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农!首夺“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
经过为期两周的公示期,全国组委会最终审议评定,新疆农业大学的一支队伍荣获2018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全国一等奖,创造了我农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佳成绩。
今年的“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有来自全国33个省/市/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及美国和新加坡的1449所院校/校区、42128个队(本科38573队、专科3555队)、超过12万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共评出本科组全国一等奖292队、二等奖1194队,获奖比例分别为0.6%、3%。
当小薇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第一时间联系到这个神秘的团队,并有幸采访到这个“1+3”团队――指导老师程霄,计科152杨双镇,物联152程芸涛,电气152刘源。
队员们说到,这个“1”显得尤为重要,这个“1”就是程老师。程老师及其数学建模团队负责赛前培训、实战演练、校内选拔等前期工作,为参赛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组成一个数模团队,需要哪些成员呢?传统的标准答案是:数学、编程、写作。三位同学有过硬的数学素养,杨双镇和程芸涛轮流编程,刘源负责写论文。大家分工明确,团结互助。
我校经过校园选拔赛,选出了13支队伍,加上另外1支已获资格的队伍,共有14支队伍参加本次“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而这第14支队伍最为特殊,程芸涛和刘源刚刚访学回来,杨双镇是去年该赛事的遗珠,他们获得了2017年校内选拔赛的二等奖,因为访学的原因,并没能够参加去年的全国数模竞赛。
他们主动找到程老师希望他来做这个团队的指导老师,程老师对他们的情况也比较清楚,也欣然接受了邀请。后来,这种双向选择也成全了他们。
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社会进步的工具。
用数学方法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都必须在实际与数学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解决过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求解;数学解答回归实际问题。这个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举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包饺子问题。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有哪些要求呢?
内容
赛题: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等领域中简化的实际问题。
答卷: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全过程的论文。
形式
3名大学生组队、3天内完成的通讯比赛,可使用任何死材料,不可与队外他人讨论。
标准
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表述的清晰性。
宗旨
创新意识 团队精神 重在参与 公平竞争
赛前准备:学习有关知识、方法和软件;题目研讨(及模拟);组队磨合。
三天参赛:吃透题意,发挥正常,注意写作,同舟共济。
赛后继续:对有兴趣赛题的深入研讨,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自2008年以来,历届师生10年的坚守,终于拿到了“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这项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保障), 教师的奉献(关键),学生的参与(主体)。历史的机遇,三位同学志同道合的结识,程老师的悉心培养,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才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实现了大家多年的心愿。
“志同道合,我们聚在了一起”
为了以后不留遗憾,无论获不获奖,我们一起参加这次建模竞赛吧!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趣相投的他们,当聊到人工智能、互联网+、编程等话题,会滔滔不绝说个十天半个月。
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学习的高要求,是他们矢志不渝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他们还能沉下心来,潜心投入到数学建模的世界中。
“争执是难免的,贵在为团队着想”
三天的参赛时间里,第一天就在选题的时候发生了分歧,程芸涛认为A题容易理解,而杨双镇和刘源认为B题容易下手,最后争执不下,少数服从多数,选择了B题。
牢记团队是一个整体,心往一处使,成败在此一举。
程芸涛一开始编程时思路卡壳,杨双镇便尝试编程,主动替队友排忧解难。刘源是负责写作的,两天过去了,看他们迟迟不出结果,虽心急如焚,但出于对队友无条件的信任,还是选择了坚定的等待。
最终的检验,结果落在了合适的区间,证明了结果的合理性。这个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知识结晶。大家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下了。
怎么描述这种情感呢?就像是在同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兄弟,有一种难舍难分的革命情谊。
“这三天,也算是吃尽了苦头”
程芸涛和杨双镇整整两天没合眼,五十多个小时的坚持,编写着上千行的代码,还要反复检验,刘源的内心在第三天来临前也经受着等待的煎熬。
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能否对国一发起冲击,就在一念之间,就算是逼自己前行,也要翻越这座阻挡了我们很多年的高山。
“一次竞赛,终身受益的口号并非一纸空谈”
与数模相关的经历就像一场奇妙的探险旅程,这场旅程在开始时是迷雾重重,过程也有着艰难险阻,但正是这份未知的魅力也让我们沉醉其中,不断探索,它锻炼着我们创新的思维,培养着我们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思维能力,训练着我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我们利用这些能力在这场旅途中开辟了一条蜿蜒却清晰的道路,携手抵达了令人豁然开朗的开阔境地。
✉ 程老师:“关于这次的成绩,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感谢学校的殷切期盼,教务处、团委和数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学生们的努力拼搏!算是为学校,也为他们自己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刘源:“感谢程老师的悉心照顾,队友的帮助。”
✉ 杨双镇:“感谢程老师的关心,队友的鼎力相助。”
✉ 程芸涛:“感谢学校的支持,感谢程老师对我们团队的培养,也感谢队友的不分彼此。”
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十足,它是评优评先、保研、考研复试、应聘等时候的重要参考依据,甚至能凭借它加入到一些科研团队当中。
数学建模竞赛开展情况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
此项竞赛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遴选的19项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项目中位列前5,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一次参赛,终生受益”是绝大部分参赛同学的深切体会。
学校自2008年参赛以来,由数理学院教师组成的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团队负责赛事的宣传、协调、组织、培训、指导等各项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竞赛的指导培训中,也不断加强与援疆院校的交流,如邀请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开展讲座、专题研讨会等等。
参赛流程
每年的3-5月,指导教师团队负责对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参赛队伍进行培训,再通过校内赛进行选拔,6月完成报名,最终于9月份参加全国赛。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情况
自2008年以来,我校共有55支参赛队伍获奖,其中取得国家一等奖1队(今年),国家二等奖5队,新疆赛区一等奖7队,新疆赛区二等奖17队,新疆赛区三等奖25队。
有7名教师(9人次)获得过新疆赛区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过新疆赛区优秀组织工作者荣誉称号,学校获得过2次新疆赛区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目前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面向全体大学生,无专业限制,门槛比较低。兴趣是第一位,坚持着重基础,注重前沿,注重能力的办赛理念。
为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数模的有效途径
在图书馆查阅数模资料,观看中国大学生慕课网数模的网课,还有网易云公开课关于数模的网课。
注重培养建模的思想,密切关注相关的资讯。
坐得了冷板凳,才能做得真学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如果你对数学建模感兴趣,
并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它,
那就从此刻开始,
快快行动起来吧!
采访:闫玉祥 李俊明
编辑:赵蓉
审校:邵贵燚
- 你可能还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