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益民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2017-04-20 富平人

 提示:关注"富平人"↑ 加入富平人大家庭!


       富平籍著名军旅作家党益民长篇纪实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继三年前被翻译成英文在伦敦国际书展亮相后,近日已被翻译成法文版出版发行。该书问世12年来长销不衰,先后荣获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徐迟文学奖和国家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用胸膛行走西藏》2005年中文版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何建明:党益民的胸膛是热的,他走过的路是热的,他的笔及笔下的人物更是热的。《用胸膛行走西藏》带着滚烫的气息向我们走来!


       著名军事文学评论家汪守德:四十多次行走在世界最高处,作者的胸襟与境界便高了。他用胸膛丈量西藏后,在人们心中耸立起情感和精神的高原。


       中科院文学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许多年前,我就读过党益民的家族题材小说《喧嚣荒塬》,它的野性、厚重、苍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出了已经过去了的那个时代的家族兴衰、时世变迁和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命运沉浮,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关中渭北高原上特有的地域文化。从那时起,我就从《喧嚣荒原》中,看到了党益民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潜力,他无疑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流作家之一,也是陕西在外作家的杰出代表。之后,他不仅出版了新的长篇小说《一路格桑花》,而且在2014年夏天,用了38天时间,横穿西藏,积劳成疾,病了40多天,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写作,完成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也随着作者用胸膛经新藏线、川藏线横穿了西藏,经历了一次虔诚的朝圣和心灵的洗礼。出入西藏的这几条战略公路,当年修筑时就非常困难,养护保通也像初修时一样困难。许多战士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以川藏线而论,50年来,为了确保“天路”的畅通,先后有2500多名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是说,每一公里都埋下了一位战士的忠骨。党益民通过许多真实的细节和场景,不仅突出了战士们面对难以想象的危险和困难,更重要的是他突出了战士们临危不惧、迎难而上,甚至慷慨赴死的气派与品格。战斗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上的战士们,也有着像高原一样高的精神境界。党益民突出了这样的精神境界,这是他的贡献。比如,在一次突降的特大雪灾中,他写了武警救助遇难旅客的感人情景,读后让人落泪。一对遇救的德国画家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对使他们得以死里逃生的战士身怀感激之情,画家说:“我的两个孩子像喜欢雪山一样,喜欢你们这些中国大兵,你们是中国军人的骄傲!”德国是一个严谨的民族,德国人在欧洲一向享有盛誉,他们是绝对不会轻易给其他民族的军人唱赞歌的。但他们却对中国大兵表示出了由衷的礼赞,而他们所夸赞的正是一种人类共有的崇高的品格与境界。党益民不是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待他笔下的人和事,他是事中人,参与者。他自己曾在青藏高原上工作过多年,30年间出入西藏40多次,他深爱这片土地,深爱着那里的自然风物和人文环境,尤其是深爱着战斗在那里的他的那些平凡而又崇高的战友们。他把这爱凝结于笔端,记录下他们的英雄业绩和英雄品格,真实地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家庭和内心世界。《用胸膛行走西藏》是一支深情的英雄主义的赞歌,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催人泪下的感染力,促人进取、使人净化的提升力。


《用胸膛行走西藏》法文版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炳银:阅读党益民《用胸膛行走西藏》,我被深深的震撼和感动。在到处弥漫着奢侈享乐和权欲、物欲、色欲的当下,那些终年为了新藏、川藏公路畅通而从事养护保通的武警官兵显然是一个例外。他们生活劳作在非常险峻恶劣的环境中,在每时每刻都在损耗甚至可能牺牲生命的地方,经受着来自环境和工作对象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表现出的却是无私奉献、艰苦鏖战、临危不惧、真情至爱、大义豪情的精神和行为。他们战斗在通往西藏的各条交通线上,为所有的进藏朝圣者铺平道路,在为西藏的繁荣和安宁尽职尽责的过程中,张扬着自己的精神和理想。他们犹如雄浑的高原,犹如壮美的雪峰,在无言的存在中,彰显着伟大的英雄主义。生命对于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和计算的。所以,当一个人可以以不畏惧生命的消失为代价从事某项对世人有益的事业的时候,这个人的选择就无疑是一种崇高和伟大的存在。在漫漫的新藏、川藏公路上,就真实的存在着很多具有这样崇高和伟大精神的武警官兵。党益民的报告文学是通过他直接的亲历、发现和感受,记录了武警交通部队官兵们在西藏惊心动魄的行为和崇高伟大的精神。战士们宗教般的忠诚,如同从遥远的高原,为人们引来一溪清洗心灵和滋润肺腑的圣水。党益民对这块高原有着非常复杂的感受和感情,他知道它的凶险,也知道它的神秘和迷人;他了解西藏的珍贵,了解西藏文化的斑斓和保持它的重要,也深知拥有这块土地的自豪和责任重大。正是因为这一切,党益民对于维护发展西藏安定繁荣做出了贡献的人们,总是表现出敬意。他在西藏的经历和看到发生在战友中间的故事,最使他难以忘怀。所以,当他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战友们的生活就特别不能够舍弃和忽略。党益民再三地表现战士们的无私高尚,“抢险保通”的精神和行为事迹,就是他价值选择和思想情感的直接表现。真诚的感受生活,真实的表现对象,是《用胸膛行走西藏》最突出的风格和特点。


《用胸膛行走西藏》英文版第二版


       著名评论家丁临一:党益民满怀激情,捧献出了一部生动翔实、感人至深的长篇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所谓“用胸膛行走西藏”,通常指的是那些磕着等身头前往拉萨的朝圣者。党益民把探访高原战友的天路之行视为朝圣之旅,这就揭示了这部作品讴歌时代英雄,再铸历史丰碑的鲜明思想主旨。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可以说是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作为武警部队的一名老兵,党益民曾经40多次走进西藏,换言之,凭借多年的生活积累,他就是坐在家里也完全可以攒出一部厚重的纪实作品来。但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勇敢地挑战自我,沿着被战友们称为最艰苦的新藏线和最艰险的川藏线,一路访遍了武警部队的每一个中队,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常年守护在天路上的战友们面临的新的考验,展示出新的风采。作品以天路的历史作为经线,以武警部队今天的战斗业绩作为纬线,以若干震惊全国的重大抢险救灾行动作为结构的支点,而以英雄官兵们甘洒热血、舍死忘生的战斗风采作为作品的血肉与灵魂,《用胸膛行走西藏》可谓丰厚扎实,大气凝重。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朝圣之旅行走西藏,穿越天路,与武警交通部队养护支队的一个个平凡而崇高的官兵相遇相识,便不能不深深地感受到情感的升华,灵魂的洗礼,这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带给我们的高尚的、美好的思想的熏陶与审美的享受。

 


       党益民,陕西富平人,诉讼法学研究生,武警辽宁总队副政委,大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六所高校客座教授。出版长篇小说《喧嚣荒塬》《一路格桑花》《石羊里的西夏》《阿宫》《父亲的雪山,母亲的河》《根据地》《雪祭》、长篇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守望天山》等10余部文学著作。《一路格桑花》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守望天山》改编成电影和歌剧。作品曾获全军一等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四川省“巴金文学奖”、陕西省第二届“柳青文学奖”、国家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南湖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