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略析富平老城之名

2017-04-22 赵向武 富平人

 提示:关注"富平人"↑ 加入富平人大家庭!


        近期,针对富平老城名为“斩城”,还是“堑城”,笔者采取查阅资料和走访座谈等方法,进行了调查考证。



一、浅析富平老城之名


      经查阅县志等历史文献,富平老城名曰“堑城”由来已久。老城在1970年前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按照贯例,当时称谓为富平县城;在迁移之后,官方多称之为老县城、富平古县城,群众多呼之为“堑城”。那么,富平老城名为“斩城”,还是“堑城”的争议之声从何而来呢?


      搜索百度在线字典,可以得知“堑”为多音字,其一,读“ qiàn”,意为:防御用的壕沟;陷坑,亦指挫折;挖掘。其二,读“堑(zàn)”:古同“錾”,意为:小凿;雕凿金石的工具。其三,读“ jiàn”,古通“渐”,平缓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堑”主要作为防御用的壕沟,陷坑、挫折等意思使用,加之“吃一堑,长一智”,以及毛泽东主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成语和诗词家喻户晓,当代多数人大都认为“堑”只读作“ qiàn”,渐渐忘却了其在古汉语中也读作“zàn”。


       随着时光的流失,知道富平老城来历和昔日繁华的人越来越少,且富平方言中“z”、“zh”不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堑(zàn)城”,逐渐误读误写为“斩(zhǎn)”城。于是,就有了“斩城”,还是“堑城”的争议之声。


        单从字意看,“斩”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含义几乎没有变化,即砍断:~断。~首。~决。~除。~草除根。~钉截铁。先~后奏。老城自设县治迄今已有650年的悠久历史,其名必有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和美好寓意,又怎么可能用这样一个充满杀气武力之象的字眼呢?况且“斩”,仅说明了老城就像用刀斧劈斩出来的修筑过程;而一个经过岁月浸洗沉淀的“堑”字,不仅表达了“就高阜堑(zàn)土为城”的富平老城来历,而且形象概括了窑桥寨的原本地貌和城池构筑的基本信息,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氤氲的文化气息。


二、从县志中读富平老城


       “县志为一域之正史,一方之百科全书”。查阅历代富平县志,基本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城发源、发展和演变的脉络。明万历十二年(1584)《富平县志.孙志》是最早出现富平县城记述的重要文献,第二卷地形志记载:“县城制自思道。依邱陵,壁削之,高三丈有奇,为方僅三里许。”清光绪十二年(1886)《富平县志﹒樊志》又记载:“至元元年(1264),又以美原入之。比其时,胜国守者为张思道。脱列宿拔据县城,道恢复焉,遂依窑桥阴居,今治所也。有明兴,徐逹经畧关中。道遁去,民歸之,即以为县。”



        新中国成立后,1994年10月出版的首轮《富平县志》中记载:“富平县明代前治城,资料散失,无从稽考。现存之老城地处高阜,明以前称窑桥头。至元元年(1264),元军守将张良弼(张思道)率部自义亭城(今旧县村南)移至窑桥头,筑寨据险,易名窑桥寨。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经略关中,张良弼望风而逃,徐达即以窑桥寨为县治,时仅有垣缭之,无有城池雉堞。明洪武三年(1370),主簿陈忠信择城中最高处创建县廨、文庙、税课局等。正统初年(1436),知县高应举始就高阜堑土为城,周长3里,高约3丈,自壕至堞高6丈,池深1丈,并建成东、南、北三面城门楼。此时,城池初具规模”。


       1466—1926年,县城经历霖雨、地震、匪窜和战乱考验,进行了多次修补加固和功能完善,形成了巷道、水道、女墙垛、拦马墙、敌楼城房及四门城楼等,使城池面貌焕然一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当时窑桥寨县治所在地民间流传着:“东门外窦村堡千户万家,西门外圣佛寺一座宝塔,南门外南湖水稻谷莲花,北门外玉带渠水流桥上桥下”。


      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县城内主要古建筑县署、文庙、城隍庙、关帝庙、望湖楼、藏书楼、钟楼、魁星楼、四门城楼及数处木、石牌坊等基本保存完好。1959年又整修了四门坡,城上建起了自来水塔,群众上城难和城上居民用水难得到改善。但由于管理不善,居民随意取土,逐年累月,将城垣女墙毁之一空,四门城楼也被拆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内古建筑及木、石牌坊等被视为“四旧”而惨遭破坏,城区的自然风光也因种种原因黯然失色。1970年,中共富平县委、县政府及县级机关单位陆续从窑桥寨这座老城池迁到窦(杜)村,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也随之转移。


      1956年4月29日,老城被确定为富平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0月9日公布了保护范围,文庙大成殿、藏书楼列入全省文保单位。2013年10月出版的第二轮《富平县志(1989—2005)》第十七编文物旅游篇目中把老城作为古遗址进行了专题记载:“富平老城遗址位于县政府西1公里处的莲湖村,原名窑桥寨。遗址原为中高四周低的塬头,占地1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的堑城。老城北临温泉河,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2013年8月6日,老城所在的莲湖村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2014年,二轮富平县志主编范志强在《陕西地方志》(当年第五期(总第190期))发表了《富平堑城-窑桥寨小考》,考证了堑城的沧桑前世和辉煌历史。


        2014年初,中共富平县委、县政府实施了“温泉河湿地公园”工程,规划面积180万平方米,包括台地、明月湖、湿地景观、休闲、林地、红色文化、运动公园等七个功能区及道路、亮化、喷灌等配套设施建设。一期工程投资4.7亿元,利用城市中水注入温泉河城区段,形成景观水面,于2015年元旦正式向游人开放,使老城东门和北门外恢复了“绿水环绕、鸟语花香”的胜景。2017年以来,温泉河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


三、古碑上的富平老城


        富平县北部沿山一带属桥山余脉,盛产“墨玉”磬石,石刻技艺代代相传,久负盛名,是闻名全省的石刻之乡。在富平现存的古石碑中,有一通珍藏在县图书馆的石碑书法雕工精美、绘图精制准确,它就是富平县舆地图碑,也是最早的富平地图。该碑清康熙九年(1670)新秋沈起潜设计,子之琬、之瑗上石,李承命镌。沈起潜,字逢禧,流曲北耕查沈堡人,品学兼优,诗文书画俱佳,誉为关中石刻地图第一人。清康熙《陕西通志》中的地域图,均为其领衔所绘。康熙九年又亲自设计制作了《富平地舆图》,碑高1.04米,宽1.9米,厚0.20米。碑刻之图:富平县舆地图并附三尺岭;陕西舆地图。1962年从流曲乡北耕沈家堡运来,原存县文管所,现存县图书馆展厅。



       《富平地舆图》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富平十胜”,其中“第一胜”,即为“一城天峙,县治堑城如空中楼阁”,这是富平老城名为“堑城”的重要出处和重要实物。“一城天峙、形胜天成”的自然城池和“南湖烟雨,玉带环流”的独特景致,使古县城成为了易守难攻的安全之寨、美丽水城,契合了古人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的治县思想,也使“堑城”成为富平的一个重要地标和精神标识。


        综上所述,“堑(zàn)城”,就是富平老城独一无二的响亮名称,这也是饱含老城风雨沧桑的一张文化名片。堑城是一块古城池的活化石,经历风雨磨砺巍然屹立;堑城是一本厚重的大书,穿越历史长河历久弥新。堑城是富平的根、富平人的魂。期待在堑城保护性开发中,坚定文化自信,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体现历史性、文化性和独特性,发挥好堑城的重要地标和精神标识作用,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文/赵向武  作者系富平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可点下面的菜单

也可发邮箱:chinafuping@qq.com

《富平人网》发帖登录网址

fupingren.vip

www.fupingren.cc

即可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南湖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