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双向奔赴,这个武大女孩爱了!

为国学代言的 武汉大学 2021-11-29


既是她选择了国学

也是国学选择了她

国学令她重新“认识了自己”

而她也让国学“活”了起来

这是一场珞珈山下的双向奔赴

今天,和珞珞珈珈一起走进

这场双向奔赴中“女主角”的世界吧



在中国日报创办的“少年会客厅”第二期节目中,有这样一位嘉宾——她不仅用强大的全英文演讲实力狠狠“圈粉”,更用深沉的国学情怀展现了中国新青年的担当与力量,让人印象深刻。


她就是来自中国香港的武大学子叶雪莹,现就读于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国学班。她是大家眼中高颜值的“实力派”,也是“以推广国学为己任的文化传承者”。



一场双向奔赴的“感情”


在武大,叶雪莹选择了国学;反过来,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国学选择了这个女孩。本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叶雪莹,在香港读高中时的选修科目就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三年前,叶雪莹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入学后看到国学院的“二招”信息,她立刻就报了名。对于自己的这个选择,她坚定地说:“国学专业在文史哲方面都有涉及,感觉更适合我。”



在武大国学院,叶雪莹要阅读、学习古籍原典古代文献,并且要至少掌握两门外文,还需要学习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叶雪莹坦言,有时也会觉得枯燥,但年来仍兴趣不减。“每个专业都不可能让人对其所有内容都感兴趣。”她引用老师的话说,“国学院就是要培养专业、现代的学术型人才


(左边为叶雪莹)


叶雪莹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比如有的同学会觉得文言文很难,但我读起来却觉得很有趣。”报考武汉大学时她在文学历史两个选项之间纠结了很久,不管选哪一个都会感到遗憾。而国学专业则能两全其美,并且还增添了许多与时代接轨的实用内容,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制的一样。“国学专业在文史哲方面都有涉及,感觉更适合我。”


“煌煌武大,雄辩天下”,武汉大学是辩论强校,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走近辩论、思考真理,叶雪莹也是其中之一。热爱国学,她身体力行地进行宣传;热爱辩论,她在辩论赛上唇枪舌剑。将国学素养与情怀应用于辩论之中,叶雪莹在相关辩题中如鱼得水,也用国学本身的人文情怀为结辩升华。


(叶雪莹参加辩论赛,左一为叶雪莹)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叶雪莹在演讲中谈到了成长。“成长是青年的真正力量,它比你想象的更珍贵。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当勇敢直面,全力以赴。”叶雪莹认为,成长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人知识技能的积累提升,进而帮助其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个人心理层面的成长,即“认识你自己”,你是谁?你是怎样的人?你所生活的那一代是什么样的?你以什么谋生?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一解答。


而“国学”涵盖着我国传统小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与宗教的基本知识、基础典籍和治学门径,这些学问中便有上述问题的答案。在叶雪莹的眼中,国学与当今世界人文学科的走向密切相关,它是一个连接着遥远过去和未知未来的节点,是由华夏儿女的共同记忆形成的一份连结,通过这份连结我们才能找到立人的根本,才能在此基础上真正成长。但唯有所有成员共同分享的集体记忆才能产生归属感,进而连结起来。国学的使命正是让我们分享这份共同的记忆进而“认识你自己”


(左边为叶雪莹)


当谈起自己所就读的专业时,叶雪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武汉大学的国学专业为学生们提供的是非常现代化的学术训练,可是与此同时,国学依然是非常不为人所知的。在一次一次被追问国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将来能干什么的时候,就会使人生出一股使命感,很想让更多的人都知道。”


那些属于华夏儿女的回忆不应该被抛弃,我们共有的名字也不应被忘记。“中国人”的定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好好思考。而国学凝聚着各代先辈的思想精髓,它延续着每一代人的思想认同,是我们血脉相连的象征,这样的国学值得我们每个华夏文明的接班人对它进行深入的了解。


(左边为叶雪莹)


“活”起来也“火”起来


当被问及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怎样拥抱国学时,叶雪莹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希望大家不要止步于形式与表面,而是要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汉服,除了了解汉服都有哪些样式、怎么样穿搭好看,或许还可以再去了解一下汉服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各种样式图案的背后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古人对服饰的命名别出心裁,可以了解一下服饰名称背后的故事,这些名称象征着怎样的关怀、体现着怎样的文化特色。



第二,遇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时不要拒绝。“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国学,让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尝试一些美丽的传统服饰,欣赏传统乐器的音乐,或者在你第一次外出约会时选择参观博物馆。”


叶雪莹提到,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博物馆比喻,意思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成为在博物馆里的藏品,只剩下让人参观的这个功能,最终会变成一种“死的文化”。


作为一个国学专业的学生,叶雪莹不愿这种事情发生。她最大的希望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她希望大家碰到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时保持不拒绝的态度,如果愿意主动接触、了解就更好了。



这个暑假,叶雪莹一直在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实习,负责整理曾侯乙编钟铭文的电子化资料。这项工作完成后,在互动的多媒体设备上点一下编钟的照片,就会显示相应位置的铭文以及敲出来的声音。预计年内竣工的省博三期新馆工程,首个主题展览将展出古代曾国相关的一系列文物,叶雪莹也参与其中。

“省博是我来到武汉之后,除武大外去的第一个地方,是让我对武汉产生亲切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叶雪莹告诉我们,第一次去省博观看编钟表演,当时就觉得很震撼,自己还录下来了,此后经常翻出来看。“学国学的人,大概都有想要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她说,“真的很希望让大家都能听到当初使我震撼的编钟音乐。”


学姐对你说

新生入学的时候大概都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很多幻想、很多期待,但大学生活未必和我们预期中的一样。无论如何,希望大家能够一直记得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最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大家永远不要浪费生命,在自由的时间做一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吧!


以国学立人,用热爱成长

愿我们都能如叶雪莹一般

保持炙热,坚持下去

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去

或许前路未必是光明坦荡

但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为珞珈学子鼓掌▼


▼深切悼念▼


▼为珞珈学子点赞▼




● 大满贯!蝉联全国第一

 这个七夕,她已离我们而去......

 今日揭榜!

● 昼这件事,全体武大人都在做......

● “病毒猎手”,快!火眼实验室,冲!

● 这个男孩,背着《滕王阁序》走进珞珈山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内容综合采访和长江日报报道
视频:21世纪杯英语演讲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采访:牛允一
文案:李果果 张德川 牛允一
编辑:牛允一 张德川
责编:牛允一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再点个“在看”,走进国学世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