整个世界的一些发展,这种的话,才是真正地走出大山。”“希望孩子们未来成为一个不无聊的人”。


在一次分享会上,拉姆向作家老师问出了自己的困惑:“写作会有前途吗?”最后,这个女孩还是决定“我会继续写下去的。”2020年8月,拉姆被西南民族大学藏语言专业录取,她将在这里学习深造,未来想当个老师,也尝试做一些文学相关的工作。



图书馆的效果或许不能立刻体现,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像纳朗玛社区图书馆这样的“窗口”越来越多,知识终会回馈这片美丽的土地。





在互联网时代,各色App、各种观点都在试图争夺人们的注意力,知识的传递方式也更加多元。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整天上网冲浪的人而言,阅读或许不会是业余消遣的第一选择,也不会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手段。伴随着极大的便利的同时,还有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埋头苦干”式的严肃阅读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易得的、当下的刺激。


那么,书籍所承载的价值和能创造的力量是否被消解了?让我们回到片名的那首同名诗:

“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

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

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

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

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

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

“我们永存,”书籍说,

即使书页被撕扯,

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

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

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

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

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

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

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或许,这就是意义。

世界纷纷扰扰,但是还有书籍。


参考资料: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一集

《文献之中别有趣味——记忆中的沈燮元先生》,侯印国,扬子晚报 2023年4月10日

《缅怀!100岁的“古籍活字典”,今天,他走了……》,江苏新闻,2023年3月29日

《导演手记:当我们谈论阅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罗颖鸾,豆瓣网,2022年1月28日

《我不是国图里的“苦行僧”》,张帆,青瞳视角,2022年3月22日

《国家图书馆里的“扫地僧”》,刘梦妮,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4月21日


编 辑 | 张姮姮  校 审 | 王 琪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留言区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