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科研,轻教学”?专业建设道路该如何走 | 灼见
麦可思研究专注高教管理,回复关键词或相应的序号即可获取相关文章!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应时应景新设专业,但新设专业是否真的能够符合社会需求?
一般而言,学科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特别指出其编码不同于专业,学科的分类、分级是按照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个方面,分成五个门类,下设一、二、三级学科。其中59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
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数目变化与实施年份
专业数目 | 颁布实施 | |
第1次 | 1300多种调减到671种 | 1987年 |
第2次 | 减少到504种 | 1993年 |
第3次 | 504种减少至249种 | 1998年 |
第4次 | 635种调减到506种 | 2012年 |
来源:各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说明和相关文献。
近年来,教育行政机构越来越重视专业建设。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和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有关内容,前者的表述是“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和调整专业的,教育部和学校主管部门可视具体情况,令其限期整顿、调整直至撤销该专业”,而后者则为“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并指出“基本专业每5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向社会公布,每年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均列为特设专业”,这为高校根据社会需要适时调整专业提供了机制保障。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专业建设的充分条件。2001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指出“本科教育应更加注重素质培养。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要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淡化专业意识”,指的就是“学科专业”所含的知识内容。
近十年(2004年至2014年)我国国际论文发表136.98万篇,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QS排行榜中,中国高校入选的学科总数分列全球第五和亚洲第一,超过日本,大学排名也得到显著提升。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然而,麦肯锡的《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申请的三边专利(即同时向美国、日本和欧洲专利局提出申请的专利,通常代表专利质量较高)仅有998项,不到日本申请三边专利总量的十分之一。从路透社TOP100(2015)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名单中还发现,日本有9所大学入选该名单,是除美国之外入榜大学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只有清华大学一所高校入选,位居第72位。
日本高校的专业建设
近些年,日本高校论文数量增长缓慢,也许反映出日本政府高校阶段性内涵式发展的策略,引导多数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指导少数顶级大学(学科)注重论文质量。其中,有一项“专业建设”举措,就是改变教师的组织形式。日本高校传统的教学组织是以学科为单位的,职能是基于学科培养人才。而近年来,日本同世界各国一样,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相对弱化知识储备量,而转向更重要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加强培养解决问题、批判的思考力和创造创新的能力。以学科为中心的纵向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些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满足专业建设的需求,日本不少高校改革了原有的组织形态,设置了便于专业发展或为课程灵活组合新的跨(大)学科的横向教师组织。
专业建设的质量框架
图 专业建设的质量框架
推荐阅读:
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添加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微信搜索MyCOS_editor或18602824882) 获得转载授权及白名单资格。本公众号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流程进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