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战疫 | 我校专家在贵州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党委宣传部 贵州财经大学 2021-10-19


  陈鹏宇、张再杰: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农村产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作为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上层建筑产物,其本质上是构建贵州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两年多来,贵州省上下深入落实“八要素”,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社合一”等经验模式,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56亿元,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推动农村经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实现了根本转变。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和广泛赋能,正在重塑贵州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使整个生产过程朝规模化、协同化、生态化方向演变,这场关键的革命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当下正处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交汇期,复工复产和防疫战的叠加期,形势错综复杂,任务十分艰巨。在最吃劲的关键时候,更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短板补得更实,重点在深度、精度、力度上再下功夫,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贵州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全面胜利。

协调推进,统筹兼顾。农业农村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综合平衡各个方面,统筹处理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复工复产和防疫战、整体与局部发展等关系。一是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承上启下。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截至2019年末,贵州还有剩余贫困人口30.83万人,其中深度贫困人口22.23万人,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贵州在农村产业革命推进中,确立了12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发挥好叠加效应,把各类资源聚焦到已确立的产业发展上来,做好相关政策、资金、人才等的有效衔接,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做到脱贫不放松,振兴不落空,奏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响曲。二是要统筹推进农业复工复产和防疫战,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又春耕在即,农时紧迫,要统筹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农业生产秩序,打通农资供应、农民下地、农产品流通等堵点,确保农业生产不误时。同时,要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加强对疫情期间的新兴业态、市场供求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契机,提升优化传统模式,培育新兴产业。三是要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理念,优化生产力布局,依托各地发展优势,除12个特色产业外,兼顾选择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每个县聚焦1-2个主导产业,把坝子、山坳、坡地、山地等串联起来,促进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互助的地区产业结构,打造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近年来农业产业规模、产量、产值整体增长较快,但产业链幅度不宽,融合程度不深,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还客观存在。综合判断,接下来是贵州农业规模化提升和质量提升并重的关键期,要坚持规模、质量“两手抓”,强化科技创新和业态创新,以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农场,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方向,培育适应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面向各类经营主体的托管服务、产销服务等。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财税补助、科技等有效供给,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突破农产品加工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等问题,深耕产业链条内外循环。推进农业与旅游业、健康产业等融合发展,宜游则游,宜养则养,促进农林牧渔平面农业向山水林湖立体农业拓展。三是要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把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作为主攻方向,加强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和农产品绿色加工贮藏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共建共享,利益联结。利益联结是决定农民是否可持续增收的压舱石。贵州省从农村产业革命实践中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社合一”等组织方式,100%的贫困村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户参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步,要继续探索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平衡好各方利益,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更大合力。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巩固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合作社核心枢纽作用、农户资源优势作用,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有效地搭建起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之间的合作分工,与农民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二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建在产业链上,充分调动村支两委、企业、驻村工作队、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扣紧共同发展纽扣,各尽所能,各尽其责。三是要厘清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扶贫资产运行的监督管理,强化劳动价值特别是知识价值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为农户、企业家、驻村干部、科技工作者等各方面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

内外开放,开拓市场。贵州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随着开放通道的不断完善,开放平台渐成体系,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下步,要深化内外开放,紧抓“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机遇,深化产销对接,赢得更多市场空间。一是要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农产品走向省外市场方面抢占高位,在更广范围推进“黔货出山”。二是要深挖省内市场,在农校对接、农超对接方面总结经验模式,实现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衔接,推动农产品从零散供给转向规模供给,形成成熟稳定渠道。三是要品牌化发展,相邻市、县、乡镇可围绕相近或相同的产品品种形成跨区域的布局,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支持地方、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品牌,鼓励企业承担国际、国内分工的“微笑曲线”的两端——产品创新和品牌经营,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体系。

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贵州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绿色农业既是根本任务也是最优出路。要大打“绿色牌”,严把质量关,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品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运用大数据等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调查和管控,做好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控,牢牢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质量关。二是要紧扣“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三是要制定完善与产地环境质量、农业投入品质量、农业产中产后安全控制等相关的农业绿色发展环境基准和技术标准,提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加快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


杨杨、杜剑: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此次疫情的暴发,倒逼我们进行反思:全球气候变化、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等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导致病毒传染病暴发的根源之一。今后,我们该如何修复人类对大自然生态平衡已经造成的破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何真正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如果说传统的损耗式经济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那么绿色经济则是平衡式经济,以运用高科技技术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长期来看,由于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和谐的、绿色的发展,因此疫情之后,绿色经济的发展将会提速。就贵州省而言,2019年绿色经济占全省GDP比重已达42%,但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必须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绿色经济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等,其带动效应明显,有助于创造就业和扩大内需,有助于推动经济走出疫情危机,实现经济“稳增长”。应用大数据技术发展智慧生态农业疫情暴发前,我省有的地区借助大数据发展的东风,结合自然禀赋和产业实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的地区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推动“黔货出山”,为更多农村贫困群众带来了实惠和便利。疫情暴发后,我们应该认识到畜禽有可能成为某种特定病毒的宿主,但通过智慧生态农业的“保护伞”作用,可以将畜禽类的病毒传播风险降到最低、效益提升到更高。在智慧生态农业的应用中,绝大部分设备和技术都需利用物联网技术,大量的设备需求存在于无人机植保、智能化温室、智能养殖场等应用场景。因此,应借助疫情后“新基建”的建设需求,着力建设我省农村信息通讯设施,提高我省农业人口的新技术能力,完善涵盖种植、畜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利用农业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并提供给农业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传感技术等,建立起“线上农场”的生态农业新模式,打造O2O模式的全国绿色食品基地。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是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之所在。我们应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变,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疫情之后,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对环境健康的要求都会越来越高,生态产业中各项创新技术、绿色技术将会在各类废弃物、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需求中应运而生。在疫情过后的企业竞争中,具备大规模应用可能的基础原材料技术、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具备高附加值的技术,将帮助企业取得优势。应积极推行绿色快递包装、可降解材料应用;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落实好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发展年度行动计划;同时加快工业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园区循环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科技赋能增强生态旅游业竞争力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成为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这也催生了网上游览“虚拟景区”的新形式,将逐步成为旅游新经济的创新点,因此应加快线上文旅平台建设,支持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等公共文化场所推出“线上游览平台”。我省景区已经自2月底开始陆续分类分区分批次复工,可以将工作的着力点置于升级旅游活动的安全保障、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感受。充分利用我省的旅游大数据,应用实名制、分时预约等新技术,对容易产生客流聚集的场景进行科学研判。待疫情彻底结束后,相信将会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推动旅游厕所等公共设施的升级,贵州省生态旅游(包括研学、亲子、康养、乡村旅游以及体育和户外运动等)将迎来新的加速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近年来,绿色金融已经成为绿色经济最有力的推手之一。2017年6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贵安新区成为全国首批5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为推动全省各行业各领域绿色转型提供了契机。针对当前疫情,贵州省已有多项绿色金融助力疫情防控案例落地。可以看到,由于医疗救助及防护用品的需求暴增,许多重点产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出现大量、紧急的资金需要,促使相关银行通过设立绿色金融服务通道来快捷、高效地服务于抗疫行动。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推动绿色发展的各项金融功能尚不能充分发挥、尚未对绿色金融的市场参与者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现实问题。而随着疫情的缓解及结束,国家将加大对绿色产业的培育支持力度,绿色金融又将因其重要作用而快速发展。发展绿色金融,吸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股权基金等股权投资来发展绿色经济,通过绿色信贷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除利用直接融资工具外,还要鼓励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定向发放无息、低息贷款。吸引绿色企业落户和培育本土绿色企业,增强绿色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绿色化转型。


刘希磊、纪庚: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服务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
2019年底,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标志着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开启“稳得住”“能致富”的“后半篇”文章。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贵州正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力以赴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就业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发展的基础,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服务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一方面我们既要抓好当前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另一方面又要研究和破解疫情对搬迁移民就业带来的问题并推进移民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后续支持工作。坚持以实现就业为着力点推进扶贫移民后续发展。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实现就业是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后续发展的基础。当前,在落实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要落实好省政府疫情防控期间农民工返岗就业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将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作为就业服务优先对象,周密细致做好信息统计、组织动员、健康监测、运送保障等工作,通过“六个一批”多渠道推动就业、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建立搬迁移民家庭劳动力就业信息跟踪调查机制,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建立的移民家庭劳动力及就业台账,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就业信息系统,为精准推进“五个体系”建设、防止搬迁移民家庭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奠定工作基础。今后继续坚持以发展带动就业,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移民非农就业,一方面强化产业聚集发展,围绕贵州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加工业、特色农业加工业、特色旅游产业加工以及商贸物流、民族文化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和城镇经济,强化城镇就业岗位供给。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地方企业带动搬迁移民就业,从政策层面对吸纳移民就业的企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提升吸纳移民就业的能力。用足用好创业政策,扶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移民结合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等开展农产品加工、副食餐饮、运输服务自主创业。不断加大订单式劳务输出,加大区域劳务合作和公益岗位供给,提供多元就业途径。提升移民群众将资源转化成资产的能力。作为脱贫攻坚主体力量的搬迁群众,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生计发展能力,提升将这些有利的外部政策和环境资源转化成自身和家庭生计资本的能力,也只有将安置点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移民搬迁的政策资源充分利用、充分转化,移民才能不断增加自身和家庭生计资本总量、优化生计资本结构,真正融入迁入地社区,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只要把搬迁群众的主体发展意识和发展行动调动起来,发展能力培养起来,与政府强有力的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互动起来,政策效应就会叠加放大,政策效力就会凸显,从而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和最大化。不断提升移民群众的生计发展能力。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中,培训与就业服务体系应处于核心地位。当前,在做好移民搬迁社区居民疫情防控宣传和心理疏导的同时,结合移民家庭就业信息统计做好培训需求登记与统计,力求实现后期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按照精准原则,要加强对搬迁移民家庭劳动力的特征和需求分类。首先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以“实用、有效”为原则,结合市场需求,科学的优化技能培训内容,建立完善安置点移民职业培训体系,与当地职校、企业、工业园区达成多方合作联动机制,创新培训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移民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做到分层分类,使不同特征和不同需求的移民能更充分、更有效的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自我就业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强化思想引导和转变。搬迁移民面临非农就业转型,转型期既需要移民在时间和实践中适应,更需要移民在思想上接受并主动结合自身发展去适应。要通过培训不断提升移民们的市场意识、法制观念和自我发展的精神动力。最后,高度重视移民子女的教育。既要保障移民子女在迁入地社区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又要重视移民子女在学校的各项待遇公平。引导移民家庭中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通过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实现就业,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

精彩回顾

//



中共贵州财经大学委员会  贵州财经大学关于表彰2019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优秀单位及获得单项奖单位的决定


贵财通知


云招聘!全国求职招工平台开启


云招聘

来源 | 贵州日报
编辑 | 刘   璇
审核 | 江永胜
责编 | 陈艺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