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后,武大迎你归来!
从珞珈山奔赴极寒之地武大极地科考人牢记嘱托不畏艰难险阻 彰显使命担当为我国极地探索贡献武大力量参加此次科学考察的武大人我们迎你回“珈”!
我的名字叫秦岭站
秦岭,这条古老的山脉,横亘于我国中部,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伸展。它不仅是地理上南北的天然分界,更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璀璨交汇点。而在遥远的南极大陆,一所人类克服自然伟力打造的极地考察站,所在之地亦有一条山脉横穿而过,它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的分界,默默守护着这片冰雪之地。
秦岭水系丰饶,植物繁茂,被誉为“南北生物物种库”和“天然药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如今,为了更深入地探索南极的奥秘,在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应运而生,并以这座古老而伟大的山脉——秦岭命名。秦岭站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致敬,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更是对南极科学研究的全新启程。新站的设计,秉承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与秦岭的自然之美相得益彰,彰显出我国对于南极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怀,以及积极践行“绿色考察”国际倡议的坚定决心,向世界展示出一个负责任、可信赖的大国形象。
秦岭站的主要科研方向以海洋学研究和观测监测为主,选址在罗斯海第二大冰间湖,这里是南极少有的海洋学研究热点区域之一。与中山站和长城站两个常年站不同,秦岭站采用集中式一体化的建筑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考察队员在室外活动的时间。通过自动化的观测设备和手段,科学家们可以在室内进行科学考察,从而更好地应对秦岭站区域常年大风、严寒的恶劣自然环境。
秦岭站在新能源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新能源应用比例达到了67%,意味着超过2/3的能源都是由风能和太阳能来供应。这不仅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减少了环境污染,体现了我国在南极科考中的环保理念。
武大人在秦岭站
第40队次与第39队次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负责秦岭站的验潮站以及GNSS连续运行跟踪站的建设工作。他们克服了极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不懈的努力,成功为秦岭站建立了高程和水平坐标基准,为站点的精确定位和后续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秦岭站区域的海平面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观测数据。
此外,武汉大学的科考队员还积极参与了秦岭站的建设与卸货工作,确保了站点建设的顺利进行。他们的辛勤付出,不仅为秦岭站的顺利落成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我国南极科考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40次队的主要任务是秦岭站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张保军副研究员也先后参与了秦岭站主体建筑、后勤中心和停机坪的现场施工建设。
由于第40次队是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秦岭站,并实现开站,第40次队并没有住进秦岭站的主楼,而是在临时的居住设施,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大临”,这座建筑实际上就是由集装箱式建筑拼装的。
根据秦岭站的祝贺设计师介绍,秦岭站的设计师一体化的建筑,主楼和后勤中心是连在一起的,队员的日常生活可以在这一栋建筑内解决,尽可能的减少了队员在户外的活动机会和时间,以应对秦岭站大风、严寒的恶劣自然条件,保障了队员的安全。
即使时间紧、任务重、天气极端,随时紧急撤离,但所有考察队员齐心协力,参与施工任务。综合科考队工作尤为艰巨,主楼1000多根手工板檩条,后勤中心400多根檩条的自攻螺丝,1000多块手工板的撕膜任务,2个直升机停机坪的安装累计40多天现场施工...... 一切辛苦,只为在这极地冰雪中,建立一座属于中国的科研堡垒。
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激励与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中写道:“近40年来,武汉大学师生坚持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完成了一系列科学考察任务,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份肯定与鼓励,让武大人更加坚定了探索极地的决心与信心。
他在秦岭站说……
张保军副研究员:
秦岭站是我国建成的第五座南极科学考察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它是中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又一重要成果,建设过程中考察队员展现出来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
行测天之事,掌绘地之能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武汉大学队员即将返航武大人以无畏之姿
迎难而上,闪耀南极为人类极地探索书写新的篇章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武大再发Nature,这次牵手上交大!
当你手滑,会凋掉落一朵樱花......
武大华科携手发Nature!
● 武汉大学代表委员议国是!
● “这一周,我想了很多......”
● 急急急!开学状态大调整!
● 燃灯!迎你明日回珈!
● 运动步数像过山车,谁“暴露”了?
● 开学倒计时,武大人课表不能输!
封面图:武汉大学融媒体中心
极地科考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采访/文字:刘恺迪 贾艺真
编辑:张富华 贾若寒
责编:赖晓萱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