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变,高等教育怎么变?

2017-09-05 麦可思 郭坤 麦可思研究

本文共361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9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潞安集团石圪节煤矿时表示,有落后的产能,没有落后的人力。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要盘活现有存量,加快矿区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更大释放人的潜能。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一所行业特色院校很难避免因相关行业发展放缓给毕业生带来的求职挑战。如果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呢?

 

在麦可思连续第九年发布的就业蓝皮书中,“建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雇佣大学生的比例下降”这一主要结论引起不少媒体的关注。结合具体数据来看,与2014届相比,2016届中国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降低了1.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交通工具制造业”,降低了1.7个百分点。从表1、表2中还能看到,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需求量降低最多的前五个行业类基本一致,“ 机械五金制造业”“交通工具制造业”“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矿业”均榜上有名。

 

数据链接


 

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往往会影响与之关系紧密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所行业特色院校很难避免因行业发展放缓给毕业生带来的求职挑战。《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围绕相关话题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南平进行了专访,请他结合学校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与读者分享相关经验。

 

《麦》:行业发展状况往往会对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贵校作为一所以船舶工程、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为主要培养特色的高校,是否感受到了因行业发展变化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挑战?

刘南平:当前整个制造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去产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等变化,这些变化的确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挑战。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和就业岗位的供需矛盾突出,主要原因是行业去产能,发展放缓带来了岗位需求减少,而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却呈快速增长态势,由此出现了供需矛盾。

 

二是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主要原因是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这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和毕业生都要努力适应这些新变化、新要求。

 

《麦》:针对因行业发展放缓带来的就业问题,您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如何积极应对?能否结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工作分享相关经验?

刘南平:我认为高职院校在面对因行业发展带来的毕业生求职挑战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是要让专业对接产业。高职院校要紧跟行业发展动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主动策应国家发展战略,及时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例如我校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固有的基础发挥自身特色,持续推进船舶工程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自动化等传统专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学校在及时开设轨道交通、航空器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专业的同时,也适时报停淘汰落后产业专业。2016年学校在分析招生就业现状和预测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撤销专业11个,调整专业5个,新增专业3个,使专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

 

二是让课程对接岗位。高职院校在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时,应该紧贴行业企业岗位人才规格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同时融入创新创业要素,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以我校为例,学校在2016年出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组织各专业紧跟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发展,适时调整、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将创新创业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我们还将课堂搬入实训基地、企业车间、生产现场和工作室等实践场地,大力推进项目化、学做一体课程教学,提升课程教学实效。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利用校园网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深入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改革,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是教师对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我看来,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技术升级。所以我校会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交流合作,通过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等渠道,提升能力水平,同时加大企业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比例。近些年,学校还通过外引内培进一步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一方面从企业引入了360多名技术人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组织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60余人次。

 

四是高职院校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就业指导,为学生打造一个“指尖上的就业平台”,在线上实现就业指导、就业招聘、就业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服务机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有针对性、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

 

例如,我校通过整合就业网、就业微博公众号、就业微信公众号、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可以及时提供线上就业指导和招聘服务的移动信息平台。截至目前,学校已经为2017届毕业生举办了365场招聘会,总共提供了13800个就业岗位。这些岗位信息通过平台及时向毕业生进行了推送,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麦》:行业特色高校的一大优势是雇主相对集中,更便于与对口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贵校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生就业方面开展了哪些有效的工作?


刘南平:帮助学生就业,首先要让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确实适应企业需要。为此,九江职院在全省高校率先颁布的《章程》中明确了“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的办学方针、实施主体和实现途径;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出台了“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意见”;牵头组建了21家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参与的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教集团,下设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形成了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良好格局;组建了机械、电气、船舶等11个专业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健全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其次,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多途径就业。比如学校作为全国15个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之一,以及江西国防科技工业职教集团理事单位,积极与省内外国防军工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每年举办中船工业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等大型军工企业校园招聘会,使学校成为省内外国防军工企业重要人才招聘基地。

 

在开拓就业市场中,我校不仅局限于国防军工行业企业,还广泛收集其他各类企业信息。学校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开拓省内外就业市场,建立了4000多家用人单位的企业信息库,每年根据毕业生招聘需要邀请企业进校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分类别、分专业的就业招聘服务。

 

此外,学校还深入调研并主动对接重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从实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2016年新生订单培养比例达25%。

 

《麦》:毕业生就业结果不仅能够反映培养质量,也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改进建议。贵校在这方面是否有相关经验,能否举实例说明?

刘南平: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晴雨表”,所以我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结果,通过聘请第三方公司独立调研和我校自行组织的就业市场调研来完成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多元化反馈,从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月收入、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这六个维度观察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招生—就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联动机制,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未来招生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学校高度重视各方反馈信息,认真分析毕业生适应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状况,以及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改进需求,并将其纳入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调整目标。

 

以2016届毕业生为例,根据第三方调查,我校该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3.9%,月收入水平达到3775元,呈上升趋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在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同时通过分析调研,我们也看到受船舶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影响,我校毕业生在交通工具制造业就业比例下降较快。这就促使学校根据就业质量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目标,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契合岗位需求,以期适应行业发展变化。

 


例如面对船舶行业的转型升级,我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创建了基于生产流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型船舶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制造部门或设计部门,不断引入造船前沿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为企业量身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满足船企需求的毕业生。


正在丢掉“行业”的行业类重点大学,如何再出发?

设计人生——开挂的斯坦福就业指导课

如何证明就业能力?它比游戏闯关还带劲儿……丨案例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如需了解麦可思就业相关服务,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