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万张小卡片和铁丝网精神病
前言
今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3年纪念。一战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受波及的人口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带来了巨大的人道工作需求。
今天,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个当时特殊的人道机构,国际战俘局。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由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残酷的战争迅速从欧洲蔓延开来,到八月,战俘数量达到数十万之多,令人始料不及。他们的家人强烈要求了解他们的状况,国际战俘局应运而生。
国际战俘局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八月设立,目标是寻找因战争而离散的人,并帮助他们恢复联系。起初,委员会总计只有9名不领薪的人员和一个小型秘书处。战俘局刚开办时参与工作的都是些志愿者,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员的朋友或亲属。
可很快,每天收到的信件数量从2,3千猛增至上万封。战俘局不得不招收更多人手,并迁至拉特博物馆。截止1914年底,在战俘局工作的员工就达到1200人之多。
即便如此,战俘局的人每天仍需处理海量的信息。今天,我们的办公系统已经高度电子化,这些工作只需交给电子数据库即可。然而在当时,这些工作都只能靠人工完成。此时,一位女性将索引卡引入战俘局。
图片中间的女性即为玛格丽特·克拉默,她也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最早的一批女性雇员之一。曾经作为一名图书馆管理员,面对庞大的信息流,克拉默想到了图书馆利用的目录检索索引卡,将其应用到战俘营的工作中,作信息汇编与整理。这大大提高了战俘局的工作效率。
工作人员在接到请求信件后会将信息进行分类,寻人请求写在白卡上,信息写在不同颜色的卡片上,表明不同的国籍。索引卡首先根据国籍、再根据名字的字母顺序进行分类。考虑到失踪人员的姓名可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索引卡也包含失踪人员姓名的音标。
在寻找失踪人员时,战俘局会先请求当事国政府信息部门以及国家红会提供信息。如果没有找到相关信息,则开始进行查询。每次抽出一张索引卡和别的信息进行对比时,工作人员会用一张更长的临时卡片代替,临时卡上同样记录着失踪人员的主要信息。
当时使用打孔卡片机械处理数据的方式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需要对索引卡进行手动分类。处理如此大量的数据需要很高的精准度和毅力。
寻人的方法随着战争的进行而发展。比如1915年,战俘局开始直接向一些营地的指挥官询问。1916年,战俘局在从当局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尝试向失踪人员的战友系统性发送调查问卷,以获得更多信息。这项工作虽然十分繁重,但收到了大量回复。
战俘局还有一个分部,专门处理卷入战争的平民资料-他们或被扣为人质、或流离失所、或被关押。这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第一次扩大工作范围,把平民也列入关注对象。
长期的拘留会导致有些战俘出现严重的抑郁;这种情况当时被称为“铁丝网精神病”。战俘局针对此设立了发信部,对于被关押超过3个月的战俘,提供不超过20个单词的快讯服务,这可以被认为是现在红十字通信的前身。
靠着这些简陋的手段和工作人员的细致与耐心,一战期间,战俘局共制作了多达700多万张索引卡,其中包括250万战俘信息,还分发了185万多件包裹和大批集体救济物资。
战俘局的资料还包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交战国间的外交通信,50多万份关押者的名单及委员会代表对战俘营的视察报告等。
现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修复和扫描了战俘局曾经的名单与索引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填写一份网上申请表,直接在互联网上检索这些档案。
国际战俘局在1918年11月的停战后继续为大型战俘遣返活动提供信息。1919年底战俘局关闭,这项工作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常设的寻人服务部门接管,作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核心人道行动,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我们在一战中的工作
延伸阅读
电影里神奇女侠拯救了人类,但现实世界里没有超级英雄
汪星人版钢锯岭
150年的人道行动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