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今日刊发我校多名教师文章
今日,《贵州日报》08版理论周刊刊发我校教师理论文章 。
一
消费扶贫:补全产业链最后流通环节
作者:陈其荣 张智勇,王超(贵财科研处)
4月13日,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应对疫情影响、扩大消费需求工作。提出抓紧调整过度管控的做法和规定,千方百计提振消费信心,尽快启动“多彩贵州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推进消费扶贫。消费扶贫不仅补全了产业链的最后流通环节,而且促进了产业的“接链”与“延链”,推动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双向发力,最大程度化解因疫情影响的返贫和致贫风险。
3月31日,贵州省召开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动员大会,向夺取脱贫攻坚最后总攻的全面胜利发出了冲锋号角。就贵州实际情况而言,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项目扶贫在全省脱贫攻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受疫情影响,产业链的末端消费急需提振,通过消费来衔接和化解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项目扶贫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给贫困人口带来真金白银。从而发挥消费扶贫对带贫增收的传导能力,解决我省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生态优势是我省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最大特点与优势。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贵州在振兴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发展推进模式,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通过消费传导机制实现价值前置,使贫困户从产业链条的附加值中获取收益,实现价值传导机制推进贫困地区的工作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
通过“政-产-学-金”搭建平台、设置专区“补强”贫困地区工作链,形成了产业发展联合体,在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中发挥政府机关、产业主体、学界和金融机构的消费力量,形成“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有为”的消费氛围及格局。
产业链通过充分利用省内外资源,精细梳理扶贫产品产业链图谱,找准并填补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形成贵州优质、生态、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有效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实现了产业链的“强链”。
价值链则通过消费扶贫实现价值转化和传导,表现在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内生潜能、质量控制追溯体系、生态品牌建设、产品营商环境营造、市场营销渠道拓展等多链节点上。要让消费扶贫真实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增量,必须从产品和服务价值链的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高效益中切入,发挥消费扶贫延伸和前置关键链节价值的传导机制,推进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链、工作链、产业链“三链合一”融合发展。
以消费扶贫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消费扶贫旨在全方位动员社会各界扩大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规模,搭建消费面板和贫困地区的交流合作与产销对接平台,建立产品和服务“产、运、销、消”一体化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激发产业潜能。
一方面,消费扶贫扩大了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规模。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供给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必将满足市场多元需求,进而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并逐步在产品质量标准、技术规程、生产标准、质量追溯等方面建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既扩大了产品规模也提升产品质量,构建了产品核心竞争力,又激发贫困地区产品稳健发展的内生潜能。
另一方面,消费扶贫在产品选择和服务品质中更趋向于生态品牌。贵州应加快培育并推广系列农产品、旅游产品品牌,通过区域共有品牌和特有品牌共享共建,从而共同推进全省贫困地区农产品、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步提升,同时利用好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基础发展优势,搭建消费面板和贫困地区的产品交流和产销对接平台,分区域、分体系、分层次开展精准营销,创新区域产品和服务“产、运、销、消”一体化发展模式。
以消费扶贫打通产品流通基础
产品流通基础是保障产业价值提高和消费带贫增收能力的关键要点,主要从产业资金投入精准、产业技术援助精准、产销主体对接精准、产品物流供应精准、销售流通渠道精准等方面,发挥消费扶贫在产品消费中价值前置的传导作用。
产业和项目资金投入精准是保障产品发展和流通的根本,需对标对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目标任务,找准产业定位,对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逐项细化产业资金投入计划和节点成效控制。
产业技术援助精准是产品和服务提升的基础,通过项目准备技术援助、项目执行技术援助、咨询性技术援助和区域技术援助,补全产品技术流通的基础通道,实现贫困地区以点带面有效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以产业促就业、促增收和促脱贫。
产销主体对接精准是产品流通的核心价值,借助产业政策支撑、搭建直供平台、设立销售专区、拓宽销售渠道等系列举措,加强产品和质量“生产与销售”主体两端精准对接,让产品和服务“高质量走出去”,让口碑和品牌“高质量返回来”。
产品物流供应精准是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综合服务平台和物流体系建设,整合贫困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围绕建设和发展各类集成研发设计、集中采购、组织生产、物流分销、终端管理和品牌营销等功能的供应综合服务平台,增强仓储、清洗、烘干、分拣、包装、初加工、运输等综合服务能力,融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促进产品和服务产业链上企业实现供需对接和资源共享,增强定制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物流链服务水平。
产品销售渠道精准是流通环节的重要支撑,逐步开拓“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消费者+贫困户”、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销售专区、“海外仓”和跨境电商贸易等销售渠道。采取直销配送、连锁经营、代理经销等模式,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规模,以价值前置传导机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助力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以消费扶贫推进模式创新联动
消费扶贫是推动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头连接贫困地区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接消费主体的“产品篮子”,坚持“两头抓”,创新推进消费扶贫多模式联动发展,让消费扶贫从单向受益转向双向受益。
创新推进“菜单式”“订单式”“链接式”“网络式”等多式消费扶贫模式。联动搭建信息互通式平台,建立消费需求和产品供给双向联动的常态化消费扶贫机制,解决贫困地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信息障碍难题,主动对接市场实现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以传导机制将信息需求前置,促进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创新发展,激发并带动社会力量加入扶贫联合体,通过消费参与脱贫攻坚。
积极组织开展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行动。通过参加电商节、丰收节、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同时借助电视、微博、微信、报纸等宣传媒介推广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内销外销”互动的多向结合的消费扶贫模式,借助传导机制推进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推介,壮大扶贫联合体,通过消费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和服务创新联动,促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作者单位分别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贵州财经大学。本文为2020QS046阶段性成果。)
二
推动科技活动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潘文富(贵财会计学院博士) 郭佳琦(会计学院19级硕士研究生)
新冠肺炎疫情对贵州科技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导致我省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较上年第一季度下滑。如何应对这次疫情对研究与试验发展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需要政府及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活动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落实企业R&D活动的财政金融支持。为减轻企业R&D活动面临的资金压力,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要及时掌握情况,采取税费减免、贷款简化流程、债务偿还延期、增设新金融工具绿色通道等措施,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支持正在研究及新立项项目多渠道资金支持。
加快疫情防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抗疫疫苗、快检设备、医疗器械等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更快地使这些关键技术与实践结合,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新产品进入市场,实现资金回笼;鼓励拥有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等核心技术的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加快培育创新企业与服务方式。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是否强大,取决于实体企业是否足够多、企业发展质量是否好,这是加大培育创新主体最根本的基础。保障科技企业对创新资源与服务的现实需求,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解读和培育服务,指导和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推动技术合同登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业务的网上预约办理,一站式解决高新技术企业问题。
加强政府部门协作统筹推进R&D投入统计填报。创新驱动是一项覆盖全社会、全领域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科技、财政、工信、统计、税务等各相关业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沟通协调,完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利用好各项资金、政策影响力等叠加,共同来撬动全社会R&D工作,形成高效合力。做好政策宣传及业务培训工作,认真挖掘、储备研究试验等创新项目,培育升规企业,极力拓展R&D经费统计上报源,确保R&D经费投入上报数据统准、统实、统优。
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抗疫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为契机,加大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专项贷款,引入社会资本、国际资本投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创新平台、数据中心、共享开放、融合应用等科技产业发展,刺激贵州省相关产业R&D经费投入。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贵州财经大学。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6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精彩回顾
考试通知
最新招聘!贵州这些企事业单位通通缺人,快转给你身边需要的人~
招聘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