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宜斌: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
一份坚守,一心奉献铸民魂
经天纬地,潜心科研勇创新
春风化雨,谆谆教诲润学子
他是测绘学院院长
也是学生们心目中的好导师
姚宜斌
姚宜斌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海洋研究院院长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第十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教学秘籍”在这里
作为教师,如何能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长期于一线教学的姚宜斌给出了答案。
对于本科生,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启发,让大家带着问题去学习;另一方面,一定要和学生有充分的互动。许超钤回忆起大二时在姚宜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堂上的情景:“姚老师上课过程中不仅用粉笔在黑板上为我们逐步推导公式,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一个学生没掌握,他都会专门就疑惑点再次进行讲解。”
而对于研究生,姚宜斌更注重对他们能力的培养。“他们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很多也会走上教师的岗位。”所以,研究生不仅需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拥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如何敏锐地捕捉问题、如何组织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如何证实结论……每一个环节,姚宜斌都会给学生足够的训练。
奋斗于学科前沿,姚宜斌拥有着丰富的科研经历和开阔的眼界。他总是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科研经历来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在短时间内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因此,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内容穿插在课堂内容中。比如,讲到最小二乘平差时,他会引入整体最小二乘平差的新算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而讲到测量误差产生原因时,他会举出自己外业测量中的经历,让大家对测绘学的概念有更直观深刻的理解。
思考和讨论是姚宜斌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抛出问题和难题,在“教”与“学”的思想碰撞中,学生对于测绘学科及测绘行业了解更深入了,而姚宜斌也从同学们千奇百怪的想法中有所触动。这些创造性的内容,不仅让他的课堂更加丰富精彩,也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于测绘学科的发展中。
在科研路上保持奔跑
科研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如何带领团队井然有序地运转,也是一门学问。对此,姚宜斌有着清晰的规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博士后会带领几个博士或研究生进行不定期小组讨论,在每周的组会上,所有人都要报告具体任务和研究进度。”
“由青年学生向学者的蜕变过程是很辛苦的。”作为科研路上的照明者,姚宜斌将学生们看作自己的孩子,从不吝啬关怀与鼓励。他不喜欢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孔建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09级硕士、11级博士,在他印象中,姚宜斌每天晚上都坚持在办公室工作,无论何时电脑上都算着数据。在向他请教问题时,不管有多忙,姚宜斌都会放下工作,转而在纸上一步步推导问题进行讲解。“这个场景在我求学的这些年发生过无数次,我看着板板正正的一页推导公式,感觉他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纸上的知识。”
“做科研是一个爬坡的过程”,除了给予必要的帮助外,姚宜斌还鼓励学子们“保持奔跑的状态”。在许超钤眼中,姚宜斌非常注重创新,“他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不仅要突破现有难点,还要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能够利用科研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正如姚宜斌所说,尽管做科研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研究者可以从辛勤付出后的科研成果中获得成就感,这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无问东西,勇敢前行
“立德树人,治学严谨”,从师十余年,孔建认为自己不仅从姚宜斌身上学到专业知识,更学到了为人师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循循善诱的耐心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在开学时,姚宜斌曾对每一位测绘学子说,他想要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有钻研精神,淡泊名利的测绘人才”,“要对这个社会承担一份责任,要有实力去承担也要有信心去承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疫情期间,姚宜斌一直留守学校,他所在的第四网格组值守学校72天,工作看起来有些琐碎:提醒社区居民不要外出,帮助老人购买物品,解决各种困难……但却是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尽管在刚开始有“上战场”般的紧张感,可对他和所有在一线值守的人来说,这段经历也十分难忘。“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直坚守在武汉,挺过了艰难。”
随着网课的开展,姚宜斌呼吁老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每一堂诚意满满的课,让学生们在疫情期间能够收获知识。他还勉励莘莘学子把握光阴:“一定要坚持学习科研,去把一直想读的那本书读完,去把一直想写的那段程序写完,去把一直想处理的那些数据处理完,去把一直想写的那篇论文写完……”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奋发有为,在最值得努力的时间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创新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成为真正能报效祖国、回报父母、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才俊!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感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文字:杨杰灵 方洪
编辑:杨杰灵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