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赞 | 17年3次冲在防疫救治最前线的老党员

武汉大学 2020-02-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澎湃新闻 Author 澎湃新闻



近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新闻媒体纷纷聚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重症监护病房)科室主任彭志勇53岁的彭志勇是一名超过30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也是他第三次主动站在防疫最前线。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这些冲锋在最前线的党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他们都义无反顾,向前走,不回头。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17年3次冲在防疫救治最前线的老党员。



算上这次,彭志勇已是第三次主动站在防疫最前线。会诊抢救过SARS、禽流感重症患者,面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他再次站了出来。
自1月6日收治第一位新冠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以来,彭志勇和科室150余名医护人员连续作战25天,收治的40余名重症患者中有80%通过精心治疗脱离生命危险
数据背后,是彭志勇和他的同事们为了节省紧缺的防护服资源,少喝水少进出病区;在防护服写上俏皮话和暖心话互相加油打气;连续工作睡在医院不回家,回家也自我隔离等点滴细节凝现的职业使命感和大爱精神
“给家人一个重重的拥抱。谈及疫情消散后首先要做的事情,穿着严实防护服的彭志勇一改谈及工作的严肃劲,1月31日透过口罩说,“他们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是我坚强的后盾”。

连续作战25天,
防护服写俏皮话互相鼓励

因为连续作战,能特别给彭志勇以时间提醒的,只有每天例行的查房和交接班。
从1月6日中南医院ICU收治第一位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以来,彭志勇和科室其余150余名医护人员全员上岗,已经在工作岗位坚守25天。24小时的轮班制,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救治,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
“没有一名医护人员退缩,大家都希望能多救治一名患者,不但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也带给社会各界抗击疫情更多信心。”作为这个团队的“大家长”,彭志勇对同事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敬业奉献精很是感动。
他说,因为ICU属于污染区,穿了防护服出去就只能穿新的,现在这方面资源比较紧缺,每个人每天只能分配两套防护服,这也就要求他们只能进出病区一次。大家为了尽可能的节约资源,都是尽量少喝水,减少外出。
此次疫情来袭,科室很多医护人员没有经历过这种事,为了缓解紧张气氛,大家就在随机分配的防护服上写上一些加油打气的话,幽默的俏皮话。此外,每天上岗前同事都会测量体温,互相关心对方有没有出现一些症状,大家也减少面对面近距离交流的频次,用电话和社交软件交流沟通,吃饭也是避免在一起。
由于担心将风险转移给家人,也为节省在路上的时间,很多同事就直接在医院休息,医院专门开了个病房让不回家的医护人员住宿。像彭志勇一样离家近,偶尔回家的同事也是做到相互隔离,“直接进自己房间,有什么事情和家人电话或微信联系”。


40余名重症患者八成脱离生命危险

彭志勇详细讲述了他目前每天的日程。

每天早上7点半到医院,紧接着交接班,询问病人昨夜病情,看看各类体征数值,谈论制定该日治疗目标值和治疗方案,再具体执行操作。其间还要随时和同事、病患交流。下午5点白班交接班,持续一个多小时,6点多离开隔离病房,消毒休息。
“患者都很坚强,很积极地配合治疗,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和动力。彭志勇向澎湃新闻列出了一组数据,从收治第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以来,他们科室已经收治40余名患者,八成患者通过救治脱离生命危险,转出ICU。
在这其中,让彭志勇最难忘的是两位使用ECMO(人工心肺仪)抢救的患者。

1月中旬,中南医院接诊了一名患有新冠肺炎的53岁男子,住院后该患者体温升高,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经过气管插管等抢救并无明显好转,呼吸逐渐困难。多科室专门经过紧急讨论,制定了治疗方案。医院急救中心、ICU等科室医护人员为他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帮助他恢复正常血压、心跳及维持他的呼吸功能,让肺部得到充分休息。
为帮助该患者早日脱离生命危险,医护人员密切监护病情。平稳度过观察期的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连续2次(间隔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经专家评估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不具有传染性。28日,该患者康复出院。
1月29日又传来好消息,10日收治的一名72岁男性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通过ECMO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正在处于恢复中。
“很不容易,这两例ECMO成功救治的患者,体现了医院急救、ICU等科室的高超水平。”彭志勇表示,每当看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出院,自己再辛苦也不觉得累。


曾参与SARS疫情救治,
三次主动站在防疫最前线
算上这次主动参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彭志勇已经是第三次站在防疫最前线。前两次是2003年的SARS肆虐、2016年的禽流感疫情。

53岁的彭志勇是麻醉学博士和重症医学博士,通过了美国执业医师执照考试并获器官移植麻醉ICU专科医师培训,拥有中国香港、美国的医生执业经历;发表SCI文章40多篇,参编美国重症医学权威参考书多部,还是二本著名的国际医学杂志的编委,担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5年来,他将科室建设得更加完善和强大,人员和床位几乎增加一倍,并先后二次在复旦学科排行榜进入全国前十。

17年前的SARS疫情爆发时,彭志勇在香港参与会诊、抢救多位重症患者;2016年禽流感疫情出现后,他主动请缨,在前线负责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如今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他带领团队再次出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我热爱我的专业,哪里需要我,我就一定会倾我所能。彭志勇表示,他曾在国外接受系统的科研和临床训练,对重症医学领域的先进理念也非常熟悉,5年前选择回国发展,就是为了让更多患者获得健康,这也是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彭志勇坦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三次防疫救治责任最重、自己压力最大的一次。

他说,前两次他是作为个体的医生参与,这次疫情是作为ICU的负责人,不但要全力救治病房里的患者,还要对所有医护负责,安排调度医护人员最大效率工作的同时,尽量保证他们不被感染。


疫情消散后给家人一个拥抱

彭志勇的同事介绍,从1月6日开始,彭志勇几乎把ICU当成第二个家。虽然彭志勇的家就在医院附近,但为了尽可能处理更多的临床工作,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几乎全天都在科室,累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靠一会。

“我是科主任,也是一名30年党龄的老党员,理应吃苦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次有医护人员劝彭志勇回家休息,但总是被他婉拒。

1月28日晚上,坚守岗位半个多月的彭志勇第一次回家。

29日凌晨4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睡梦中的他惊醒。原来是病房里收治了一位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急需他前来指导救治。彭志勇立即赶往医院,帮助医护人员把患者的病情平稳。忙碌之后的彭志勇到办公室洗了把脸,此时窗外的天空已是蒙蒙亮。

面对此次疫情,彭志勇介绍,通过这么多天他的临床观察,不必要太过于恐慌,也不要随便就去医院看病。大家先要根据自身症状做出一定判断,如存在持续性发热不退、呼吸急促困难的情况,可以前去看看。此外,通过目前的重症病例看,大部分有病史,大家还是要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疫情消散,你首先想到的是干什么?”

给家人一个重重的拥抱。”保护面部的面屏下,彭志勇的眼睛满怀笑意和希望,相衬着的是他额头上隐现的汗珠和手中患者详细的诊疗方案,以及身旁患者期待的眼神。

● 武大战“疫”,每个人都是战士!致敬 | 跨越17年的两封请战书关注 | 开学前,武大师生要这样做……● 这个科室收治75例新冠肺炎患者无医护感染,原因是……
武汉大学-luojia1893-


来源:澎湃新闻图片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提供

文字:赵思维

编辑:舒佩

审核:吴江龙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