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仅20个!祝贺武大青年!
105年前
热血、理想与信仰的交融
激发了无数中国青年的
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
105年后的今天
新时代的武大青年
正勇敢地接续奔跑
青春有为,昂扬铿锵
困境面前挺直脊梁
荣誉面前英姿勃发
他们是武大的骄傲!
更是中国的骄傲!
一份象征全国青年
最高荣誉的榜单日前揭晓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
荣获“五四奖章集体”
张胜凯、张保军、耿通
褚馨德、陆延国等
作为团队代表赴京领奖
此次共有20个青年集体榜上有名
武大南北极科考团队也是湖北省
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
由张小红教授领衔
测绘、遥感、电子信息
法学、公共管理、生物等多学科
青年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组成
35岁以下青年占比72.38%
青春无“极”限
逐梦向未来
他们克服高原缺氧
低温酷寒等恶劣环境
对抗冻伤、高反等极限挑战
武大极地科考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舍生忘死勇斗极寒
趟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奋斗之路
今日以“五四”为名
武大青年人在砥砺奋斗中
不断冲击新的高点
接续攀登新的高峰
“极地测绘之父”鄂栋臣
“登顶南极最高点第一人”张胜凯
……
一个个铭记于心的名字
一代代青年力量的传承
武大极地科考英雄的故事
为无数学子埋下了
逐梦南极的种子
2005年,张胜凯作为研究助理
与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一起
向高点“冰穹A”发起了冲锋
他是队伍中的唯一一名测绘队员
主要负责全队的导航
以及确定最高点的任务
冲顶时间窗口短
狂风暴雪肆虐
在零下40多度的低温
户外工作1-2个小时后
眉毛、胡子被冻得结霜
手脚失去知觉
嘴巴说不出话
带着不同程度的冻伤
队员们赢得了这场“赛跑”
并为昆仑站建设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胜凯登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2023年10月,95后小伙耿通
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
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
极地的挑战依旧格外险峻
因需要点触屏幕工作
零下30度的极寒
冻伤了他的手
甚至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
经过引流治疗后
伤势尚未完全恢复的他
就再次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
“身体的伤痛可以忍耐
而自然的力量难以抗衡”
一场将近13级的狂风
引起了剧烈的“地吹雪”现象
严重时能见度不足5米
最后队员们借助定位导航设备
才慢慢将车队聚拢
这场意外也使得团队
原地停留了整整两天
最令耿通激动的经历
是元旦当天
他作为升旗手之一
在昆仑站亲手升起五星红旗
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
他也仿佛看见了四十年来
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
1998年出生的褚馨德
是去年武汉大学出征南极的
四位科考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他的任务主要包括航测
以及航空调查试验
在极地环境下使用无人机
要克服的困难比想象的大很多
尤其需要耐心等待时机
一次任务进行时
由于白天风速过大
无法执行无人机航测的任务
他和队友一直等到晚上10点
执行完任务后已经是凌晨2点
回到营地的时候
他发现仍有许多科考队员
像他一样坚守在工作岗位
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为祖国
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奋斗的决心
建设秦岭站是本次南极科考
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第二次来到南极的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张保军
承担了建站和科考的双重任务
时隔十年再次踏上南极大陆
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
我国极地科研实力
有了翻天覆地的飞跃
曾经距离科考站二十几公里
便无力再破冰靠近
如今不仅能为自己破冰
还可以为运送物资的船只开路
这无疑是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副主任艾松涛
先后十六次前往南北两极
是学校参加极地科考
次数最多的一位成员
带队建成了我国境外
第一个北斗监测站
“当代青年人认准国家大事业
锻炼真本领、看准方向
坚持不懈地往前走”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
也是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
参与我国极地科考工作的
第40个年头
作为国内参加极地考察
最早、次数最多
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
武大人40载勇斗极寒
40载严谨求实
以青春姿态
挺膺担当、接续奋斗
奉献青春、建立功勋
用脚步丈量冰封之地
传播和平利用极地的中国主张
在人类认识极地
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
史诗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世界和中国
南北极科学考察史上
武大人实现多个
从“0”到“1”的突破
手绘我国南极第一幅地形图
拍摄第一张影像图
命名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
出版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
命名第一批共计359条中国南极地名
参与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
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
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
……
每一次出征,是祖国的召唤
每一次拼搏,是青春的担当
▲张保军在南极秦岭站进行直升机停机坪建设
▲耿通(左一)在出发基地进行直升机摘挂钩作业
▲褚馨德在南极格罗夫山梅森峰执行无人机航测任务
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实施人类首次高精度测图
在北冰洋上进行绝对重力测量试验
破解极地冰雪变化规律
冰下地形测绘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难题
建立中国境外第一个北斗监测站
研发“基于GIS的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信息系统”
搭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极地管理信息化平台
建立833种极地微生物资源库
命名43种极地微生物新物种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中山站
▲武汉大学队员在北极黄河站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长城站
▲武汉大学队员在北冰洋考察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埃默里冰架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泰山站
极地赤子心,冰原中国梦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南北极科学考察主题展已上新
更多武大极地科考人的故事
等待你去发掘
五四青年节之际
一曲《珞樱颂》
唱响青春之歌
愿青年有为 传承五四火炬
携手共赴星辰大海
1893年 民族危亡之际
风雨飘摇的土地上
散落一颗名为自强的种子
百余年的峥嵘岁月自此开始
1949年 神州大地渴望新生
星星火炬点亮世界
代代芳华传递信仰
等待黎明的曙光
2024年 新的征程即将启航
百卅武大 历久弥新
武大学子 勤学不辍
在樱花树下传递信仰火炬
初夏将至 五四精神历久弥新
珞珈山水 代代芳华
自强弘毅 求是拓新
建设祖国壮丽山河
歌声的力量穿越时空
来自2024年的五四珞青之声
回应着1949年那段
风雨飘摇的岁月:
“胜利属于人民,未来属于我们”
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
去等一颗星?
这群青年用青春守候、无问西东甘愿深入黑暗忍受失败与孤独,奋力潜行用勇往去创造一颗星
把人生的分量
变为照亮世界的能量,奔赴千里
用不悔去追寻一颗星将满腔热血化作手中烛火在大山里、在贫瘠处用奉献去点亮一颗星慨然以赴,燃烧自我回应世间美好用青春去成为一颗星牢记殷殷嘱托
以闪光之青春
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青春闪光,熠熠生辉!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武大人以青春之我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勇当排头兵、生力军
接续书写科学探索极地
和平利用极地新篇章
为服务国家战略
贡献武大青年智慧、青年力量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今日,开门!”
两届全国一等奖,这位榜样爱数学!
五一来武大,你可能会遇见......
这场梁子湖的相遇,太热烈!
● “今日,开门!”
● 连续两届全国一等奖,这位榜样爱数学!
● 五一来武大,你可能会遇见……
● 这场梁子湖的相遇,太热烈!
● 就在明天!武大上新+1
● 即将截止!报考武大请关注
封面图:曹海钢
内容来源: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
武大新闻网 新华社
部分图片来源于往期推送
党委宣传部视频总策划:楚龙强
总监制:赵金利
总导演:张潘磊
《闪光》视频来源: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
文案整理:何睿 李奕良
编辑:何睿 邹家玉
责编:何睿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为武大南北极科考人点个“赞”,再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