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看看40岁中国人的模样,以及灵魂画像 | “四明治”

李梓新 四明治 2019-07-03


我对父母的样子开始有印象,大概是在他们40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刚上小学。父亲是一个国有工厂的车间主任,母亲还是一名计件工人。


40岁的父亲还是清瘦的,骑着一辆28吋自行车。他的三个儿女分别是7岁、10岁和11岁。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这样的子女抚养负担依然让人喘不过气来。无论体力和经济压力都非常巨大。在父母四十多岁的年纪,我们家的主题一直是勤恳工作,节俭持家。直到父亲49岁,中专毕业的二姐开始工作,才仿佛标志一道分水岭的到来。


更何况,在我父母的40s,他们经历了1992年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变迁,下岗,一切向钱看。


今天,轮到我即将来到40s, 有了一双儿女。虽然日常生计的压力没有那么巨大,但是谁能保证接下来的10年,社会和时代不会经历重大的变化呢?


人们的焦灼,比起1992,又加深了几层。


2010年底,我开始酝酿“中国三明治”(China30s)这个项目。三明治就是30岁上下的社会夹心层,不那么嫩,又不那么老成。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红”,没有微信。但一切正在裂变,代表新生活方式的一批人正在抬头,大家还没那么有营销意识,没那么功利。写那么一群30s是可爱的事。


转眼到了2018年底,我们的生活更高效、便捷,但人们对时代的信心却变得犹疑。一方面,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基本告别了买房这个梦想,他们刷剧,刷综艺,看地下演出,大多数月光,不用供养父母,比起急吼吼想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70后,他们更看重日常的自我感受,也不怎么相信权威。KOL已经成为商业利益的一部分,有趣的人又沉了下去。


而另一方面,迈入中年的40岁以上人群,基本都是负面标签缠身,“油腻”、“猥琐”、“Me too”运动的对象、“鸡血拼娃”、精神危机、离婚出轨……我们的社会变得无上地喜欢和巴结年轻人,努力想抛弃这些其实尚未年老的族群,对他们笑脸相迎的只有保险、移民和留学中介。


在三明治进入到第四年左右,也就是2015年前后,我已经厌倦了采访那些KOL,他们不再变得有趣,为了自己的形象而斤斤计较。我还记得有位我们的写作者采访了一位知名连锁蛋糕品牌的创始人。她对我们采用原汁原味的“Q&A”呈现模式感到不满,认为她期待一篇“decent”的人物正面报道,为此她也想删去她曾经骑电瓶车送蛋糕而摔跤的经历,也不愿呈现一处微妙的细节:在为蛋糕做拉花装饰时,如果有一点瑕疵,她的外国先生会把整个蛋糕扔掉,而作为中国人的她,自然会觉得有点太过浪费。


这些真实而有趣的细节,就这样淹没在“沟通”和“拉锯”之中,最终那篇稿子也没有发。我也对采访这样的人物失去兴趣,尽管他们的事业冉冉上升,在资本的助推之下也成为某个行业的排头兵。但是人们已经厌倦了这样的“正能量”故事。


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时代。面对着“共克时艰”、“贸易战”和“减税增负”,所有人都谨慎地望着2019和更加不可知的2020年代。我想恢复“中国三明治”最初的访谈模式,和这个时代里35-49岁的人群真诚交谈。无论他再成功发达,作为一个40s,他都会面临着容颜的老去,身体机能衰退、更面临考验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上一波又一波推着他的年轻浪潮。


这会使我们的对话变得更有意思。而我也非常期待和那些“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们交流,写下他们的故事,和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当然,我也会回访一批当年在“三明治”访谈过的人们,看看多年以后,他们对这个世界是否改变了看法。


这一批“未老”或者“初老”的族群,终将通往中国巨大而充满变数的养老行业。我们这批人变老之后,应该和今天跳广场舞的父母有所不同,但我们究竟会不会把养老院变成“老友记”式的同居,还是会有更多新的度过老年的办法?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将如何维持?那些没有孩子的中年人,最终会有什么样的新生活?这都是充满吸引力的故事和话题。


对财务自由是否还有迷思,是否计划移民?养生是不是成为生活主题?灵修是不是越来越吸引你的兴趣?养老、婚姻、育儿,没有一项轻松。这些40s的主题折射在每一个“四明治”身上,有了比“三明治”更深刻的纹理。


所以,“四明治”(微信号:China40s)来了,这不是玩笑,这将是中国第一个关注四十岁上下人群最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系列访谈。真诚希望你来联系我,讲讲你的故事。


有兴趣自荐聊聊的朋友,欢迎填表。(请扫下方二维码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






关注“四明治”



 中国四十岁上下人群的深度访谈和生态素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