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眸2019,那些逝去的武大星辰……

武汉大学 2020-02-11

有这样一群武大人

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

呕心沥血,将一生献给祖国

奋斗不止,直至生命的指针

永远定格在2019年……

斯人已逝,风骨犹存

我们再次缅怀

这些远去的身影


李锐(1917-2019)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部长级待遇)。


2019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李锐,原名李厚生,1917年4月生于湖南平江。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1936年春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宣传部宣传科科长。1941年9月起先后任《解放日报》国内评论编辑、评论部解放区组组长。1945年10月任冀热辽日报社社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同志政治秘书。1949年8月起先后任新湖南报社社长,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



1952年10月起先后任燃料工业部水电建设总局局长,电力工业部部长助理兼水电建设总局局长,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9年4月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基建工程兵水电指挥部政委,1980年8月兼任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2年4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副部长。1995年6月离休。李锐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共十三大上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来源:新华社)


鄂栋臣(1939-2019)



中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开创者、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学的奠基人,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原主任。

2019年2月21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鄂栋臣教授从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他十一次远赴南北极考察,两次荣立国家南极考察二等功,是全国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中国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


△ 1996年,鄂栋臣教授将五星红旗首次插在北极点


他是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长城站地形图的测绘者;也是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的命名者,主持命名了350多条中国南极地名,填补了南极无中国命名地名的空白。

 

查全性(1925-2019)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电化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2019年8月1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


查全性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化学家,毕生从事电化学相关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其研究领域包括“电极/溶液”界面上的吸附、多孔电极极化理论、电化学催化与光电化学催化、粉末微电极等。


△ 1977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的全国科学教育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图为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第三排左八为查全性。


1977年8月在邓小平同志主导召开的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查全性先生率先建言,力主高等教育招生必须通过考试并建议当年恢复高考。停止了十一年之久的高考选拔制度终于在当年冬季得以恢复,查全性先生为中国高等教育重回春天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卓仁禧(1931-2019)



著名化学家、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2019年8月6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卓仁禧院士毕生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学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屡担国家重任,从研制光学玻璃防雾剂,到彩色录像磁带粘合剂和助剂等,不断攻坚克难,成功解决了不少关乎国防及民生的难题。


△ 1998年,卓仁禧参加国家教育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开放实验室自评估会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以远见卓识和高昂热忱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开创了生物材料研究方向。他带领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于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成立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取得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原创性高水平研究成果。

 

章振邦(1918-2019)



著名外语教育家、英语语法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科奠基人之一。


2019年9月2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1940年考入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师从方重和朱光潜先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两年。1946年至1956年间,先后在安徽大学、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江淮分校、安徽师范大学任教,1956年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5年被评为教授,1987年离休。



章振邦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系列丛书,迄今累计印数已超过330万册,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作品。他创建的英语语法教学体系,影响了一代代中国语言学习者,为我国英语语言研究及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官网 澎湃新闻)


胡笃敬(1913-2019)



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2019年10月25日在长沙逝世,享年107岁。


1933年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历任广东文理学院、中山大学、湖北农学院、湖南农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根据橡胶极为短缺的情况,深入边远山区开展杜仲研究,显著推动了杜仲胶的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他根据钾资源贫乏的国情,率先提出了作物矿质营养基因型概念,对后来耐低钾水稻筛选和作物矿质营养基因型利用与品种选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曾先后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和矿质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新闻网 光明日报)


刘纲纪(1933-2019)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中国实践美学及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华美学学会顾问、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2019年12月1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刘纲纪先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书画史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在诸多学术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与李泽厚并称美学界“北李南刘”。



刘纲纪先生主持武汉大学美学学科工作50余载,为武汉大学美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并一直处于国内学术的最前沿做出了巨大贡献。刘纲纪先生还十分注重艺术实践,被誉为“思想家中的艺术家、艺术家中的思想家”。


张嗣瀛(1925-2019)



控制科学与系统科学领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所长。


2019年10月4日在青岛逝世,享年95岁。


张嗣瀛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早期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的研究,并参加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



在微分对策的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给出了定性极大值原理,形成新体系,并给出一系列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近年来提出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研究的新方向,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

(来源:东北大学新闻网 青岛大学新闻网)

 

田波(1931-2019)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2001年-2015年12月,田波院士于受聘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9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田波是中国现代病毒学的先驱者。他早年致力于植物病毒学研究,在上世纪50-70年代,阐明了病毒与高温在马铃薯花叶型退化中的作用,合作制定了茎尖脱毒生产无病毒马铃薯原种的技术方案。80年代开始研究亚病毒,在国际上率先利用卫星RNA防治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植物病毒病,并利用核酶高效抑制植物病原体,获得了高抗类病毒的马铃薯品系,提供了防治类病毒病害的新途径。


△ 田波院士在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90年代,他转向医学病毒学研究,范围涉及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首次从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癌组织中发现热激蛋白GP96与病毒抗原肽复合物,为研发治疗慢性乙肝和肝癌的药物提供了新策略。



●  2位诺奖得主都来了,这个论坛好!高!端!
●  今天,请向他们道一声感谢!
●  全员保研!这又是武大哪个“神仙寝室”?
●  什么是武大人的初心?答案在这里!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图文来源:新华社 澎湃新闻 光明日报

上海外国语大学官网  湖南农业大学新闻网

东北大学新闻网 青岛大学新闻网 以及官微往期推送

资料整理:阳霖

封面摄影:赵伟之

编辑:晓宇

审核:吴江龙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