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100000元!祝贺这位武大博士生

珈有宝藏青年的 武汉大学 2024-03-25

周六的清晨

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马成鲍

已经早早起床

准备动身完成今天的学术任务

获得10万元雷军卓越奖学金后

他的生活节奏并无改变

学术、科研的充实日常

已深深写入他的基因密码

他与病毒学的故事

始于三年前的选择

未来,仍将继续




意料之外,扬帆启航


病毒学,一个充满神秘和交叉特性的新兴学科,对本科阶段鲜少涉足相关课程的马成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备战考研之时,他和并肩作战的伙伴们一拍即合,决定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为第一志愿,将病毒学专业作为第一专业选择。这样看来,马成鲍和病毒学的邂逅是似乎只因一段偶然的缘分。然而,考入武汉大学,却一直是他儿时的梦想,考研征途中的持之以恒与辛勤付出、奋斗路上未曾泯灭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马成鲍踏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门的驱动力,在冥冥之中支撑他、指引他去探索这片未知的领域。


就这样,马成鲍成为了武汉大学病毒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致力于探究病毒的受体发现和入侵机制。对初步迈入全新领域的马成鲍来说,新专业、新生活、新节奏在赋予他前行动力的同时,也让他顿感迷茫与焦虑。“在我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之时,我的导师严欢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他给予我贴心的安慰和鼓舞,让我有了迎难而上、直面挑战的勇气。”马成鲍坦言,从科研小白到稍有感悟,再到如今的丰硕成果,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教导,也少不了实验室师兄师姐时刻伸出的援手,“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尊重科研结果发现的不一样的东西”,导师的一番寄语也逐渐成为马成鲍成长路上的明灯。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马成鲍求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身上闪亮的“标签”。农村出身的学子似乎不可避免会被灌输“好好学习才能走出农村”的观念,马成鲍也不例外。为了走出小地方、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他始终锚定心之所向,用拼搏浇筑梦想,用坚持铺就道路。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复习、一次又一次科研论文的撰写与修改,无数个挑灯钻研的身影、无数次亮至天明的台灯,都是马成鲍追梦路上的陪伴与见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成鲍最终顺利发表了4篇SCI论文。2022年,马成鲍所在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MERS样冠状病毒可以利用ACE2为受体,该发现挑战了“MERS样冠状病毒的受体是DPP4”的传统观点,刷新了人们的认知,而他也作为唯一的硕士生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将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上;2023年,马成鲍作为第一作者在Cell Discovery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来了两种MERS样冠状病毒使用ACE2的多样性,成功揭示了其宿主决定位点和具有一定跨种传播风险的特性。





直面失败,触底反弹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实验的成功与科研成果的取得是泪水与汗水换来的。“失败无处不在。如果说整个科研生活是100%,那么成功可能只占1%,剩余99%都是失败。”马成鲍这样描绘自己的科研生活。事实上,正是失败的堆积与沉淀、对经验的反思总结和对教训的归纳汲取,才得以让马成鲍越挫越勇,“摸爬滚打”于科研的泥潭,将内心的不甘化为利剑,在坎坷与曲折中一次次起身,最终触底反弹、聚沙成塔、成就自我。


回首自己的科研路,坎坷与曲折充斥其中。假病毒包装,是马成鲍课题组一项具有极强竞争性的技术,几乎在每个课题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做新冠病毒突变株相关实验时,马成鲍就曾一度陷入困境。“在生产Delta突变株的假病毒的过程中,我发现之前的包毒条件包装出的病毒效价均较低,而且在包毒过程中细胞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膜融合现象。”假病毒的包装一直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而倘若无法在假病毒包装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课题就无异于“死了”,“卡脖子”的瓶颈问题让马成鲍焦躁无助,甚至想要放弃。一筹莫展之际,他寻求导师严欢教授的帮助,导师的点拨让他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在包装细胞的选择上!随后,马成鲍重拾信心,抓住关键,找准问题根源,最终在众多细胞中找到了适合包装Delta突变株的假病毒,推动了课题的顺利开展。



在研究生阶段的另一次克隆实验中,马成鲍所在的课题组严重受制于克隆技术阻碍,如何在受体ACE2以及MERS样冠状病毒的RBD上寻找两者发生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困扰他们许久,即使团队成员反复尝试克隆技术,也难以解决摆在眼前的问题。马成鲍和师兄师姐们前前后后做了几十个克隆的连续尝试和近百个质粒克隆测试,才渐渐对关键氨基酸有了进一步认识,最终得以找到关键氨基酸位点。“这是一次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验,在我感觉自己‘走投无路’之时,我及时向导师、师兄师姐们请教,他们的帮助和提醒让我慢慢找到了突破口和原先忽略的细节。这次经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团队的强大力量。”马成鲍如此回忆。


科研领域没有所谓的常胜将军,面对不尽人意的实验结果,马成鲍也难免沮丧。但他从不沉溺于悲观消极的情绪,也从未深陷自我否定的牢笼,而是坦然接受不如意,并给头脑放松和重新思考的机会。当凭借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问题时,他也会与导师、与家人、与朋友沟通交流,在他们的鼓励和陪伴下释放压力、重振旗鼓,突破自我、成就自我。如今的马成鲍,即使面临困境,也泰然自若,因为他深知,只有经历一次次尝试与挑战、一次次失败与爬起,才能抵达心中的远方。





服务社会,科研报国



“真正的科研并非以追求奖励和荣誉为目的,而是要着眼于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攻克难关。科研并非一味追求做出巨大成果,而是对某个细微问题的‘死磕’,将一个点研究透彻,其实就已经达到科研目的。”对马成鲍而言,立足国家发展需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服务民众,正是病毒学专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我想,这也是马成鲍不怕苦难、坚毅前行的根本动力。


在新型冠状病毒全链条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马成鲍所在的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疾控中心达成了相关合作。他们主要负责以早期新冠肺炎患者康复者血清为材料,研究后期不同新冠病毒突变株对这些血清的免疫逃逸水平。经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omicron突变株的免疫逃逸水平非常高,但病毒毒力在不断下降,而接种新冠疫苗尤其是加强针是有所裨益的。面对疫情防控阶段网络空间四处弥漫散播的谣言和网民们的恐慌与担忧,有关病毒突变株免疫逃逸水平的实验结果俨然变成击碎谣言的科学武器,为疫苗注射提供了科学支撑。



带着自己三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成果,马成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雷军卓越奖学金的申请。当看到自己厚实的申报材料和发表的多篇论文,他庆幸自己没有辜负当初进入武大的初心,在病毒学领域做出了一番可喜的成绩。得知自己成功荣获雷军卓越奖学金,马成鲍惊讶又惊喜,心中是满满的感恩。“我想表达四个感谢:感谢雷军学长的慷慨捐助,激励我们每一位获奖者不忘母校、回报社会;感谢武汉大学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科研环境,以及丰厚的平台和资源;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助我一次次顺利渡过难关;感谢我的家人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保持一颗平常心、平静心,踏实前行。


最后,马成鲍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提出了自己的科研感想和几点经验:第一,端正态度、保持对科研的热情。明确做科研并不是在给老师“打工”,而是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科研的过程是师生相互成就的双赢过程;第二,沉下心来、踏实做事。为自己制定一份个性化研究计划,适当牺牲休息放松的时间,集中精力攻坚克难,科研需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也要甘于忍受孤独和寂寞;第三,加强与导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科研需要团队意识,勇敢提问、密切交流,能够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提高科研效率。



踏浪前行风正劲,不负韶华争朝夕。“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像雷军学长一样心怀梦想、追求卓越,心怀感恩、回馈母校,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不仅是马成鲍对自己的告诫,也是作为师兄对师弟师妹们的期许。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笃行不辍 未来可期

逐梦之路,需要一颗初心

更需要一份努力

于社会有益 于国家有用

马成鲍与病毒学的故事

也未完待续……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武大华科携手发Nature,这次有关Gabija!







武汉大学代表委员议国是!






飒!






 武 大 早 樱 开 啦

● 武大复试线已出,你有赏樱专属通道吗?

 武大华科携手发Nature,这次有关Gabija!

 武大在校生人人都有,今天开始领!

 赏樱预约、进校指南……武大校友小程序今日上线!

● 在武大,白天赏樱,晚上看啥?




武汉大学-luojia1893-

封面图:黄玉成

采访:徐靖豫

图片:黄玉成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文字:李奥 谷明珊

编辑/责编:谷明珊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再点个“在看”,一起加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