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点赞!武大这个学生团队把抗虫水稻播向千万亩农田

武汉大学 2020-02-12


最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又火了

他出席的开学典礼秒变大型“追星”现场

但你们知道吗?早在2018年

武大就有个团队“追星”成功

不仅和袁老面对面交流,还得到了他的点赞

这群同样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深耕的青年

便是由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组成的

水稻分子抗虫育种团队

和珞珞珈珈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从实验室走向田野


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那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实验室学生结合自身课题研究实际,以褐飞虱严重危害水稻生产安全这一重大问题为切入口,成立“粮食安全靠自己”项目团队,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而水稻分子抗虫育种团队正脱胎于此。
△ 团队在田间实践
“褐飞虱”,从外观上看是相当不起眼的一种虫子。但是在以长江中下游为代表的水稻大面积种植区域,任何一个踏足稻田的农人听到它都会谈虎色变。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已经超过二十年,水稻抗虫分子育种技术成熟,具有较为可靠的基因鉴定和抗虫服务理论基础。


为了迈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野的关键一步,综合性的抗虫稻团队应运而生。从2017年1月成立创业公司到现在,这个年龄层横跨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传承型”团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产学研一体道路


依托实验室强大的科技成果,抗水稻分子育种团队通过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商业路演等向外界介绍团队的抗褐飞虱水稻,并获得了相应的融资。同时,团队成员们也会走出实验室,前往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区进行调研,获取水稻种植和水稻病虫害爆发的第一手资料,使产、学、研成为一个闭环


△ 团队参加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在成员刘畅看来,加入这个团队意味着一种改变。“它令我告别‘实验室、食堂与宿舍’的生活三角循环,走向广阔的社会,接触更多的人,获取更多的能力。” 和刘畅一样,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在适应自己面临的新角色与新工作:自嘲“根本不会做PPT”的理科生们在一次次比赛前夜反复推敲修改展示PPT,渐渐对参加各类创业比赛得心应手;实验室成员不再局限于研发,而是定期前往农村与当地干部及种植户深入交流水稻种植问题。


一棵茁壮的稻苗,就这样慢慢扎下了根。


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2017年,团队推出水稻抗褐飞虱鉴定服务,并成功与隆平高科、湖北省农科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单位达成合作,树立起创业之路上的一块里程碑。基于鉴定工作提供的资金支持与机遇,团队开始与其他大型种业公司开展联合育种工作,截至2018年,他们已将抗褐飞虱且优质高产的抗虫水稻推广至1760万亩农田,惠及960万户农户,累计为农民减支10.56亿元


△ 团队在田间调研


2018年,他们参与制定的湖北省地方性标准《水稻抗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正式开始应用。同年,他们走访湖北蕲春、麻城,贵州水城县三个贫困县,完成10项免费抗虫鉴定并举办3场防虫治虫科普座谈。团队成员姜伟华介绍:“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希望帮助更多农民摆脱稻飞虱侵袭的噩梦


说起去年有幸见到袁隆平院士,团队负责人姜伟华感触颇深:“袁老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我们登门拜访,希望能够在他的指导下,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名团队成员王玺玮清楚地记得,当时已近90岁高龄的袁老,一谈起水稻就提起了精神,“抗虫稻育种复杂的体系问题,只是简单说一遍,他就能清晰地理出整个项目脉络”。


△ 姜伟华(右一)、王玺玮(左一)拜访袁隆平院士


在向袁隆平院士汇报了团队工作情况后,袁老对他们给予了很大赞赏:“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能够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来自“杂交水稻之父”的鼓励使团队成员更加坚信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让他们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走得更有信心



前路漫漫,未来可期


“你们来干啥子!


王玺玮对去年在黄冈市蕲春县的调研实践依然印象深刻。当时他们团队急需一组水稻种植情况数据的反馈,而拥有相关数据的经销商却一直不接听电话。漫长的等待后,回电只有这短短的六个字。


△ 团队在田间调研
遇到的困难不止如此,王玺玮说:“我们推广项目的时候是从实验角度出发的,所以到基层交流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差异。很多农民对于抗虫与否的观念还很模糊,他们主要关注产量,而投资者们最关心的则是利润。”于是,在创业项目的落实上,团队进行了策略性调整,选择了走近基层,通过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协商以及直接收集农民意见的方式了解市场需求


目前,团队主营的两大业务分别是“鉴定”和“抗虫服务”,其中基因鉴定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成为他们的主要营收。团队成员余卓怡认为,“虽然鉴定带来了实质性收益,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应该将业务逐渐转移到抗虫服务上面去,这个转变的过程可能会比较难。”


△ 在试验田对接种褐飞虱的水稻进行观察


团队相信,抗虫水稻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环境友好势必成为其进一步加大推广面积和范围的保障。为此,他们计划通过发掘和克隆多个抗褐飞虱基因,建立抗褐飞虱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对接种业公司和各地农科院,进行水稻育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抗褐飞虱品种。同时,在多年多地调研基础上不断创新优化水稻抗虫性和区域适应性,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通过整合产业资源,重塑产业链条,真正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藏粮于技、寓技于粮,让抗褐飞虱水稻真正进入农民的田间地头”从2013年萌芽,到如今茁长理想的光华一直在团队中传递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路上这群青年任重道远,初心不变 


●  武大校长窦贤康:坚定走好人才强校之路!

●  你一周几节课?WHUer课表大起底

●  全球唯一!今年Carl Pulfrich奖颁给了这位武大教授

●  武大学子的超燃告白,火了!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视频及部分素材源自掌上武大

图片由“水稻分子抗虫育种”团队提供

文字:王嘉辰 蔡翰融 殷丽雯 王彦霖

编辑:胡新竹 田文清 罗盟

审核:吴江龙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