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小龙船模型也能闯出新天地!桂城文创,正在“出圈”!

文化桂城 文化桂城 2023-09-23


经过选底骨、做大旁、上色、扎龙筋、装花旁等多道复杂工序,一个个象征着“顺风顺水”好意头的龙船模型就在廿四坊龙船漂移文创社模型设计者的巧手下栩栩如生。


△ “廿四坊”文创社制作的龙船模型/曹萍萍摄


“敢为人先,齐心协力”是龙船精神的核心,更是广府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之一,龙船赛事对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传递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桂城街道的“叠滘龙船”尤其精彩、独特。“叠滘弯道赛龙船”是佛山市非遗项目。从明代兴起,到清代兴盛,叠滘龙船已有500多年历史。近年来,桂城街道文化氛围愈加浓厚,越来越多本土青年走上龙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之路。



01身体力行

钻研小龙船模型


在桂城街道叠南村委会茶基村,走进“廿四坊”龙船漂移文创社,大大小小的龙船如同整装待发的“士兵”一字排开,上完漆的龙头模型,色彩斑斓甚是精美。


△ “廿四坊”文创社制作的龙船模型/曹萍萍摄


何兆彬是桂城叠滘“土著”,是一位有着龙船模型制作经验的工艺人。


叠滘因叠水环绕而得名,河涌纵横交错,巷陌屋宇相连,自古就有着浓厚的龙船民俗气氛。对于何兆彬来说,端午节的记忆便是“龙船漂移”的速度与激情。从观看“扒龙船”到成为茶基龙船队的一名龙船扒手,再到成为制作龙船模型的工艺人,龙船始终贯穿他的生活。


自小学五六年级起,何兆彬便开始接触制作小龙船,初次用泡沫试水制作的小龙船“不像样”,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学习,慢慢琢磨。2018年,他尝试用纸板制作小龙船。2020年,何兆彬正式学习木雕进阶为工艺人。一只小小的龙船,却包括了选底骨、做大旁、上色等十多道工序,制作时间长,成本高,过程繁杂,但何兆彬不断学习,对标实物,以此精进自身技艺。


△ 龙船模型船身/曹萍萍摄


“叠滘龙船长约25米,要把大龙船缩小成约一米长的小龙船模型,是很讲究耐心的。”何兆彬说,看着龙头高高翘起、船身安装龙头、龙尾的小龙船,他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02传承文化

高质量打造精品文创产品


制作小龙船,让“叠滘弯道赛龙船”创新“出圈”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文化传承走深、走实,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2020年6月,何兆彬与文化爱好者孔祥铭设立了廿四坊龙船漂移文创社,研究开发国潮与叠滘文化产品,“带得走的叠滘文化”这种发展理念成为了他和团队发力的方向。目前,团队共有7名成员。


△ “廿四坊”文创社制作的文创产品。/曹萍萍摄


△ “廿四坊”文创社制作的头牌罗伞/图源“廿四坊”文创社


“团队成员都是叠滘本地人,十分热爱龙船漂移非遗文化。我们主营龙船文化文创产品及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文创加模型的融合方式更易于年轻一代接受,从而增添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何兆彬介绍,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把产品和活动从文化、美学、人文基础上进行设计,赋予龙船非遗文化全新活力。


△ 小小的龙头极大程度地还原真实龙船的龙头。/曹萍萍摄


叠滘龙船长约25米,龙船模型就按真船的1:25比例进行缩小还原,虽然比例缩小了,但制作工序却没有减少。一条龙船模型由上百个零件制作而成,主要的零件是底骨、大旁、舱板、坐板和花旁,每一份零件都由廿四坊文创社成员用手工进行还原,追求和大船一样的装嵌过程。


△龙船模型师傅正在裁制三面根/图源“廿四坊”文创社


最精细的部分还要数还原龙船的龙头龙尾。还原龙头的基础是神似,造型上一定要捕捉到龙头威武凶猛的神态。制作龙头最大的难度是下刀,手必须要稳定,不能大刀阔斧地下刀,只能慢慢一刀一笔地精雕细琢,追求每一个细节的还原度。上色时,用色也要和真龙头一样,用画笔一笔一画地进行手涂。除了龙头龙尾,还有鼓、锣、头牌、罗伞、彩旗等配件,廿四坊文创社也会真实地还原到模型上。



“一只约一米长的龙船模型制作大约耗时三周。”何兆彬说,今年,文创社整体订单超600份,其中,已陆续完成超90只各尺寸小龙船订单。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还有部分销往省外。


叠北庆云坊叠北村头四坊叠北新约叠南圣堂坊叠南茶基坊叠南洙泗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目前,该文创社已设计文创产品近30款,涵盖龙船模型、狮尾钥匙扣、杯子、T恤等,各款精美文创产品已收获不少好评。


03高度重视

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社区


作为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之地,桂城每一项非遗项目都蕴藏着桂城人民的民族文化基因,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思想精髓。


在何兆彬看来,非遗文化真正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就要把作品结合到产品设计应用中。在此过程中,既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也要在产品设计上落实跨界融合,把非遗元素和现代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进行推广宣传。


值得欣喜的是,桂城街道文化发展中心一直把非遗传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传习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促进非遗的普及和代系传承。


不止是龙船,包括粤剧、十番音乐、洪拳武术等在内,岭南传统文化都在桂城找到了传承。


△ 桂城街道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资料图


“非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接下来,桂城街道文化发展中心将加大宣传,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大众关注度,助力非遗发展,如将文创产品‘搬进’展馆进行展示等。”桂城街道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链接丨叠滘弯道赛龙船

从明代兴起,到清代兴盛,叠滘龙船已有500多年历史。清代夫子易瑞瑜曾这样对叠滘扒龙船做出精彩描述:“翠拥两岸,袅袅清风送爽,男裳女帕,腼腆随波笑纳。龆龀香囊胸披挂,雀跃堪嘉。妇孺包粽告天下,蒲符护家。”长约25米的龙船载着四五十人,游走在龙形水道里,飞快通过急弯,在S型、C型、L型的狭窄河道上“甩尾”通过弯角,上演一场激情澎湃的水上漂移。


△ 资料视频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认真传播桂城文化的你,我心动了......

桂花飘香丨这只猫,它有100万条命!

桂城这片非遗热土,处处培育着“雄狮少年”!

想惊艳所有人吗?桂城文化志愿者带你学习朗诵小技巧!

审核丨桂城街道文化发展中心

编辑丨凤凰网曹萍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