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10位武大研究生,亮相!

珈有宝藏青年的 武汉大学 2024-03-25




百卅珞珈风华正茂

学术之星勇攀高峰

他们坚定理想信念

胸怀“国之大者”

他们沉心静气、刻苦钻研

在学术科研路上砥砺前行

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熠熠星光,汲汲而行

让我们一起走近

第十七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

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





(以学部、学院为序)


1

韦璇

历史学院

考古学专业

2020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东南亚史前考古研究,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于刚·宋晓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SCI一区(NATURE子刊)、A&HCI、E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篇。曾参加“东亚考古学会年会”、“中国考古学历史与实践”等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曾前往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在学术探索中,她期望能以考古学独有的方式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注入考古学的学术内涵,提供历史文化纬度的支撑。

关于科研,她这么说

订立目标,注重积累。“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文献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考验知识理解吸收的难点所在,“站在巨人肩上”去探索,总会获得一定的启发与思考。虽然考古学是一个强调通过田野实践来获取一手资料的学科,但基础文献的阅读与积累也很重要。读文献是个枯燥活,需要沉下心,坐得住。每次进行文献阅读时,我会先制定个小目标,做好笔记,慢慢地坚持下来,便能培养自己静心阅读的良好习惯。另外,我还会订阅和关注领域内发表的一些最新文章,通过快速浏览来及时了解领域内研究的新进展。


扬长避短,培养“长板”。每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兴趣点,集中精力培养自己的“长板”。培养“长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需要反复试错,才能够找到自身优势。在开展科研工作初期,我们需要主动承担各种任务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以此探索自身的可能性;此外,多经历几次受挫和失败,反而能够更快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


规律作息,健康生活。学习和科研都是一场马拉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可以长期坚持的节奏和状态,同时也需要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于我而言,我会制定一个阶段性的中长期规划,然后按照计划规律执行每天的具体工作和任务。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劳逸结合,在空余时间进行身体锻炼,适当放松身心。相信按部就班的积累量变,总会达到质变的节点。

▲上下滑动查看


2

刘家伟


信息管理学院

情报学专业

2020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个国家级课题,在ACM CCS和AAAI等CCF-A类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篇,在IP&M,ESWA和JASIST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篇。他努力探索人工智能安全和治理领域的前沿知识,助力科技创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奋楫扬帆、行稳致远。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寻求跨学科合作。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学科交叉性很强,需要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应对复杂问题,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领域学者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在做信息检索的相关研究时,我会适当引入计算机科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结合大数据算法进行实验创新。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能让我学习、掌握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还能拓宽我的研究视野,激发更多创新的思维方式。


加强协作交流。作为研究生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多向他人请教。不仅要与自己的导师保持沟通交流,还需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从而获得全面、多样化的观点和想法。因此,我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课题组会议和合作项目,与同行学者还有团队成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在开展学术合作时,我们不仅要注重倾听他人的观点,也应抓住机会提升表达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深剖问题场景。在开展科研时,我会先明确研究问题,精心制定研究计划,严格评估研究可行性。其次,在面对复杂议题时,坚持通过深入研究探析问题存在的背景,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方式,来把握问题的本质。最后,有效地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检索分析,并予以记录。深入剖析问题场景能够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从而设计出更全面、准确的解决方案,也能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术创新积蓄力量。

▲上下滑动查看


3

曹光辉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2021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纳米合金的可控制备与应用探究。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研究论文。他聚焦清洁能源转换领域不断进行尝试与探索,以创新思维对待科研课题,以坚持不懈、屡败屡战的精神面对课题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展现出武大学子优良的科研品质。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博采众长,引领创新。文献阅读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自我积累、沉淀的过程。在阅读文献时,我会着重思考、体悟每篇文献的核心创新点,梳理与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内容,努力将前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影响力的期刊论文可以为我们提供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对发现新的学术创新点大有裨益。


耐心细致,善于发现。在做实验以及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一方面,我会坚持做好实验结果以及一些自我想法的记录,学术灵感可能在一瞬间迸发,及时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抓住细节,方便日后举一反三;另一方面,学会将化学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相结合,这样有助于我们捕捉科研生活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


坚持不懈,勇攀高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科研同样如此。一次次实验摸索与验证的过程是漫长而煎熬的,但做出创新突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无与伦比的。依靠学校和学院为我们提供的先进仪器平台,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得到结果和反馈,从而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方向。得到结果,分析数据,重新设计实验,这个过程或许要重复上百次。不过,面对失败以及挫折,我们应当保持昂首前行的勇气和毅力,最终定会获得不错的结果。

▲上下滑动查看


4

熊清


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专业

2022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冠状病毒的入侵机制。曾获武汉大学2023年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湖北省研究生党员标兵、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大学第三届励志之星和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一年内,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第一位,IF=64.8)和Cell Discovery(第三位,IF=33.5)杂志上发表2篇SCI研究论文。她致力于寻找冠状病毒受体,建立病毒感染模型,阐明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坚持从事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科学研究。

关于科研,她这么说

入门阶段:勤阅读,多请教。刚踏入科研大门时,如果暂时无法理解师兄师姐在组会上汇报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及时询问他们的科研思考与经验,师兄师姐是我们学术道路上的第一盏引路灯。对于文献阅读的入门,同样可以先从所在实验室已发表的文章和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入手,因为同实验室的课题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帮助迅速了解实验室的大方向。


探索阶段:勤练习,多动手。在做实验时,我们可以参考师兄师姐记录的实验步骤,争取复现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稳定之后,再尝试优化实验步骤或者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对于论文课题,要与导师和合作的同学多多交流,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确认好每一个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并做好实验结果的备份;同时,要对文章进行多次修改,不断完善文章结构与内容。


科研心态:敢试错,勇攀峰。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现在的实验方法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在一次次失败中探索出来的。探寻真理的过程可能会充满艰难险阻,但我们一定要保持热情、持续探索,勇攀科研高峰。

▲上下滑动查看


5

高远


高等研究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3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曾获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二等奖等荣誉。参与发表SCI一区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332.8。其中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Joule,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Top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他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不仅能够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可以将其与常用的低功耗物联网设备集成,探索开发出更多室内有机光伏的应用,为有机太阳能电池早日实现商业化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培养积极心态。追求学术创新的路上,常伴有艰难险阻,很难一帆风顺。因此,面对科研道路上的“拦路猛虎”,积极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心有所愿,行必有成,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面对自己的课题时一定要充满信心,不要把它当成一项硬性任务或是毕业的“救命稻草”,而要把它当成自己的代表作品,用心“浇灌”,用心地讲好每一个故事,乐观地面对每一次实验结果的失败,珍惜每一次组会探讨的机会,它们都有可能是你思想火花绽放、科研灵感顿悟的“引擎”。


明确事项优先级。“我们可以同时开展几个科研课题,但一定要有自己心中的优先级。”这是导师常常说的一句话,它始终提醒着我,让我能合理分配时间,按部就班地处理好手上的每一个课题。科研如是,生活亦此。当科研与生活中的众多压力接踵而至时,有条不紊者一定早早地在脑海中确定了优先级。尽管我们的科研与生活常常伴随着失落与烦恼,但文章发表所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只要学会深入研究问题本质,善于归纳总结,乐观应对每一个“小插曲”,就能在科研生活中被“幸运之神”眷顾!

▲上下滑动查看

6

张威威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

2020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设备可靠性。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个,横向课题3个。以第一作者或共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4篇,其中,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F=6.7)电子电气Top期刊发表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科研的道路上荆棘丛丛,他牢记科技报国信念,坚守强国誓言,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自我光彩。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注重日常积累。知识积累的渠道多元丰富,不只限于参加学术论坛和技术交流等活动,我们也可以通过B站、知名企业的最新产品动态和学科竞赛等途径去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硬实力。此外,积极参与团队横向课题对学术科研工作也会有所帮助。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涉及电子、控制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性交叉学科,需要在打牢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勤动手、勤思考,丰富日常的经验积累。


善于总结记录。创新点来源于不断的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国内外优秀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有利于我们梳理出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并从中找到突破点。此外,要做好平时的实验过程的记录,关键的实验结果和数据记录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问题,并明确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保持乐观心态。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时确定选题方向和搭建实验平台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但是切忌心浮气躁。科研过程中遇到瓶颈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情绪,要与课题组老师和同学积极沟通交流,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科研路上的每一次坎坷。

▲上下滑动查看


7

陈炼雄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固体力学专业

2021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固体力学及结构优化理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武汉大学龙湖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航天航空领域轻量化高强度构件优化设计难题,力图解决“卡脖子”问题。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打牢基础,向下扎根。科研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来打好地基。首先,我们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尤其是与研究领域相关的核心课程,这样才能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应用自如。其次,科研讲究小心求证,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佐证理论,熟悉科研过程需要用到的模拟软件、实验设备,从而推动科研取得快速进展。最后,科研创新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泛读与精读文献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了解研究发展历程和前沿进展。


厚积薄发,向上生长。科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认为做好科研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找准研究内容,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找到科研切入点;第二步,选择合适的科研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比来选择最佳研究方法,对于每天的实验进展,做好全方位记录与小结;第三步,及时处理实验成果,取得科研成果后,需要迅速整理与总结,形成完整的科学研究论文,并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研究的认识。


交流互鉴,墙外开花。力学作为工科的基础学科,学科交叉融合非常重要。在日常科研中,我会积极与师门同伴沟通讨论,汇集众人智慧,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研向前一小步。在每周组会上,我会主动向导师汇报科研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寻求导师帮助与指导,这样有利于把准科研航向。在学术会议中,我会通过口头汇报等形式与同行专家交流,特别是抓住会议结束后的面对面交流机会,挖掘科研新问题,探索科研新思路。


▲上下滑动查看


8

代尘杰


电子信息学院

物理电子学专业

2021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新型纳米光子学器件。在2022-2023学年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发表SCI论文3篇,总影响因子约40,相关成果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项,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并担任多个光学SCI期刊审稿专家。作为一名纳米光学领域的探索者,他立志守正创新,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针对科研创新思维的训练,一方面要多阅读高水平论文,学习领悟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科研思路,思考如何从现有工作中发掘潜在创新点,或者对一个重大问题进行突破;另一方面,主动与导师以及同门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有助于形成新想法。需要注意的是,讨论不是被动接收,而是要学会通过讨论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创新性想法的产生是很奇妙的,需要深入思考以及偶然顿悟的巧妙配合,迸发出思想火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事科研时总会面临着开启新的课题和任务的情况,除了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外,还需要拥有很好的规划和预判能力。在开展课题时,我们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和思考。比如,在实验测量前,预先规划实验步骤,列出所需的关键数据,避免因为遗漏而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另外,可以从审稿专家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章,预先思考还存在哪些问题,并考虑如何改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科研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和付出,勤学善思方能有所收获。

▲上下滑动查看


9

李圣雨


测绘学院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

2022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传感器融合导航定位及时空标定。曾获2023年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2022-2023学年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学生第二身份在Information Fusion (IF=18.6)、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SCI一区Top期刊两篇。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怀揣着科研理想与报国情怀,坚信真正的科研成果应当贴近社会需求、回馈国家,他奋发进取、拼搏向上,持续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广读论文,夯实根基。阅读论文是最快捷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通过阅读高水平科研论文,可以让我们快速了解领域内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思路,帮助自己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广读论文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领域内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为自己的创新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思考和总结,理解论文中的关键思想和实验设计,把握其中的核心和要点。


交流合作,共同成长。交流合作也是科研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导师、同门或同学进行交流,我们可以获得新的观点,打开新的思路。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在科研上走弯路。在交流过程中,需要注重倾听和深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除了与熟悉的人交流外,还可以参加学术会议,与其他领域的学者交流,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严谨细致,开拓创新。在科研工作中,我们需要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在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范,从而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从事导航定位或算法工作时,我在大量场景中进行了深入测试,确保实验数据的普适性和严谨性。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反思评估,不断优化完善研究方案。科研工作者既要具备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又要拥有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上下滑动查看


10

魏中煜


药学院

药物分析学专业

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病原性物质多模态检测方法的开发。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近一年内共计发表SCI一区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nal.Chem.、Sensor.Actuat.、B-Chem.等期刊发表一区SCI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82.174。受邀在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做青年口头报告,获各类国家级高水平竞赛荣誉4项。他深知“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保持科研热爱。保持在不同领域探索的恒心和内驱力。事实上,很多学者都经历过“改变科研方向”的困惑,但这往往带来了更前沿的创新突破。在不同领域间的轮转并不会使人浅薄,反而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看待研究问题,以更多元的手段来应对不同挑战。离开舒适圈,练就快速学习新事物的本领,更有助于我们完成既定的科研目标,实现潜在的学科交叉创新。


拓展学术资源。学术入门的途径并不只有数据库,还有其他更多元的方式。学习新领域时,可以先去B站浏览相关科普、会议和讲座视频,了解这个学科的大体框架和研究进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关注学术公众号、阅读相关论文的推介稿和利用ChatGPT工具了解基础的学术概念。同时,在知网搜索博士毕业论文,通过浏览绪论能够快速了解当前发展的瓶颈。最后,在自己有兴趣且有研究可行性的一个细化领域至少浏览一百篇论文,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


深入探索研究。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下探索的过程。绝大部分新奇的实验现象足以成就一篇研究论文,但若要追求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便需要研究者摒弃新现象浮于表面的“噪音”,发挥对内部微观世界的想象,从而挖掘现象的成因。科学研究的论证过程是一个“立靶子-打靶子”的过程,因此在立靶子的阶段一定要大胆创新,在打靶子时要调用更先进的证明手段和技术,从而延伸研究的深度和升华科研的价值。

▲上下滑动查看






百舸争流千帆竞

波涛在后岸在前

他们以优异表现践行

“学术创新,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潜心科研、锐意进取

他们充分展现了珞珈学子的

青春风采与时代担当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武大学生冬天吃什么?都安排上!






武大官宣10位新星,他们是……






武大或问!



● 武大学生冬天吃什么?都安排上!.

● 武大官宣10位新星,他们是......

● 武大或问

● 拿下10万元梦想基金,他再启程!

 最后一周,“名山”见!

 武大2023年十大新闻及新闻人物,投票通道启动!



武汉大学-luojia1893-

内容来源: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武汉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协会、武汉大学研究生会

编辑/责编:苏睿遥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再点个“”,为学术之星喝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