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光明日报整版解码武大“新动力人群”

追求卓越的 武汉大学 2021-03-03


今日,《光明日报》第七版整版聚焦于武汉大学的创新研究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两篇文章分别展现了生命与科学学院胆固醇与脂代谢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窦贤康校长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


在科研“无人区”探索新路径


记武汉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胆固醇与脂代谢研究团队

记者 任欢



解码“新动力人群”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在营养过剩的今天,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心脑血管疾病,又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关联性最强。探究人体内LDL-C的控制水平,已成为全世界无数科研团队的奋斗目标。


而在武汉大学,就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多年来,他们夙兴夜寐、执着追求,在胆固醇与脂代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收录到十多部英文教材或专著中。他们,就是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宋保亮领衔的胆固醇与脂代谢研究团队


团队部分骨干刘勇(左七)、郑凌(左五)和闫卫(右五)三位教授和学生
01锁定关键性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听到身边人发出过类似的抱怨:为什么我长期吃素,体检的时候却查出胆固醇偏高,肚子也越来越大?而一些生活随意、什么都吃的同事体检时各项指标却正常?


“胆固醇水平主要受两方面调控:日常饮食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长期摄入过量的胆固醇,导致LDL-C升高,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但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内都有一些微小差异,使得不同个体之间胆固醇与脂代谢会有不同,甚至有巨大影响。”宋保亮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持续十年每日食用十几个鸡蛋,多年后心血管功能依旧正常;而另一个人也每天吃十几个鸡蛋,仅仅一年后却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为何会出现两个迥然相异的结局?揭开这些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是胆固醇与脂代谢研究团队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宋保亮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右二)


破解这些难题,自然离不开大量的科研工作。“但对我们团队来说,由于承担的任务基本都在科研‘无人区’,鲜有现成的理论或者工具。这就要求团队成员思考别人没解决的问题,要学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宋保亮说。


为此,团队大胆猜测,是否存在一种新的胆固醇调控基因?带着这样的疑问,团队与新疆医科大学马依彤教授合作,发现了一个家族性低胆固醇的哈萨克族家系,这个家族中的一些成员血脂明显低于正常人,但他们却很健康。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基因关联性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新的胆固醇吸收调控基因——LIMA1。他们构建基因敲除小鼠,证明LIMA1基因缺失后,动物对饮食中的胆固醇吸收明显降低。


闫卫教授与学生


2018年6月,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以研究长文形式发表了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业内认为这一发现科学解释了人体内胆固醇吸收差异的原因,并且提示人们可以通过抑制LIMA1的功能,达到健康降脂的目的。


“虽然发现了LIMA1,但尽早搞清楚它与胆固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是团队接下来研究的内容。”团队成员、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勇说,为尽早使成果为降胆固醇提供新的药物研发靶点,团队已经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


刘勇教授在指导学生进行样品离心实验(右一)


02在独创独有上下苦功夫


2019年11月2日,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来自9大领域的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宋保亮位列其中。宋保亮获奖的原因是:肯定他在胆固醇吸收、合成、运输和共价修饰的机制与功能方面的前沿成果,鼓励他在胆固醇与脂代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领域继续探索。


宋保亮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右二)


“探索”二字听着轻巧,却意味着要付出旁人想象不到的努力与汗水。“对团队来说,越是原创,越是未知。不要怕困难,要放心大胆往前闯。只要关乎人体健康的,就一定要做下去。”宋保亮说。


自2015年回国加入团队以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琰始终坚持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即使节假日也不例外。“这是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常态。”王琰表示,“大家从来不叫苦,不叫累,醉心于理清基因和疾病之间的科学联系。大家总说,只要手头研究有一项成果能转化成为新一代降胆固醇药物,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宋保亮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右二)


“大家每时每刻都在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都在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宋保亮感慨地说,多年来,为破解人体内更多的奥秘,团队成员始终坚持做到“两个执着”,即无论是实验数据指标,还是课题完成指标,都执着于把数据做得更准确,都执着于把课题挖得更深入。


2020年3月20日,国际权威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王琰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首次发现直接调节血液胆固醇水平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GPCR具有良好的成药性,在所有已上市的药物中,有超过1/3都是靶向GPCR,这项研究为降胆固醇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重要靶点。


“宋保亮教授有一句口头禅: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成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加入团队以来,我看到他是工作最勤奋的,一直是实验室去得最早和走得最晚的一个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对科研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王琰说。


03用原创性成果服务全民健康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肥胖的母亲的后代不但常常肥胖,而且伴随有肿瘤和胆固醇与脂代谢疾病高发的现象,这一情况被称为胎源性疾病。


团队成员、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凌深入研究发现,母系肥胖对子代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肥胖母亲的子代在营养过剩的情况下,胆固醇与脂代谢疾病发病更严重。


郑凌教授用移液枪加样品


“我们重点研究了不同人体组织间的交互作用,并鉴定、研究了部分分泌新因子。我们正探索以其作为药物靶点的可行性,有望为胆固醇与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曙光。”郑凌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多年来,为揭示更多代谢的奥秘,早日让研究成果服务全民健康,团队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不断创新。尽管过程艰难,但却不断取得突破:2015年发现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通路;2017年发现胆固醇可以共价修饰蛋白;2018年发现高血脂的“保护基因”;2019年发现新的“肥胖因子”……在胆固醇与脂代谢领域,一项项创新成果正在这支队伍手中不断产生。


郑凌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左一)


2020年7月,团队又拟定了一项新的课题——脂代谢稳态调控与重编程。他们将重点研究包括胆固醇在内的脂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探索代谢物信号分子、代谢物运输转化、信号转导途径以及不同组织器官之间的通讯机制。同时,还会在整体水平研究脂代谢的生理病理功能,如应激引起代谢重编程,进而导致疾病的机制。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一类药物,是通过抑制肾脏对原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使得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这类药物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目前降脂的药物,都是改变了脂质的分布,并没有使胆固醇离开人体。长期下去还是会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基因突变后,胆固醇向胆汁的外排大大增加。目前,我们正在发展治疗性抗体,以期达到促进胆固醇外排的效果。希望团队的研究能促进国产创新药尽早惠及广大患者,早日服务全民健康。”提及未来,宋保亮信心满满。


团队部分骨干教师和学生在一起

充分释放“人才第一资源”活力

作者 窦贤康




向上滑动阅览



强国密码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近年来,武汉大学深入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武大特色的人才强校之路




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战略人才、领军人才,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少数”,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少数的要义不在“少数”,而在“关键”。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支撑一个学科,带起一个团队,带动一方发展。抓住了“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就盘活了学校事业的全局。


2017年,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教授获批国家基金委资助重大科学仪器(部级推荐)研制项目,是华中地区高校首次获批此类大型项目,武大是此次唯一中标的国家教育部门直属高校,实现了武大新型工科发展的重大突破。刘胜是武大2014年向全球招聘引进的全职院长,学校为他搭建高端平台,支持他自主选人用人,并提供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服务。经过几年的积累,刘胜团队汇聚了多名优秀学者和青年学术骨干,是一只“领头羊”带来一个羊群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武大锚定学科发展,引育学科领军人才,涌现出颇多像刘胜、宋保亮等不同学科领域的“领头羊”。加大全球招聘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力度,拿出10余个岗位开展全球招聘,围绕理学交叉学科、新型工科和大医学建设布局引进跨学科领军人才,“因凤筑巢”成立高等研究院、工业科学研究院和医学研究院等跨学科大型研究平台,学校在学科建设、队伍引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领军人才全面支持,为“关键少数”干事创业创造条件。




围绕人才配置资源


当前,高校快速发展和扩张,人均占有资源如经费、物理空间、研究生指标等愈发紧张。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人才强校的治理活力,成为高校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武汉大学建立了以人才为先导和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原则,改革按照学院、学科分布“撒胡椒面”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做到“四个优先”,即人才经费优先投入、物理空间优先提供、研究生指标优先保障、人才住房优先解决。以研究生指标为例,在研究生指标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单独划出1/3的博士招收指标用于高端人才和引进人才,连续4年支持青年学术带头人每年1至2个博士招收指标。


除了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武大还想方设法扩大资源增量供给。2017年,武大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人才引进基金,助力人才队伍建设;学校扎根荆楚大地办学,坚持与地方共建共赢,湖北省和武汉市每年提供2亿元的人才专项经费支持武大,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如今,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存在一些深层次障碍,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将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及时转化为人才治理的制度优势,通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做好人才引领、安全、引进、培养和服务等工作。


近年来,武汉大学多措并举改革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如抓住人才回流的历史机遇期,深入实施全球招聘计划,通过举办国际交叉学科论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招聘等形式,按照“四青”标准继续引进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大力推进特聘研究员制度,提前锁定潜力人才,特别是对于具备“四青”相当水平但未入选相应计划的人才,可纳入特聘研究员制度进行灵活支持。人才进校后,为他们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学术培养方案,通过配备学术顾问、项目申报指导、选派出国进修、教学发展培训等多种方式支持他们快速成长。5年来,武大国字号人才总量从238人(次)上升到503人(次),在教师中占比从6.2%上升到13.1%,实现了数量占比双倍增,人才引育加速度赶超国内顶尖高校。


此外,以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在跨学科大型研究平台、大科学装置、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和重点科研机构设立学术特区。在特定区域内,实行特殊人才政策和特殊机制,深化院长负责制,大力推行首席研究员(PI)聘任制,进一步下放人事人才工作自主权。以医学研究院为例,通过简化引才程序、优化科研环境、扩大资助力度、放宽考核周期等举措,医学研究院迅速发展,四年时间组建了拥有27位专职PI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并申报获批教育部首批前沿科学中心——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




营造尊重人才氛围


人才能否落地生根,能否释放和激发活力,关键在环境,核心在文化。作为大学校长,只有大力营造尊重学者、尊重学术的文化和环境,才能让人才有归属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只有全校上下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从骨子里慧眼识才、爱才惜才;只有善于同人才交朋友,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才能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广阔平台。


营造崇尚人才的校园文化氛围,武汉大学坚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健全党委联系专家制度,举行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校领导深入走访人才实验室,关心并解决人才的困难和问题;举办高端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做客珞珈讲坛和长江讲坛;高度重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场合和重要契机,营造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的大学文化。


2019年4月,学校举行新引进人才入职仪式,40名引进人才在全校师生的见证下,从铺着红地毯的人才通道走进巍峨矗立的学术殿堂,正式成为武大人。引进人才代表姚良忠教授说,来到武大的时间虽短,但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指标、办公用房、周转住房等均迅速得到落实。学校对他的支持和肯定,让他更加明确了身上肩负的职责与使命,今后将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充分利用武大的跨学科及人才优势,与同事们一起努力建设美丽武大、创新武大、卓越武大。


(作者:窦贤康,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立德树人 追求卓越

这是武汉大学的初心与使命

我们必将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 武大新生第一课,也太!炸!了!吧!
● 今天,我是你朋友圈里的小太阳~
● 以“珈”人之名,悄悄对你说……
● 嘿!亚洲第一的专业拍了拍你
● 国内第一本!最美大学的专属地图集送你啦
● 听说,这是一门“活色生香”的“神秘学科”......



武汉大学-luojia1893-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编辑:罗伊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再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