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城后,武大师生的“云端”游学记

武汉大学 2020-08-29



3月2日,《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聚焦武汉大学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的方法和举措,以及师生齐心、共同打好课堂“保卫战”的良好精神风貌。



武汉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心,武汉大学在全力抗疫的同时,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工作,时刻铭记“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从2月17日开始,武汉大学线上课堂已经开展两周,课表上的各门课程如期亮相,开出线上本科教学课程4229门1897名教师授课,学习学生共计23488人、414187人次;研究生开课552门,477教师授课,学习学生共计6761人15095人次公共必修课在线教学率达100%。各位可爱可敬的老师们化身网络主播,直播间就设在老师所在的异地、国外、山村,或者抗疫一线的战场上。

127岁的武汉大学,始终恪守大学使命、育人根本和爱国担当。诚如老校长王星拱所言,“大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立国民的表率,在知识方面要探求高深的理论,在技能方面要研究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王星拱带领武大西迁乐山,在战事紧张、飞机轰炸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教学科研、坚持帮助乐山人民,自强不息、弦歌不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乐山精神赓续至今。疫情期间,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隔空不隔爱。在虚拟教室里,老师们克服技术障碍,探索新招新方法改进课堂,学生们意外地发现,“线上教学提供了更多表达空间,参与度更高,互动性更好,精力更集中,学习体验很好”。


医者亦师者,给医学生树立可模仿的榜样


疫情面前,武汉大学附属医院成为战“疫”主力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是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同时承担着雷神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等的抗击任务和负责多家疫情定点医院的支援与指导工作。

进入新学期后,附属医院的医生们在“医者”之外,履行起“师者”职责。2月17日,武汉大学医学部的3270名本科生,在网上课堂与他们日夜牵挂的老师“相见”



“我没有想到2020年的开学这么特别,上课如此艰难。很多老师从年前到现在都奋战在抗疫一线。无论多么危险,我们誓做生命的守护者!”检验医学科黎安玲老师在网课开场白中几近哽咽,又分外坚毅,“我相信疫情一定会过去,我们一定会相见于樱花浪漫的时节。”

检验医学科是疫情抗击战场上的侦察兵。1月份以来,黎安玲和同事们驻守在武大人民医院、武大中南医院的“检验”窗口,争分夺秒地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查检测。他们全天候在线,竭尽全力为病患争取一分一秒,每争取到一秒,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体,教师们将抗击疫情的亲身经历与课程教学有机衔接,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

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汉兴,在抗疫一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住院痊愈后隔离观察。正月初五,他收到学校下发的网上开课通知,主动请缨,为临床一线的同事分担教学工作,主讲这学期的本科生神经病学课程,并发挥信息技术特长,辅助学院制作视频录制攻略,远程辅导老教师录课。

刘汉兴的这份坚守,与妻子田钰如出一辙。田钰是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急救中心护士长,至今坚守岗位。夫妻俩一个战斗在ICU,一个战斗在隔离间,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医护伉俪的爱国情怀


(右,田钰)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吴开松教授,白天奋战在抗疫最前线,晚上进行课前准备、录播教学视频;检验科李一荣教授郑芳教授刚刚完成实验室新冠肺炎诊断检测,来不及喘息一下,就开始了直播;超声科周青教授、皮肤科雷铁池教授在坚守临床一线的同时,精心准备各种教学资源

师者,也是医者。他们是疫情抗击中勇敢的逆行者,是医学生成长路上的提灯人

在武大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医学研究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向学院提交“请战书”。学院经过深思熟虑,把他们派上战场,叮嘱老师们为准医生上好这一门实践课

2018级呼吸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赵东和同学们走向战场,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强音,“我们既是‘准医生’,更是共产党员,此时此刻我们义不容辞。”


(2018级呼吸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赵东)

儿科专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们,与老师们一起,日夜守护在患儿身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与老师并肩战斗,我们有信心!”2017级儿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宏达说。


(2017级儿科专硕研究生张宏达)

前赴后继,绝不退缩。他们,也成了很多病人眼中点燃希望的那盏灯。



疫情当教材,将责任担当融进专业教学


现实就是最鲜活的教材,能激起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武汉大学的教师们将疫情变成教材,将责任担当融进专业教学,让线上课程成为生动的专业课和深刻的思政课

“假如每个社区(小区)都要设计临时的隔离空间,怎样兼顾空间设计、患者心理关注、建筑创意、交通流线等需求?”城市设计学院青年教师周俊为2019级建筑类本科生讲授《建筑设计基础》时,将本学期的课程主题确定为“事件与空间——‘新冠肺炎’社区隔离空间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


Onclass

(城市设计学院周俊老师授课内容)

1665年,伦敦爆发鼠疫。躺在老家的苹果树下,剑桥学生牛顿被苹果砸中,有了后来的牛顿第一定律。“瘟疫不见得全是坏事,也许能开启重要的科学发现。同学们在此期间,有新的发现吗?”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通过“历史上的著名瘟疫事件”开篇,引导测绘学院的大一学生思索:在抗疫时期学习人文导引,独特的意义在哪里?


Onclass

(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和课堂授课内容截图)

文学院张箭飞教授讲授《植物人类学》时,突破文学史断代、编年和思潮史的传统叙事,置身当下,借文学经典引导学生关注植物对人的疗愈反思人与瘟疫的关系。她说:“过往的瘟疫书写,让我们意识到,生存危机的爆发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OnClass

(《植物人类学》课上,whuer晒出家里小植物)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颖颖在《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中,带领学生对疫情期间的公共危机管理展开研讨。孟颖颖的同事周晓明副教授,与学生们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被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际法提出了哪些挑战。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通识课《微生物的世界》,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热烈讨论……

疫情爆发后,武大测绘学院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公共安全团队的20余人,投入到了紧张的科研之中,每周一次线上例会,研究如何采用GIS技术、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服务疫情防控

测绘学院2019级研究生吴冲是该团队的编外成员,春节期间,他发挥专业所长,用短短3天时间完成了一套疫情防控与病情监测系统,并已在贵州三穗县试点应用,满足政府“外防增量输入、内防存量扩散”的疫情防控需要,“这套系统不仅能有效减少排错、排漏,帮助地方政府提高排查检测的工作效率,还能实现更加严密的防控措施,科学地提高防控效果。”吴冲跟团队里的老师们请教,进一步优化软件,希望将其做成应急管理平台,在疫情过后继续发挥作用。



隔着山与海,克服困难如约与学生“课上见”


“今晚我就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头戴着耳麦、手拿着鼠标,通过QQ将通识课《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信息,传递到了全国各地160位同学的身边。”水利水电学院谢平教授的调侃,让同事们莞尔一笑。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老师们阻隔在四面八方,“搭建直播间开始上课”变成一个现实命题。

首先面对的是技术难题。对许多老教师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线上授课,“老”教授面临“新”挑战。他们习惯了纸质化的阅读研究、面对面的授课方式,并不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学校推出《虚拟教室上课简易操作流程》,各学院自制“攻略”,教师们团结起来互相帮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59岁的陈芳老师,利用手机和借来的平板电脑,在年轻老师的帮助下首次“触屏授课”顺利进行,取得了如期的授课效果


(数学与统计学院黄正华老师的直播“工具”)

珞珈在线虚拟课堂、QQ群、微信群、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学习通……老师们善于总结,资源共享,成功摸索出预案应对网课平台拥堵,学生们自觉担任“监督员”,转场时指挥调度,网络教学越来越顺畅

“老师太会了!”“老师太讲究了!”“感觉老师这个操作过于熟练了!”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尹君老师在给八年制同学上《神经科学》课时,采用的平台很稳定,自身操作非常熟练,甚至在课间播放大白系列的眼保健操,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学生们对老师的肯定)

客观条件上的不便产生不少故事。历史学院年轻教师吴兆丰在经历了连夜送父亲去合肥住院、赶回村里遇到停电之后,紧张得胃都痛了,好在开课前来了电,吴老师如有神助,两节课一气呵成。

OnClass

(历史学院吴兆丰老师的课堂评价)

信息管理学院吴永贵教授被阻隔在乡下老家,在第一次课中,他除了顺利直播精心准备的课程,还意外直播了乡下的鸡叫。

一位同学给吴永贵留言,“这鸡叫得中气十足”。吴永贵幽默地回应,“这是一句饱满有力的评语,我愿意把它看成一个隐喻,不管是在鸡的王国,还是未来人的世界。”

被阻隔在乡下的授课老师的网络课堂,会有不经意的“野趣”增加笑谈,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平添一份亲近。而在远隔万里、带着时差的外教课堂上,师生获得了新的体验与思考。


哲学学院的Thomas·Besch教授在澳大利亚的家中,无法返回学校。这一学期承担了两门研究生课程,其中一门是《专业外语》。Thomas将班级拆分为四个小组,每组5-6名学生,授课时间按照每组半个小时进行分配,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Thomas教授称,他效仿了在Oxford读博时小组指导(Group tutorial)的教学方式。

“虽然相隔万里,看到Thomas教授的那一刻,非常亲切。我们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活跃和思考,跟以前一样。”哲学学院研究生吴航说,顺利开启的第一课让他仿佛回到了熟悉的校园


老师们从15天的教学体验中,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线上技术改进线下教学。文学院副教授肖圣中认为,线上授课优点较多,比如,学生可以反复观摩视频,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多,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当下很多学生在实体课堂不敢不愿表达,但在线上课堂却很活跃,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一种发声方式,也是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趋势。”肖老师说。

疫情无法阻隔对智识的追求。利用线上教学方式,知识的传递和分享仍然如春天一样充满生气。师生们深信,不久之后,大家会在春风荡漾的校园里自由相遇。


伴学不掉线,确保学生在家学习效果不减


让最优秀的教师培养最优秀的学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是武汉大学对学生的承诺。疫情当前,教师们除了精心备课,用心授课,更以多种方式贴心地伴学陪研

弘毅学堂是我校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政治经济哲学专业2019级学生们在学业导师郭凛的指导下,定期开展隔空主题读书会。郭凛鼓励学生们从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生物自然等各个角度,进行以疫情为主题的课外学术研讨活动,组建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撰写跟疫情相关的学术论文,设计开发数学、物理、生物模型和小程序,应用所学知识服务疫情防控


(2019级PPE试验班 简玥)

“线上教学期间,除了完成课表上的课程,我们还要转换思路、调整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关注国家事、身边事,主动学、主动想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导航护航。”郭凛说。

整个假期,弘毅学堂为各专业学生精心挑选书目,希望同学们与书香为伴静心战“疫”。数学老师樊启斌定期发放思考题,一次50题,师生一道“云刷题”,樊老师还写打油诗勉励同学们,“抗疫情,保平安,宅居家中莫等闲。解题半百记心上,频有妙招笑开颜。”


(2018级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沈鸿彬同学记笔记)

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的日子,研究生的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图书馆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电子资源服务,并主动联络数据库服务商推出免费服务,让读者在家像在图书馆一样方便地使用资源。与此同时,导师们在春节前便开启了线上伴学行动,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与研究生保持密切联系,进行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的远程指导



家庭变学堂,学生们也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杜怡华说:“我和室友组建了打卡小组,就每日的学习心得、学习效果做分享,讨论遇到的困难并商讨解决。”水利水电学院本科生李仕豪,和爸爸一起听课,爸爸觉得老师讲得很有趣,还给老师点赞致谢。李仕豪的同学古丽米然·萨塔尔是留校学生,在一人一间、三餐包送的日子里,线上开课让她体会到了与同学相聚的感觉

疫情是一场生动的实践课,武大学子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疫情心理疏导帮扶,传播疫情防控政策,普及学防控知识。生物专业李锦洲同学的母亲是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抗疫斗争中。当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出“为医务人员子女提供线上一对一家教”招募令时,李锦洲第一时间报名,在学习之余尽可能地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供帮助



这就是疫情之下的武汉大学

顶天立地的武大人

越是面对困难和挑战

越是保持坚强和乐观

砥砺前行,开拓奋进



 

● 痛悼!孝感市中心医院黄文军校友因感染新冠肺炎殉职

● 致,疫情里每一位伟大的普通人

● 15位武大师生的“封城”日记

● 每一场生死拉锯战,都要挺住!

● 调查14省98县104村发现,这个问题很紧迫

 这首歌,刷爆武大人的朋友圈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通讯员:肖珊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本科生院网站

编辑:  陈思玄

审核:吴江龙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