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定终身”的教师,高校该提供怎样的多元化发展机会? | 案例

MyCOS 麦可思研究 2019-08-13


以前,人们说到教师这个职业时,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稳定这两个字了。为什么呢?老师是个铁饭碗啊!但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正在推行以“非升即走”制度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终身教职制度。


教师已不再是手握“铁饭碗”进入“象牙塔”,逐渐严苛的聘任制度需要高校教师不断进取,以维持自己的竞争力。逐步完善的终身教职制度会给中国高校带来哪些改变?现阶段还处于未知。


但可以明确的是,教师们将会面临新的挑战。那么,在美国这个推行终身教职制度近80年的国家,许多“未定终身”的教师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中国高校或许可借鉴一二。


终身教职是什么


终身教职制是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于1940年在《关于学术自由与终身教授制制度的声明》中确立的。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考核,进入终身教职轨。通常,进入终身教职轨的教师会与高校签订七年的合同,并被聘为助理教授。


如果助理教授在任期内业绩合格并通过评审,即可获得终身教职资格;许多高校还会在中期及其他各个阶段设置考核,助理教授需通过考核,才可以继续在终身教职轨中争取终身教职。


终身教职制规定,教师被正式授予终身教授后,除非存在充分的理由(退休、财政危机等),否则不会被学校解聘。其最初目的是保护学者追求学术自由的权利,鼓励学术的原创性。


教师在不同高校获得终身教职的概率不一。


多伦多大学的教职员工及学术工作的副教务长伊迪丝·赫利安在2012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合作的采访中谈到:“虽然许多教授对能否获得终身教职感到担忧,但助理教授在多伦多大学最终获得终身教职的概率高于90%。”


而斯坦福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理查德·萨勒却表示,仅有50%左右的助理教授可以获得终身教职。


近年来,教师岗位中获得终身教职或有可能获得终身教职的比例日趋下降。


根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数据,1975年有57%的教师属于终身教职或终身教职轨,而到了2007年,该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2%。到了2018年,兼职教师及不在终身教职轨的教师已成为美国高校的主力军,占比高达73%。


标准虽高,方向难觅


终身教职主要从教学、学术研究及专业性的服务三个方面来衡量。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和同行对候选人及其所授课程的评价、对学生的指导、编写的教材、在专业类的会议或组织中处于领导位置等。


学术研究标准主要包括:高影响力的期刊著作及论文、在独立的研究项目中有领导地位、在国际性会议发表演讲等。


专业性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参与学术委员会、参与期刊编辑及论文审阅、在学院完成行政领导性任务等其他服务性工作。


而如今,教师想在高校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准越来越高。


科罗拉多学院教育学助理教授曼尼·亚惠特克曾谈到:“我的研究生导师在20世纪70年代初获得了终身教职,他只做了三年助理教授,发表了两篇论文。如今,一些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的要求明显提升了许多。”全球公共政策、事务与管理院校联盟在2015年对144名政府事务及管理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主席、院长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1%的受访者认为研究成果是获得终身教职的最重要因素。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要达到终身教职的标准,需要每年发表一篇同行评议过的期刊文章及发表一次专业性的会议演讲。不断提升的学术标准,让现今“未定终身”的教授需要更努力追求学术上的卓越。


虽然标准看似明晰,但助理教授们却经常无法明确努力的方向。


爱荷华大学网站列举了一份以往终身教职评定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清单。例如有的院校终身教职评定的前期阶段并没有提及具体的改进建议,却在终身教职轨的最后一年对“未定终身”的教授提出“本系希望你是大部分著作的第一作者”的意见,让他们感到已经“无力回天”。


同时,“未定终身”教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偏差。


上文提及的全球公共政策、事务与管理院校联盟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组织实践性的教学对终身教职的评定影响不大。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让学生参与实践性的项目(33%)及使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31%)很重要。


相关专家学者认为,这些数字不容忽视,过于强调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会让教学的整体性受到影响,也会让教师在课程开发和设计方面无暇顾及。终身教职的目标设定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学生的最佳学习目标不一致,但教师会因为现行的评价机制而忽视实践性的项目。


当教师没能与时俱进,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及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情况会产生根本性的差距,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职业发展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多元化的发展受限


终身教职的本意是鼓励及保护学术自由,但许多“未定终身”的教授常常因为学校的各类条例而限制其多元化的发展。因为“未定终身”的教授在追求终身教职时,对社会大众的贡献往往也存在延后性。


多数教授认为,在“未定终身”的特殊阶段,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评价指标进行。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在2001年出版了大受欢迎的科普图书《思考,快与慢》。卡内曼认为,大众性读物的撰写都应在“功成名就”后开展,“如果教师在还是副教授时就开始撰写大众科普书籍,很可能会得不到终身教职。因为这些著作显得不够严肃。


在研究型大学,规矩就是如此。教师需要不断做研究,直到拿到终身职位。”撰写过畅销读物《哈佛幸福课》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也发表过类似观点,吉尔伯特谈到:“我在2000年开始撰写面向大众的作品,那时我已经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了。我不建议尚未获得终身教职的年轻教授这样做。”


然而,近年来通过各类传媒渠道向大众普及学科知识的学者可能并未享有最高的学术头衔。虽然未在学术界拔得头筹,但他们却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大众进行知识普及,贡献也不可磨灭。如果以单一的学术标准要求教授,或许会让其多元化的发展受限,也让社会缺失了许多“分工”不同的学者的声音。


终身教职的资格认定可以鼓励教师精进学术追求。


而在教师一味地追求资格认证标准的路上,则易陷入发展单一化的泥潭。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并存、分类指导和分层考评并列、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并举的基本原则,将考核内容确定为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


那么,对于“未定终身”的教师,高校应如何提供清晰的、多元化的考核制度指导,让他们在教学、科研及服务的过程中能多发挥一些灵活性及能动性,或许需要管理者深思。


主要参考文献:

[1] 蒋凯.终身教职的价值与影响因素——基于美国八所高校的经验研究[J].教育研究2016(3):132-140.

[2] Susana Martinez-Conde,Devin Powell,Stephen L.Macknik.Scientists Should Speak Out More.Scientific American,2016.

[3] Jerrell D.Coggburn & Stephen R.Neely.Publish or Perish?Examining Academic Tenure Standards in Public Affairs and Administration Programs[J].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2015,21:2,199-214.

[4] Colleen,Flaherty.Narrowing the Terms of Tenure.Inside Higher Ed,2017.

[5] 教育部网站、斯坦福大学网站、爱荷华大学网站、多伦多大学网站


新政策来了!高校如何能更好地为教师谋发展? | 案例

大学教师招聘吸引力指南,不只是谈钱!

AI时代,高校老师该如何手握“金饭碗”?| 案例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 夏欣

编辑 | 麦可思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