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电视业“好日子”没几天了?唱衰、将死都是伪命题

2017-06-13 徐晓​ 传媒头条

文丨徐晓  来源丨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丨电视业的“好日子”没几天了吗


2009年,国外社交网站推特以“失败的CNN”为话题开启了“电视危机”的讨论。这场讨论很快影响到中国。从2010年开始,国内学界和业界都能听到唱衰电视行业与看好电视行业前景的争论。几年时间过去了,这场争论依然在持续。


电视行业要有紧迫感


2016年11月,在“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上,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作了“电视体制的全媒体结构化”的演讲。


他首先用里约奥运会三家媒体的表现,来印证互联网的发展使当前的情况已今非昔比,用户在变,接受方式、体验方式也在变;未来媒体的方向是以用户数据为核心,多元产品为基础,多个终端为平台,向深度服务延伸;要以内容产品与用户为导向,组织产品架构,在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业务流程。胡正荣最后以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内部组织架构的重构为例,指出电视频道迟早是要取消的,因为频道是广播电视工业时代的做法,电视将成为媒体集团的渠道传播平台。


“频道制要取消”被商业媒体当作标题传播,引起了广泛影响。“电视将死”这个争论已久的话题又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中国传媒大学刘宏、孙楠楠撰文《电视人的代际转变》,从电视从业者的角度问诊电视业。



面对新媒体,电视的时效优势突然消失,电视人借助网站和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的权威性看上去越来越多地是通过对网络不实报道进行辟谣的方式来体现的。相当数量的电视从业者疲于应对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想学习新技术和新理念;另一方面,高强度的工作使其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忙于业务,这种心理落差带来的焦虑与日俱增。文章认为,吸引年轻人、变换节目形式是电视对抗新媒体的有效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在接受《中国广播影视》杂志采访时认为,电视业真正的好日子已没几天,要有倒计时的紧迫感,不要被数据的表象所麻痹,以为自己还有时间空间去扑腾。互联网时代,谁也无法阻碍开放、阻碍连接,传统电视会纳入到视频的整体发展中,它需要从内容生产、包装加工到服务逻辑上进行全面深刻的模式重组。电视将成为视频系统架构中比较精英的分支。新闻传播界的几位重量级学者的观点,都认为电视的前景并不是很乐观,电视不是成为全媒体的渠道平台之一,就是成为视频系统的分支。


“唱衰”“将死”都是伪命题


“电视将死”并不是危言耸听,但在影视艺术界的学者看来,对于电视的前景却有另一番表达。2013年清华大学尹鸿发表《电视前景瞻望》文章认为,每当一种新媒介形态出现的时候,新媒介替代老媒介的预言一直就很流行,但事实上,每一种新媒介出现之后,旧媒介都没有死亡,大多与新媒介一起共存。只是在新媒介的冲击下,传统媒介的地位会有所改变,甚至要经历蜕旧变新的差异定位,重新获得与新媒介竞争的位置和优势。从媒介发展规律看,电视在新媒体冲击下,应该不会消亡但会有相应的调整。与其说是电视的危机不如说是电视台的危机,如果电视台不寻求资源整合、寻求改变,传统的电视台一定会先衰败。


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对“电视将死”这个论调,作过两次回应。2015年他与刘俊发表《内容、机构、人才与收益:论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活力——兼对“电视之死”的回应》一文,认为电视在媒介融合时代依然保持一定的活力,这种活力主要体现在:多元终端呈现的依然是电视的内容;进行组织重构的电视台依然保持活力;高端大制作依然需要专业化、高水准的电视从业者;品牌电视媒体和现象级节目,依然享有高额商业回报。


2016年胡智锋在“中国全媒体高峰论坛”上作“谁决定着传媒命运——对‘电视将死’的再回应”演讲,认为不管“唱衰”还是“将死”都是伪命题!决定电视生死的不是经济规律,也不是技术规律,真正决定电视的规律是“人”,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掌控电视,电视依然会有强劲的生命力。传统电视媒体如果在生产主体、传播主体和营销主体上进行重构,就有望能够再创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冷凇在《不要盲目唱衰电视》中认为,不要盲目地唱衰电视,因为没有电视就没有社会议题,也没有朋友圈的刷屏传播;不要觉得网络综艺必然会超过电视,电视的线性播出反而是其优势,因为线性播出会有瞬间爆点。收视率的数值只作为参考使用,因为现在“地球人都知道”的才叫影响力。到达的几率重于收视排名,传播率也比收视率重要。


中国传媒大学曾祥敏在《以更大智慧审视媒体变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电视论丛”的多维价值与多重品格》中认为,传统媒体的辩证发展、融合汇流、螺旋式进化的轨迹,清晰地呈现出向死而生的蜕变与革新。


如今电视却正受到自己所依赖的技术变革的影响,内容媒体向社交媒体进化,进而演变为场景媒体,后仰式媒介消费逐渐让位于前倾式消费。媒体融合的时代洪流势不可挡,媒介迭代的速度难以预判。但作为见证电视成长发展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应该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宏大的格局、更强的使命感、更大的智慧去审视媒体变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去探究这场媒体大汇流中的历史发展之河。


电视媒体需要创新


任学安在《困境、创新与责任: 多维定位下的传统主流媒体——2017〈现代传播〉年度对话》中认为,电视媒体已经开始了智慧融媒体的创新求变,对内容、人才需要加大投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每天消亡的所谓新媒体不比关闭的小饭馆少,而电视媒介领域的深度整合还没有开始,电视媒体真正的商业化生产流程再造根本还没有完成,还不是按照竞争主体的逻辑来控制成本、考虑生产、安排人事和薪酬体系。


如果我们解决好了这些问题,传播手段的革新就可以水到渠成,智慧融媒体发展也就能找到内在动力。现在的传统媒体面对媒介融合,很多是被动融合、按计划融合,但是如果竞争主体确立了,自然就会主动地寻求融合。市场主体一经确立,传播主体和营销主体的重构自然实现。市场自然会引导你走向无限可能性,新技术自然能够应用。在可自主的领域里,机制创新的探索迈出实质性步伐。发挥大屏大制作的优势,让大屏在内容传播和人才吸引方面实现重置。



商璐在《电视媒体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认为,目前优胜劣汰的媒体竞争环境中,电视媒体必须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用全媒体思维进行思考和布局,与其他媒介深度融合,与移动互联网媒体展开差异化竞争;与此同时,要努力在电视媒体内部,打造有品质、不可替代的内容商品,留住已有的忠诚受众,赢得更多的新受众;此外,在广告收入之外,要积极拓展新的经营模式和营收渠道,改变一条腿走路的困境;最后,要合理、有效、高质量地使用人才,建立科学规范的员工激励机制和上升空间。


学者们的争论点主要是以谁为主体地位。新闻传播界的学者更多地是以互联网为主体,考虑电视如何为互联网服务。影视艺术界的学者从电视自身出发,取互联网之精华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电视从业者们更多地是在讲用体制机制的改革,来应对挑战。


诚然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正经受着收视人群规模缩小、人才外流、资本吸引度下降、影响力减弱等方面的困境,但后续活力犹存。新兴互联网媒介虽存在商业模式不成熟、内容艺术性低、表面繁荣等方面的不足,但前景无限。我们敬畏新兴互联网媒介的“实力”,而传统电视媒体也不能妄自菲薄。通过各方的争论,以此来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加速传统电视媒体的改革,破除阻碍改革的壁垒,让媒介融合在实践层面得以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传媒头条微信公号

传媒业的参与者、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微信号:cmtt6636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