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战争与性别权力:解读现代武装冲突中的性暴力
文 | 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 郑佳然
郑佳然: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分别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性别教育、性别社会学,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性别平等事业。代表作有英文专著New Feminism in China: Identity Of Urban ‘Single-Child’ Generation Girls(中国新女性时代:城市“独一代”女孩儿身份认同研究)。该书将于2016年由外研社和斯普林格出版社联合出版。
(一) 女性主义与战争的起源
一名哥伦比亚性暴力受害者。© ICRC
历史上,学者们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持有不同看法: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战争观,认为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战争出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和国家形成之后,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主义战争论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人的生物本性和自然环境,它是自然的永恒的现象;宗教战争论者则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战争的起因,认为战争是神的意志对人的罪孽的“报应”;种族主义战争论者把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各民族之间的差别,认为“优等”人种可以通过战争对“劣等”人种加以控制;新马尔萨斯主义战争论者认为,人口过剩和饥饿才是战争的“真正的”根本原因,战争是调节人口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地缘政治学战争论者则认为战争是由争夺生存空间引起的。(注释一)
◆ ◆ ◆ ◆ ◆
第一,战争是社会建构的。女性主义者认为,战争不是国际关系自然且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而是由社会建构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私有制和崇尚暴力的父权社会密切相关。人类长期生活在父权制社会中,而暴力作为父权制的孪生兄弟,代表着强硬,在父权制统治者——掌权的男性的眼中,是最值得赞赏的品德。因此,士兵在训练时被告诫要充满暴力和竞争力,军事训练和军事生活中也充满了男性中心主义思想。
一位母亲举着她儿子的照片。2012年11月,士兵袭击这位母亲居住的强奸幸存者避难所时,绑架了她的儿子。几天后她找到了儿子,但儿子已病入膏肓,一个月后儿子便去世了。© Diana Zeyneb Alhindawi
第二,在看待武力使用的问题上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态度差异,女性在此问题上比男性更为保守。对于性别价值观差异的解释,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本质主义认为性别价值观体现了男性与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两性的生理差异决定了各自的社会角色。持这类观点的学者主要是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他们认为男性所体现的超越女性的攻击性,是由男性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由于灵长类是雄性淘汰制,这意味着雌性掌握着挑选配偶的权力,因而攻击性是男性为获取交配权力以及巩固社会地位与权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进化策略。尽管有些女性主义者支持这种观点,将女性看成是热爱和平的群体,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女性主义者反对本质主义的生物主义倾向,她们强调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男人是一种性别,而是社会制度。她们认为性别差异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这种社会制度采用男性与女性生理学上的某些事实,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建构了一套“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行为与身份。而父权制为强化男权对女权的统治,强化了男性的攻击性,对应地弱化了女性的攻击性,以此作为将女性排除出政治领域的基础。
刚果金,北基伍,一名性暴力受害者正在与社会心理工作者交谈。
© ICRC / P Yazdi /
目前,建构主义的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持这类观点的女性主义学者要求男性与女性各自从刻板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她们主张女性应与男性一同成为社会与政治规范的建构主体,从而将政治规范中性化,以此推动政治组织在处理社会与政治问题时更多采用非暴力解决手段。 第三,女性主义反对父权制与军国主义。女性主义学者明确指出,战争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任何一场战争的背后都有一个允许战争爆发的军事体系:常备军、军事训练和在各国财政预算中几乎都占相当大比例的国防预算。武器交易、军事援助、军事科学研究与发展等共同构成了无休止的军事化和为战争进行动员的过程。女性主义重视国际关系体系中战争文化的建构问题,致力于反对父权制与军国主义。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军国主义是父权制的产物,军国主义反过来又强化了父权制社会中妇女的不利地位。只有改变父权制的社会结构,铲除军国主义,才有可能消弭战争、制止暴力,实现真正的和平。美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安·蒂克娜指出,女性主义者关心战争与和平问题。但是,她们不纠缠于是否男子好斗、女子好和平这样的问题,而是提出有关冲突的新问题,试图扩展传统的战争与和平的日程。女性主义的日程包括像战争中的强奸、军妓、难民(这些人中主要是妇女儿童)以及更常见的平民伤亡等人权问题,并致力于更好地理解社会等级制度,包括社会性别等级这一产生冲突、不平等和压迫的重要原因。(注释二) ◆ ◆ ◆ ◆ ◆ 针对战争的根源,女性主义学者还推断,性别平等水平可间接反应整个社会处理政治问题的手段、方式与态度。性别平等水平更高的社会,在处理政治问题时更倾向于使用妥协、和谈等非暴力手段,倾向于问题的非武力解决。因此,她们致力于推进男女平等事业,试图构建两性更为平等的社会,以此在国际政治领域以及在面临现实或潜在的国际冲突中,采取外交谈判与妥协的手段,避免武力的使用、减少战争的爆发。 注释一:李英桃,胡传荣.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注释二:Tickner, J.A. ‘Why Women Can’t Run the World:International Politics According to Francis Fukuyama’.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1 (3), 199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