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雾霾:关厂治霾是环保过度了么?

2016-11-05 岂有此理的我 醉折花枝


近两日京津东北再度雾霾爆表,引发人们对雾霾的进一步思考。转篇旧文供参考



关厂治霾是环保过度了么?


这个问题我觉得得从几个层次来讲。

第一个是法律的层次,报道里提到很多厂未批先建,违法排污,这种厂停了又有什么问题呢?这是底线。不过话说回来,这其实也很难,最简单的,厂子停了,也许你家原来365天雾霾,现在364天了,无所谓。可人家厂主和工人也许就没饭吃了,你大概不会为此多说什么,可人家会闹事会上访,甚至会上媒体,也许你心一软就想我也没看见空气质量改善多少吗?还是别关吧。这个层次的问题我觉得是价值观的问题,不能算别的帐,法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至于法律这个帐算得对不对,等修法再说。
第二个层次就是算账的问题了,就是说有些厂关了到底值不值。而这正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环境的估值问题。其实环境治理到底值不值得很简单,无非是看投入收益对不对等。投资应该是很好算,就比如说临沂这个案例,关停就看损失多少呗,这是投入。那么收益呢?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第一步我们得看关停这些工厂少了多少污染排放,环境质量改善多少。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不涉及经济学,但是下一个问题就涉及经济学了,改善的环境质量到底值多少钱?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环境质量不是商品,没有标价,我们不能像钢铁一样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它的价值,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来确定它的价值。从方法上讲,估值方法可以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就是直接问人,你愿意为这环境质量改善付多少钱;间接法就是通过个体在市场中的行为来估计他对环境的估价。同时环境的价值可以被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前者是指能直接给你带来效用的价值,比如说水,被污染就不能喝了,水对你的使用价值就消失了;而后者是指即使不能给你带来效用,你也愿意为之付钱的价值,就比如下面这只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的海鸟,看到图片,哪怕你这辈子都跟墨西哥湾无缘,但是如果让你为恢复墨西哥湾环境捐一分钱,你可能还是会愿意的吧。(事实上环境估值就是在1989年阿拉斯加瓦迪兹号漏油事件后兴起的,许多概念从那时我们才开始研究并清晰起来的)
说了这么多还是以一篇论文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吧,这是一篇发表在2014年第一期FEC(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上财经济学院主办的英文经济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The value of clean air in China:evidence from Beijing and Shanghai. 这是一篇利用直接估值法的文章,研究的就是中国两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居民在2008年愿意为更好的环境质量付多少钱。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进行的这种直接估值法的文献几乎没有,据说是政府不支持(没有事实证据,谁要给我传了500遍我概不负责)。作者在2008年奥运会大规模环境质量整治之前进行了一次入户调查,作者使用的方法是设有估值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s),直接询问被访者愿意为改善空气质量付多少钱(WTP,willingness-to-pay ),总体而言作者是按照标准的CVM流程来做的:
(1)假设性的市场:你必须给你的受访者建立一个真实的需要支付的理由,而且要可信,不然受访者可能会随意出价。
(2)获得出价。这就直接问了,但是必须保证问到的价格是可信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问卷设计者告诉受访者,马上就要奥运会了,政府会采取措施控制空气质量,而且采访者都是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人员,更重要的是奥运会的确采取了管控措施;还要尽量提醒人家,想清楚你家财产,别瞎报价。一句话,要得让这个事像个事。
作者采用的问题是:“如果未来五年你家每年需要花XXX元人民币用来支持北京采取管控措施,这一措施可以保证北京获得同奥运会期间一样的空气质量水平,你是否支持?”
Would you vote “yes” or “no” on a referendum that will adopt the proposed program (in which the air quality will be maintained at the Olympic Games level) but will cost your household XXX CNY per year for five years?
选项只有“是”和“否”两个。
(3)估计平均WTP和估计出价曲线。这部分全是数学公式,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自己翻,我就不写出来了。主要是通过MLE和特定的可分离效用函数来进行估计。但是有个表很有意思,可以放出来:
table4 给出了北京和上海的问卷中XXX元的分布情况,北京50对应的221是指有221人被分到你是否愿意花50元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Fig3则给出了结果,可以发现北京人的支付意愿明显高于上海,这是因为北京的空气质量更差,大家愿意花钱买健康。但尽管如此,如果让一个家庭出1000块钱的话,在北京同意的比例也不到30%。
通过数据分析,作者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比如说,如果这家过去三个月有人得了呼吸道疾病,他们愿意为提高空气质量而支付的意愿反而更低,尽管在数据上并不显著。对此,作者的解释是,疾病对于家庭有两个影响,首先是得了呼吸道疾病,肯定希望空气质量更好,愿意多付钱;但是得病得治,这要花钱,收入降低之后又不愿意为空气质量多花钱了。他们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后者可能是主导地位,尽管效应不是很明显。同时如果在环保项目中做过志愿工作的人可能愿意多付钱,但是也不显著。而过去如果给环境保护项目捐过款,他们也不愿意多付钱,但结果也不显著,作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对于政府的不信任。
还有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在北京公用事业部门(发电,供暖等)的人就不愿意为空气质量多付钱,显而易见,政府一旦采取环境规制措施,他们是首先受到冲击的。北京的汽车拥有者愿意多付钱,因为他们有车,在外面的时间更长,对于空气质量要求当然更高。而上海恰恰相反,因为在同样的收入条件下,上海车主还要付一大笔牌照费,这降低了他们的收入水平,他们不愿意多付钱。而经常做公交的人也不愿意多付钱,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对污染贡献得要少,干嘛要买单?
但就这些结果而言,其实已经十分有意思了,但是我们最关注的的还是我到底愿意为空气质量改善付多少钱。
(4)汇总数据。
这是作者得到的结果,每个北京人家庭在2008年的时候愿意为空气质量达到奥运会的水平付平均925.25元, 中位数是426.12元;这两个输在在上海是370.47元和262.82元。这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作者的换算,北京人愿意花自己2008年GDP的0.53%,大约是55.4亿元改善空气质量,上海人愿意花自己GDP的0.22%,大约29.6亿元改善空气质量。
为了方便后面的人展开地域撕逼大战,我来解释一下这些数据的意思。北京人的意思是说,改善空气质量可以啊,但钱不能多花,最多只能到55.4亿元,不够怎么办?反正钱我不出了,改善不了我也不管了;如果再流氓一点,反正我就出55.4亿元,剩下不够你们天津人,河北人,山西人掏,不掏我这可是天子脚下,看着办吧!
55.4亿够不够呢?我不清楚,也许是够了,但是我没有数据,无法计算。随着近些年对于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的增加,现在北京人对于空气质量的估值肯定已经不止55.4亿元了,但够不够,我觉得还是让京津冀人民自己去撕吧。

 

(转自知乎,作者岂有此理的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