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贺照田 ▍被过度期待的高考与中产阶级梦想的浮沉

2015-06-10 贺照田 文化纵横


✪ 贺照田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仍被过度期待的高考


至今,高等教育仍是中国大陆大部分低阶层人认为自己要想进入高阶层,大部分高阶层出身的人认为自己要保住自己地位的最重要管道。广泛社会阶层、广泛社会氛围都把高等教育看作保证人生成功的最核心事项,使得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都成了压倒一切的关切焦点。


2012年中国大陆极重要的新媒体——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活动:最励志高考班级口号评选。下面是这次评选中获得前十名的口号:


NO.1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NO.2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NO.3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NO.4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NO.5 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无味!

NO.6 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

NO.7 高考100天手机放一边!

NO.8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NO.9 现在多流汗考后少流泪!

NO.10 吃苦受累视死如归!


这些口号中的一部分让我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活。我是1982年9月进入高中,1985年7月毕业,当年9月进入大学的。在我们的高中生活中,最激励我们的话是:“人生能有几次搏”。这句话所内含的激励人们为高考拼搏的主要指向,显然在今年被选上的这些口号中还在,但相比又有一些变化。比如,在“人生能有几次搏”中,主要是从充分发挥自我、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角度来讲的,与它相对的是自我松懈、不能充分努力、不能发挥自己全部能力的状态,强调的是自我要达致充分努力的境界来达致具体目标的实现,不像现在,激励主要强调的是和他人竞争不能落后。即相比“人生能有几次搏”那种直接指向对自己状态的审视,现在则是通过强调和他人对比而后才回转到自身的。像“NO.2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NO.3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NO.4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等等,都以和他人竞争为直接强调,其中又特别以和在人生轨道上拥有有利条件的“富二代”“官二代”的对比、竞争为强调内容。这中间的差别非常值得注意,其所以演变的过程、演变的原因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把握和分析。


另外一个和当年对比很大的差别是,现在高考成功与失败被连带赋予了很多社会经济、社会感受的内涵。比如,“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高富帅”相对的是“矮穷挫”,矮——身材矮小;穷——家庭贫穷;挫——长相失败,作为对比的则是:高——身材理想;富——收入理想;帅——长相漂亮。也就是,高考成功被认为是通向“高富帅”的根本条件。就是在人们心目中,你身材本来不高也被人感觉高了,你长相平平在人感觉中也帅了,你现在贫穷将来也一定会富足了;而高考若失败,那对不起,即使你高挑、健美、现下还算富裕,都没有用,你在人们的心目中只能是“矮穷挫”。


但真的“考过高富帅”吗?!


如果我们先不忙着抨击这种“考上高富帅”,“考不上矮穷挫”的有问题的社会价值感觉方式。而是先问:今天中国大陆的“考上”,真能保证人们此后的人生轨道安稳、富裕、被尊重吗?我们就会发现相关社会现实和这种社会心理的落差。


确实,在中国大陆80年代,只要一个人高考成功,就能由当时的国家分配工作,或成为国家干部,或成为专业人士,从而在社会地位上超越工人、农民等劳动者,成为那个时代安稳、相对富裕、被人尊重阶层中的一员。到了90年代前期,大学招生还不太多,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又广需新的人才,因此那时只要是正式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能获得一个较好位置,并在此后经济的扩张发展中获利。到90年代后期,大学招生规模虽然快速扩张,但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仍使得大学毕业生容易获得工作位置,而其中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通常仍能获得较好位置,并在接下来经济的扩张发展中获利。


到了2000年后,社会经济扩张所需要的人才数,开始和大学扩招所急剧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间出现新情况。先是一些末流大学的毕业生就职碰上问题,接着是一般大学毕业生也常常就职职位不理想,最后到这几年,名牌大学学生的就业也开始出现问题。而与就业方面问题相伴的,则是物价特别是房价的快速增长,尤其2007、2008年前后,北京等大城市的房价陡然间翻了2~4倍,一下子粉碎了很多人以为只要高考成功就可有房有车、有旅行有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的梦想。


集中反映了人们这种梦想破碎的就是“蜗居”的流行。“百度百科”这样解释“蜗居”:蜗居,比喻狭小的住所,著名作家六六以此为题,于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蜗居》,小说围绕住房问题讲述了现代都市青年的情感故事,小说后被改编成为电视连续剧,……于2009年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由于该剧直面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贴近生活,反映了房价飙升的背景下,普通人在都市生活中历经的种种波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得到各界广泛热议,收视率很高。比如该剧2009年7月27日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仅用四天便创下收视历史新高。


显然,这是一个在现实的房价飙升面前,过去本来以为只要是白领一定会自然成为中产阶级的想法,被彻底粉碎的故事。但这还不是通过高考盼望成为中产阶级的大学毕业生全部的悲惨故事。相比“蜗居族”,“蚁族”更惨。


百度百科以一个幽默的开头介绍“蚁族”: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也就是,“蚁族”在这里是指2000年以后出现的未能获得较好工作位置、较高收入又不能从家庭等其他渠道取得相当支持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住处简陋、狭小,常常以方便面度日。虽然多年来大部分进城农民工过的就是这种生活,但“蚁族”一词的发明却和他们无关。这反映了中国大陆内部一直存在的隐秘的阶层意识,即“蚁族”一词的出现,在中国大陆引发的震撼不在于突然发现有一大批人在这么生活,而在于有一批大学毕业生在这么生活。它使人们不得不正视通常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当然后备军的大学生,也会被大批量抛到社会、经济的边缘这一现实。相比,农民工处在社会的边缘则早已被这个社会多数人不以为怪了。


当以为高考成功就能过上中产阶级生活的想法被近年房价和就业现实强烈挑战后,必然引发人们相应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感觉的变化。这反映在一些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以及一些被赋予新意的老流行语之上。


比如“啃老”。啃老本来指的是已成年、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还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是一种认为心理不够自立、坚强,从而被批评的负面消极现象。但今天中国大陆“啃老”越来越从一个否定性的词,变成了一个描述性乃至包含着同情的词。这是因为中国大陆今天很多“啃老族”并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社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创业所需的经济基础、人脉积累要求过高,物价特别是房价太高等现实问题的存在所逼成。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啃老其实是一种无奈。像现在很多人啃老主要是买房子,就与现在房价太高,刚出来工作的工薪一族,依靠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买得起房子有关。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只好倾其所有,或其一辈子积蓄的大半来帮子女买房子。但这还是有能力让子女“啃”的父母。也就是,在今天现实的压力下,父母有“能力”让啃老买房的与没“能力”啃老买房的人群相比较,已算是幸福的。


又比如没房、没车,又想结婚怎么办,于是有“裸婚”的讨论、“裸婚”一词的流行。“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结婚证的简朴结婚方式。这种以“无房无车无钻戒,不办婚礼不蜜月”相号召的结婚方式,曾被一些人解释成现在年轻人在恋爱、婚姻上轻物质、重精神的结果。但若考虑到其兴起的背景是2008年中国大陆房价短期内翻倍,是结婚婚宴消费等越来越高的现实,其兴起就并不是那么观念化的,而是和目前房价的高涨、结婚成本的上扬密切相关。


确实,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能在不“啃”父母亲的情况下买得起房、结得了婚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即使得到了亲人朋友们的帮衬,也只能是“望房兴叹、观车流涎”,这种情况下,“裸婚”当然成了他们最现实、最理性的选择。相比,只有那些“富二代”“官二代”才可能大宅好车现成可得。必需“裸婚”的和不需考虑“裸婚”的放在一起一对比,当然更增加了年轻人的社会不公感。


此时代条件下,另一个迅速蹿红的网络词汇是“丝”。这个以前难以想象能够拿上台面的词的流行,很值得分析。丝分“女丝”“男丝”,与女丝对应的女人叫“白富美”,意思是又白又有钱又漂亮的女人,同样与男丝对应的男人叫“高富帅”,顾名思义就是又高又帅又有钱的男人。关于丝,网络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能够自称‘’,也只有80后与90后能够干得出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不是官二代或富二代。‘高富帅’不用付出什么,就能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在高节奏的生活节奏下,‘矮穷挫’的‘丝’自嘲体才会流行。记得小时候,被人嘲笑是很伤自尊的事,搞不好要动拳头,认为这是耻辱……”显然,现在的“丝”不只是在赋予“白富美”“高富帅”相对的“矮穷挫”们一个新的称谓,而还包含了更积极地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对待自己与“白富美”“高富帅”相对的“惨”,让自己更适应自己的惨,为自己解压。


相对“丝”以“比惨”来自嘲失败,一些自己的工作位置是白领,但仍买不起房子、供不起好车,从而仍不得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上班族们,则喊出了“零帕”的口号。


“零”即为0,“帕”( Pascal)是压力的衡量单位,所谓“零帕”就是没有压力。在他们自己,零帕族是指一方面承载来自现代社会生活及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一方面仍想尽办法淡定飘逸,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人们。


月月光不要紧,与其痛苦节流,不如勇于开源!

没房没车不要紧,这样更能享受财务自由!

事业不顺不要紧,30岁前就是魔鬼训练营的课时!

没有“他(她)”不要紧,一定要有好几个“他(她)”在追自己的自信!

朋友奚落不要紧,告诉他们,我什么“奴”都不是!

……


这是“零帕族”典型的语言方式。正如一位年轻学者所概括的:“这批以‘零帕’为旗帜集结起来的青年大多在25~35岁之间,分布于北上广等一线都市,大学毕业生和白领是他们的基本成分。零帕倡导的生活方式是——必须不买房,严重抵制房贷对生活的毁灭性打击;必须吃得有营养、有档次,必须穿得有质量、有品位,拒绝亚健康就要花钱减压;还必须热爱各类长短途旅行,永远在路上或者准备上路。”(李晨:《零帕,什么都不怕?》,


也就是,相对“丝”以“比惨”自嘲,来为自己阶层跃升企图的不顺利解压,“零帕”口号的出现则是一批收入相对较好,但由于太高的房价等挡路,仍不能进入中产阶级的年轻白领们,以另一种方式喊出的减压口号。


但不管是比惨的“丝”,还是自认擅长自我调节来应对现实的“零帕族”,他们的前提是他们都还有一个职位。因此,他们的努力自我解压,一方面表明他们的无奈,现实不如他们想象的理想;一方面表明现实还提供着可以让他们接受现实的起码条件,就是他们还有工作,有一定的收入,可以“蜗居”,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存在着将来这一切都将改变的想象。


也就是,不管“丝”还是“零帕族”,他们虽然都在努力自我解压,但他们的自我解压都是有前提的。有了这些前提,他们才可能承受实际在付出的心理和精神代价。正如上引年轻学者分析零帕族时犀利指出的:“怎么才能把自己打造为零帕人?据说有两条秘笈。第一条是‘零听’,说白了就叫‘无视’。不仅要无视来自老板和上级的高要求高压力,而且对内心深处的高标准严要求也要自觉抗拒。警惕方方面面不切实际、力所不及的目标,不攀比、不苛求,免于难以达标造成的失落绝望。第二条是‘变态’。那些活在重压之下仍旧喜怒不形于色的正常人是零帕眼中的危险分子,不懂得宣泄和调整就等于埋下定时炸弹。零帕提倡‘变态’,提倡无害释放,绝不歇斯底里,绝不伤及无辜。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脚穿运动鞋、耳塞随身听在楼梯间边跑边高唱‘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或可借鉴。”这位年轻学者接着指出,这些“零帕族”所以在如此付出下仍在勉力坚持,是因为他们“心里都孕育着一枚青涩的果子,在它成熟之时,零帕想象着自己将迎来一场无痛蜕变,可以做车子和房子的主人,拉上贷款还清一半的房奴们殊途同归地奔向中产生活。”


如果中国不能维持高速发展呢?


无论“丝”还是“零帕族”在今天的流行,都表明,今天的现实虽然使大学毕业生顺利进入中产阶级的梦想受到很大打击,但他们的中产阶级梦想还没有最后破碎,他们感觉这梦想还在不远处向自己招手,而也正是这种感觉,支撑着今年的高考参加者仍然喊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的励志口号。


但问题是这已经让“丝”和“零帕族”不满的现实,也很难一直维持下去。即,不管今天出现了多少问题,中国现在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是社会整体财富快速增加的时代,而这种快速成长可能长久维持吗?如果不能维持,那今天的“屌丝”和“零帕族”将有多少人失业呢?而没有工作的“丝”和“零帕族”,他们还会有心情以“比惨”“比积极乐观”的方式来自我逗乐吗?他们的中产阶级梦想还会维持吗?


而一旦大学毕业生们可以进入中产阶级的梦想彻底破碎,现在以“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感觉进入大学生活的青年还能坐得住吗?到时他们对“官二代”“富二代”不付什么努力就轻松住上大房、开上好车,肯定会比觉得自己很有机会战胜“官二代”“富二代”的现在更愤怒;这时他们当然也会对逼使他们苦读多年,现在却使所有关于未来的承诺完全无望的社会充满怨气。可以想象,这些感觉被欺骗了的知识青年们,将不会再像今天还有现实立足点和未来幻想的“丝”和“零帕族”那样,通过自己的心理调节努力来适应社会,而会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愤怒。


果真如此,这将是中国政治、社会状况的一个极大改变。这将意味着自80年代末消失的抗议运动,在中国大陆再度出现,而这将为中国大陆带来什么后果呢?


国家再度强力压制吗?如果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起来响应,那强力压制将造成比过去更大的国家和社会冲突。


国家以积极调整的建设性的方式回应吗?如此当然最理想,但国家准备好了吗?有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那时可能主导国家吗?


如果国家不能让我们必然期待,那社会抗议力量做好准备了吗?可以想见,在上面我所叙述的时代氛围感觉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主体的中国理解、政治智慧不可能是理想的,故他们的政治行动很可能被他们的情绪和一些他们自认为重要的观念主导,而这样一种中国现实感不够的社会政治运动其后果将会如何呢?即使如我这样同情社会抗议力量的人也不会对这种抗议运动的政治成熟度乐观。


而且很清楚的是,过去这些年在中产阶级幻想氛围中成长的一代中国青年,其将影响的不仅是中国国内政治,也会越来越给中国外交以深刻影响。2005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反日游行,相当程度上就是以在中产阶级幻想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白领们为主体的。而2012年的反日游行,游行主体除白领外,还大大增加了这些年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低阶的“丝”。我曾注意中国警方通缉的,在2012年反日游行中参与打砸抢人的脸和装束,很显然,他们不是白领,也不是七八十年代那种工人、农民的脸,而是在这些年经济发展中受益有限,近年在物价飙升,特别是房价飙升面前看不到前途的真正“丝”们的脸。


也就是,相比他们对中国国内政治的参与,他们首先参与的反而是“国际政治”。而中国内部越是发展不顺利,大家升入中产阶级的梦想越破灭,就会有越多受损、丧失了希望的“丝”人群,因情绪的郁结,参与到这些“国际政治”中来。并且越是过去怀抱幻想,今天深感绝望的“丝”越是容易有暴力性。而这些人的“国际政治”参与当然不可能不影响到中国外交,乃至国外对中国的外交和理解。


也正是从这样一些角度,我们会慨叹:中国的现实不好理解,中国的未来也同样是个谜,是个让人不能放松的谜。我想,你们应该同意我这个看法吧?


本文刊于《文化纵横》,图片来自网络。版权所有,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文化纵横微信号获得许可。

《文化纵横》微信,修远基金会支持出品


官网:http://www.21bcr.com

淘宝《文化纵横》杂志纸刊
http://wenhuazongheng.taobao.com

温馨提示: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便捷下单购买《文化纵横》2015年6月号纸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化纵横杂志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