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日夜,280万件物资,12000多公里,只为守护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Author 李雪晴
大年三十,李坤洋跟美国老板请了一天的假,在自己家沙发上坐了整整一天。
他在电脑和手机间不停忙碌着,打电话、回消息、被拉进一个又一个微信群……
这是曼哈顿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李坤洋必须赶在美国雷打不动的周休之前,打通一条从纽约到武汉的物流通道,将校友会募捐采买的医疗物资送到医院手中。
李坤洋在肯尼迪机场附近的仓库内联系物流。
今年是他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的第6个春节,假是早早请好的 。如果没什么意外,他应该和正看春晚的家人其乐融融地视频,被催着早点结婚什么的。
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如纽约百货公司橱窗里早早站好的中国新年主题模特,身穿热闹的红,却因中国游客寥寥而显得十分落寞。
武汉封城的将近30天,大洋彼岸“李坤洋们”也没有置身事外。
武汉的压岁钱
美东时间除夕前一天,武大纽约地区校友会的公众号变成了日更。
那天,他们发出了募捐文,承诺定期更新募捐进度。那是这个公众号有史以来第一条“十万加”。
30人分成了财务组、法律合规组、采购组、物流组和宣传组,还设置了审计委员会,24小时内就完成了组织。
他们至少面对着三项工作,任何一项,都比看起来要难太多:
首先,短时间内筹集大笔资金,还要在美国当地合法合规。其次,在全球医疗防护用品需求量倍增、口罩脱销时,购买大宗防护用品,不能买错型号,医护人员得能用。最后,在入鄂国际航线受阻情况下,打通物流,尽可能快地送到一线手中。
没有秘密的网络时代,他们还要接受“X光片”般的舆论检验: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信誉全失。
2月1日,校友们被央视报道,被推到聚光灯下。而如今20天过去,“围观”散去,他们仍然坚守。
这些没有任何慈善工作经验的上班族和硕博士们,在近30天里,筹集近千万元人民币,将5批次共计270万件的医疗物资,由校友企业配送到武汉及湖北省受疫情影响地区的90多家医院。
校友会筹集的医疗物资正准备装机运往上海。武大纽约地区校友会供图
Despite a lack of experience in charity work, members of the Wuhan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of Greater New York have raised nearly 10 million yuan in about 4 weeks, sending 2.7 million pieces of medical emergency equipment, including masks, protective gowns, goggles and other gear needed on the front lines to more than 90 hospitals in Wuhan and other virus-stricken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募捐消息发布的那天,彭烜把捐款平台绑定了手机号,每收到一笔捐款,就会收到短信提示。
一切就绪,她跟爱人和3岁的儿子出门办年货,心里却总担心着筹款的事,金融科班7年,金融咨询8年,但募捐对她来说却还很陌生。
东西买到一半,彭烜的手机开始疯狂震动,半小时就没电关机了。
她发了好几页捐款者被打了马赛克的短信截图给我:“你看手机上的时间,这都是一分钟内收到的,所以那天真的几乎每一秒都有人在捐款。”
While she was shopping outside for Chinese New Year, Peng Xuan’s phone kept buzzing from notifications of donations pouring in. She showed me several screens of messages that were sent within one minute. “We got donations almost every second when the fundraising began,” she said.
而另一端,作为联络人的蒙雅丝收到了数百条好友申请,有拿着工业级别口罩问是不是能捐赠的,有其他城市华人数次请缨来纽约当志愿者的,也有其他华人团体来取经募捐的……甚至有人问,自己家里有20个口罩,能不能都捐出来。那时候,蒙雅丝每天早上起床,都能收到两、三千条消息。
武大纽约校友会收到的很多物资上,写有“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字样。
资金筹得飞快。第一天,校友会就筹集了41.2万美元,约合287.9万人民币。
在美国募捐平台GoFundMe上,因为一笔笔捐款的迅速涌入,校友会的募捐项目迅速冲上了网站首页,成为了当日头号募捐人(top fundraiser)的第一位。到现在,他们一共收到9000多笔捐款,共计135.6万美元,约合948.4万人民币。
在校友会的GoFundMe主页上,可以看到捐款人(donor)的留言,有中国名字,也有外国名字。校友会执行会长、募捐发起人之一宫丹丹告诉我,他们选择了海外接地气筹款方式,除了GoFundMe,还有Venmo、paypal和银行汇款。
在留言区,可以看到很多国内外募捐者真挚的留言。
一位捐款者用英文留言说,自己的中国同事是武汉人,所以想要帮助同事的家乡战胜困难:
I donated because one of my colleagues' hometown is Wuhan and I want to help her family and friends fight the disease. Prayers!
“我捐款是因为我一位同事的家乡是武汉,我想帮助她的家人和朋友战胜病毒。祈祷!”
纽约校友会成员在肯尼迪机场附近的一家仓库中商讨清点物资事宜。
留言中有很多人提出想要为志愿团队做些什么。一对住在华盛顿特区的夫妇写道,他们愿意放下工作,来纽约助力募捐:
我们家住在华盛顿特区,但我丈夫有意放下手头的事,到纽约为你们的活动添砖加瓦。他是英语母语,销售的主业应该对各方厂商进行沟通有帮助,他也有在物流公司工作的经验,非常愿意帮忙做清点装运打包之类的工作。如果可以,他随时都能出发。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彭烜还是清楚地记住了那个捐出自己一半积蓄的博士生。
那位留学生在美国读博一年,他先是捐了1000美元,留言说:“时间不多了!大家捐钱捐东西要快!”
隔了一会儿,又捐了5000美元。“这笔是一半的存款,才读博一年,没能攒很多。加油加油快快快买买买。”
这让团队成员非常感动。校友们试图联系他,但是和很多“扔下东西就跑”的捐赠人一样,他始终没再回复一句话。
过年那天,彭烜一直拿着手机,盯着各个捐款平台,老公问她为什么总低头看电脑手机。彭烜说:“我在收红包,收压岁钱。”
“这是给武汉的压岁钱。”
“每次看见医护人员‘裸奔’,我都会哭”
纽约肯尼迪机场附近的一个仓库里,我见到了别西。
当她背着一个绿色小布包出现在仓库,低头忙碌的校友们立刻围了过来,仓库里很多物资需要她帮忙清点。
别西是生物医学博士,如今在美国一家创业公司当合伙人。团队组建起来时,有生物医药背景的别西主动承担起医疗物资采购工作。这是募集物资链条上极为重要的一环。仓库里好心人寄来的物资需要清点核对。箱子打开,我还没举起相机,别西就已经讲出箱内口罩的型号,封箱登记了。
别西(右)和校友会成员夏禹在仓库清点物资。
20多天的采买,已经练就了她一双火眼金睛。
购置物资远非网上下单坐等收货这么简单。拿口罩来讲,光是一个N95就有好几种型号,8210、9511、1860……还有是否带呼吸阀的区别,甚至还有保质期。
防护服和护目镜还有尺码之别,防护服太小,前线块头较大的医护人员就穿不上,太大了也会影响到防护效果。别西对物资要求很严格,对那些不熟悉的货源,别西都会亲自到仓库验货,各种细节一一确认才能保证合规。
捐赠刚开始的几日,武汉当地医院接收的海外捐赠口罩要求必须符合中国国标。那时别西查到,美国符合捐赠标准的N95口罩只有3种。
而随着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前线物资吃紧,符合标准的口罩在美国也已经很难买到了。别西和校友们经历了太多次成功下单,却因库存不足订单被取消的空欢喜。
肯尼迪机场附近的仓库中,武大校友会校友将物资封箱准备运走。
1月29日,武汉防控指挥部发布防疫医用耗材国内外对照标准,为海外质量达标的物资开了“绿灯”。为了方便接收人员对照标准,缩短到达医护人员手中的时间,别西提议让大家做了“物资身份证”,准备用在每箱抵达前线的物资身上。
除货源之外,校友们每天还要跟美国的物流系统赛跑。
别西记得募捐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尽快买到物资,校友们垫付了一万多美元下单。当天是周五,因为担心物流受周休影响,团队决定自行取货。一位做工程的武大师姐手头刚好有一辆卡车,便主动请缨,开着卡车到位于2小时车程外的宾夕法尼亚州的仓库把货拉回纽约。
周日晚,这批物资从纽约起飞,48个小时内便送到了一线人员的手中。
Bie Xi recalled how instead of waiting for an order to be shipped, the association members picked up their own medical supplies in Pennsylvania. An alumna who owned a truck offered it for help with the pickup. One day after the supplies were gathered, they were shipped from New York and reached the front line in Wuhan within 48 hours.
近30天和时间赛跑般的救援,别西说自己已经很少能在3点前睡觉了。创业圈里有个著名的“3点钟无眠区块链社群”,她会跟校友们开玩笑说,觉得自己像个搞区块链的。
别西(右)和校友会成员夏禹在仓库清点物资。
近30天来,别西和团队买到了包括近200万只口罩在内的共270万件物资,其中还有对重症病患非常重要的5台呼吸机和10台监控仪。但别西说,这些物资大都是消耗品,他们购置的这些物资还是不够。
“我不是爱哭的人,但每次看见医护人员‘裸奔’,我就会哭。”
别西讲话飞快,不是轻声细语那种调调,有着湖北人的利爽与豪迈。但却在跟我的一次通话中,声音略带脆弱地讲出了这句话。
寻找货源时,有人介绍给别西美国东南部一处数百万套防护服的货源。
惊喜之余,别西立刻警觉起来。仔细盘问后发现,这批货规格不符,尺寸过大,而且很多都过期了。
遗憾的是,别西听说后来这批货还是被华人买走捐回国了,前线无法使用,还在网上引起了一些争议。参与捐赠的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留学生,他们年轻热血又不设防,很多募捐者帮助前线的心情急切,对于供货商开出的高价来者不拒,这样反而无意中助长了医疗物资的涨价风气。
有时候,别西和校友们已经定好的货源,会被别人“截胡”买走。让采购似乎变成了“竞标”。创业之前,别西是做投资的,抢起项目来毫不手软。但这次,她却怎么也抢不起来。她想,这些物资左右都捐到前线了,谁捐也是一样的。
海外捐赠物资的好心人太多,但太多人伸手施援,资源整合不易,大家分头“造轮子”,有时反而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从来不相信他们是坏人,大家都是想做好事。”别西如是说。
“信息每刻都在变”,海外募捐变数艰难鲜为人知
2月1号,十余名校友在仓库等一批货,那是三个校友连夜驱车从宾州购来的近200万只口罩。大家早早地戴好了手套,准备大干一场。
肯尼迪机场的仓库内,武大纽约校友会的校友打包即将装机飞往国内的物资。
但仓库管理人员突然面色焦急地走向宫丹丹,用英语解释,仓库爆仓了,根本放不下即将送到的那近200万件货物。
那天还同时发生了两件事。别西接到李坤洋的电话,说美国限制中美航班往来,航空公司大面积缩减往返航班,团队原先定下的物流渠道面临巨大压力。而国内,由于司机去过武汉后要隔离两周,有司机表示不便隔离,因此,从上海到武汉的境内物流也要重新联系。
每天,校友们需要面对的是各方的信息,前线的、供货商的、中方的、美方的,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
物流是整个募捐环节中最不具确定性的环节之一。这些变数让团队早早定好的纽约—上海—武汉医院的物流路径无法通行。而迫在眉睫的,就是安置这刚购置的近200万只口罩。十几个校友转移到附近一家麦当劳,等候宫丹丹和李坤洋两人联系新的仓库。
这些校友有的互相还是第一次见面,大家介绍着自己的家乡和曾就读的专业,极少提及现在的工作。很多校友都是湖北人或者武汉人,蒙雅丝的母亲彼时即将被派去新建的方舱医院抗疫,不久后,负责宣传的谢越的母亲也将随佛山医疗队赴鄂支援。下午5点多钟,大家的手机几乎同时响起了新闻推送提示,是当天更新的全国疫情数据。
物流出现变数那天,募捐发起人之一宫丹丹和武大校友们在一起。
新仓库终于联系上了。但也要等次日才能开放。校友们结伴回了家,没有一个人说一句抱怨的话。
最终在3天之后,那批物资从芝加哥起飞,“曲线救国”飞往上海,再到武汉一线,当地的物流问题也解决了。
一周后,我又在仓库见到李坤洋,问他那200万只口罩到医院了没。他脸上难得地露出开心的神情:“已经送到90家医院了,收条已经拿到了50多张。”
从海外捐口罩有多难?清关、捐赠手续、物流……李坤洋寄前4批货,中方美方一共25个表,存在一个文件夹里,每走一批货都要跟7、8个人对接。
好在为了保障前线物资,前线开通了减免关税等精简流程的措施。
To ensure that all emergency supplies reached the front lines, the streamlining had already taken place during the donation procedure, including checking for tariff exemptions. To send the first four batches of supplies, Li Kunyang had to fill out 25 forms from both China and the US and he also had to coordinate with up to eight people on every shipment.
现在,李坤洋每周都会跑仓库。除了自购的物资,那些从北美四面八方寄来的物资也需要登记和打包。经过这一个月,他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手动叉车了。
那天忙完后,校友会会长毛学军到仓库来,要请忙了一上午的大伙吃饭。他们选了一家中餐馆,一位校友半开玩笑半心酸地说,听说现在,那些红极一时的中餐馆都不用排队了。
中餐馆还是很热闹。校友们没有客套话,也没有合力完成大笔物资捐赠之后的举杯庆功。会长在圆桌上菜的末席位置坐下,大家一起闲聊着,话题自然绕不开武汉。
此时,蒙雅丝的母亲已经调入方舱医院工作。工作时防护服不能脱下,也不能上厕所,偶尔休息会和女儿视频报平安。蒙雅丝说,封城后某一天,市内没有公共交通,母亲步行了两个小时才到医院。后来,前线有了针对医务人员出行的政策。
母亲去方舱医院那天,蒙雅丝在和父母亲的家庭群里发了很长的一段信息,她说,在这段特殊的日子,我们每个人都要站好自己的岗:“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
这些武大校友们,很多人的亲人朋友都在疫情的风口浪尖。在被疫情刷屏之前,没有人的朋友圈不是一片岁月静好。
半个月前,校友甘济华的母亲刚到美国陪女儿坐月子,母亲是湖北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听说自己的医院出现了确诊病例,医护人员短缺,便改签了最近的航班从广州辗转回归武汉一线。临走前,很多校友把自己家用的全部N95当日快递过来,让她带回医院救急。
募捐的发起人之一宫丹丹一家三代都是武大人。她和爱人早早计划着2月份备孕。经历了这一切,她已经给这位还未曾到来的宝宝取了小名,就叫“口罩”。
她给“口罩”写了一封五页纸的长信,记录了家人和校友们从武汉封城到团队募捐的全过程。信的结尾,她写道,等疫情结束了,想乘着载满乘客,而不是口罩的飞机,去看一看那曾经生活的地方:小口罩,你知道吗?你的名字承载了妈妈、团队和海外华⼈华侨太多的期望。期盼着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妈妈带着你重回故⾥,逛逛樱花城堡,图书馆和学⽣食堂,尝尝武汉著名的⼩吃,继续给你讲讲妈妈⼩时候的故事。
-luojia1893-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记者:李雪晴
摄影:李雪晴
编辑:舒佩
审核:吴江龙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