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过年的记忆,其实都存在相声里呢

贾行家 高晓攀 2019-06-27

「二小儿二小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那么,辞旧迎新。丁酉、戊戌之交,我们决定就从今天开始,特别设立这个栏目,权且称作「相声兴趣小组」吧,每次,以一个和相声有关的小段子或者小话题入手,给您的生活带来点不一样的、有趣的东西。


恰逢农历新年,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


时代比猴儿变化得还多端了,太多东西都不一样了。现在存储的方式都已经是数字、云、大数据了,但那些没索引、没画面、没感情、没语气的内容里,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小时候过年的记忆了。


好在,地球人有一部分特别聪明,又特别有心的人,是相声人,他们早把我们爹妈爷爷祖宗过年时候的记忆都存在了相声段子里,让已经不一样了的我们,有机会穿越回去,听听过去的声音、看看过去的春节。


「2018年了,我们还在说相声。」


前日的嘻哈包袱铺年终聚会,高晓攀在发言时,说了如上这样一句话,是意气风发,亦又平淡和顺。那天大家都特别开心,多浓的情多重的任,都在谈笑间了。这是嘻哈包袱铺的第十年,深夜里他自己回想,也不禁自叹:自己终于学会不让人流泪了。


是要到炮竹迎新的时刻了,越临近这年,他反而越沉得住一口气,夜读不辍,笔记连连。读创作,读历史,也是读自己。世事飘摇,知识和修为便是那大水风暴里的浮木,所以莫挂牵,他很好。

高晓攀的读书与笔记


昔时陶侃曾有训诫予人:「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宜惜分阴。若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时光荏苒,自不等人。对所爱,对所忠,非得拼尽全力趋往之不可。依志趣,笃恒心。从现在开始,永不晚矣。


那些咱爹咱爷爷和咱的过年记忆

都存在相声里了


特约撰文:贾行家


《拉洋片》

「20后」的地方春晚


我爷爷还在的时候,有时候会说:「当皇上真是好,但皇上也没看过电视啊!」那个时代的人,娱乐项目真是太有限了。我有个大排行十一的舅爷是梅兰芳的粉丝,包着飞机追名角,真是金镏子往台上扔的主儿,但想当败家子儿也得有资本,也不是人人都追的起当年那些梨园「欧巴」的。有钱人还能想着进戏园子听戏,穷人只能够奔天桥、「三不管」。在电视没有普及到家的年代,每年过年的时候,半大孩子会得到一些压岁钱,很多人就拿着它去租小儿书、买糖画,最洋气的也就是拉洋片了。


30年代拉洋片照片资料。观众真的要拿捏出那个撅着的造型,才能顺利达成「望吧望里瞧」的姿态


相声里的《拉洋片》是20年代末期的创作,最早的文本收录在1933年张笑侠编的《相声一集》里。一甲一乙,一个不要看,一个偏要让他看,捉弄意味的情节里穿插着介绍了京津两地拉洋片的名家名段。


1933年初版的《相声一集》,张笑侠编纂,张杰尧题书名,里面收录了不少现在已经听不到的传统相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37rvlsfg&width=500&height=375&auto=0来看一段:郭荣启 马志存 相声《拉洋片》


段子里还有一个梗是通过和名家「攀亲戚」带出来讲了焦金池(大金牙)、罗沛林。这就算是一种经典唱段的记录,就相当于春晚每年都得有几个名家带着徒弟京剧节目,算是文化传承。当然也得涉及时事,比如有的老演员当时说过《新婚姻法》,甚至唱到过孙中山。


现在在庙会之类的场合也能看到拉洋片,但讲真现代人的娱乐那么多,看这个也不会觉得多新鲜。您如果去看见了,不妨坐下瞅瞅,看看能看到啥


《拉洋片》里带出来的知名唱段有《纣王宠妲己》、《隋炀帝三下扬州》、《大花鞋》等等,不同的演员表演,用的曲目也不太一样。郭德纲唱的《白蛇传》里的「西湖景」的太平歌词,还修订了全新的版本,这一段也算是拉洋片的唱段,或者说,拉洋片的唱里也有。



西湖风光 图片来源:微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在交通不便的时候,北方人对南方的美景可望不可及,洋片里的西湖景都是精心绘画的最知名的景致: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断桥残雪等等都在其中。


《拉洋片》里面一定会有「倒口」用怯生生的方言来说「西湖美景八大片」:花了钱的能看全八张,旁边围观的,也能窥见一两张,拉到一张唱一张,把西湖的美景描述一番。现在一想,这拉洋片的别是杭州旅游局安排的吧?


《开粥厂》

「50后」的办年手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19fgzm3r&width=500&height=375&auto=0马志明 黄族民 相声《三节会》


传统相声里有块活叫《三节会》——所谓三节,就是五月节(端午)、八月节(中秋)、春节。


马三立在50年代整理修订,改了一版《开粥厂》, 里面那一段「年终之际,岂可点点而已」,一大段贯口,是咱爸咱妈咱大爷都忘不掉的童年故事。



《开粥厂》中的贯口歌词


这一大段贯口的顺序是「先敬神仙,后敬人」。


最前面的鲜果供、素供、酥油月饼、面鲜、灶王前、重素墩、大双包、小红包、供碗儿、供花儿、红石榴花儿、祭财神羊肉都是祭神的。摆贡品都是「上贡人吃」,很多年轻男女都没见过上贡的东西长什么样。87版《红楼梦》贾敬过生日,贾府里就摆了这些供,面鲜是面条摞成一个宝塔形状,外面还要带上红色剪纸,很漂亮的。



87版《红楼梦》第四集中,贾敬过生日,贾府里摆的面鲜。用面条摞成一个宝塔形状,外面还要带上红色剪纸,很漂亮


红石榴花这个东西,天津过年还保留到现在,这种纸花年年家家都要有,除夕夜要多装几碗饭,把这几朵花插进去摆着,这几碗剩饭叫「连夜饭」,象征生活富裕。


天津蓟县制作的红色石榴花年饭花


接着就要给装饰用品,先给了一把红头绳儿是给姑娘扎辫子的,北方春节讲究「姑娘要花儿,小子要炮」,先满足姑娘爱美的需求,「马大善人」很宠溺了。


这段活,后面大部分都是室内外的软装,外边挂灯钱、铺垫儿、春对儿、街门对、屋门对、佛前对、财神对、灶王对、福字儿、佛字儿、横批儿、斗方儿。「出门见喜」、「抬头见喜」、掸子、灶王龛、藏香、钹盔、三色灯花儿、挂缎儿、门神、加官儿、天地码、财神满张、通俗对儿。这里面所有的「码」基本都是木刻印刷,稍微讲究点儿的都是套色印刷,和现在的「版画」类似,一般体裁都是各路神仙,两边有吉祥话的对子,在咱们父母那一代姑奶奶过年回娘家吃饭,炕桌上就贴着这些东西,而现在也就只能在文玩拍卖的地方找到一两张了。


清代木版年画纸码《众神》、《火帝真君》


接下来这段,主要的年俗和日常用度都在这儿了。财神方位单是接财神看方位用的,按现在说就是财神爷导航。「宪书」是查日子的,哪天是节,哪天是好日子,哪天冲杀,都要看它,说白了就是当年的星座运程日历。还有个东西叫「麻经儿」,其实这就是细的麻绳,别小瞧这个东西,在没有塑料袋的年代,带上一点东西出去,你都得用得着。其实现在的时尚男女纸们也可以用,要装什么,找根绳子,捆扎出来一个带过梁的就拎回家了。


热闹热闹是少不了火药味儿的,麻雷子、二踢脚在《小兵张嘎》里面就普及过了,来自浏阳河的好鞭炮就叫南鞭。高香、线儿香、盘香都不难理解,都是字面意思。白素锭是一种更高级的香,有点类似于当时的高阶品牌的香。胰子这就是皂,香皂就叫香胰子:有个笑话说张学友管香皂喊胰子,香港的酒店服务员都傻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他爹是天津人,他的母语就带着这种词汇。


麻经儿捆扎的北京大八件儿


朱墨套印本《大清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时宪书》


接着又是乱入的两小段。「爆花」可不是爆米花,是木匠刨木头刨下来的那个木花儿,拿这个来点炉子引火很好用。没有天然气的日子,马大善人给的烟儿煤、硬煤、 煤球儿、木炭、劈柴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笑林广记》有个笑话说,一个穷人家里来客人,没有茶叶待客,就一边让媳妇在家烧水,一边自己溜出去借钱卖茶叶。结果没有借到钱,也没买到茶叶,媳妇已经烧水烧了一大锅,好客的主人便说:「招待您洗个澡吧!」别笑话这家穷,舍得使那么多柴火,也是大方的。


后面乱入的三样化妆品,红棉是口红腮红两用,扑粉是散粉,桂花油是护发梳头美发佳品。虽然在这个「给灾民施舍」的设定里面没有照顾到衣裳,也还是在细节上照顾到了形象。


民国时期上海永和公司出品的月里嫦娥牌扑粉,铁桶整个都绣了,但上面的形象代言人还真是特一线艺人——嫦娥姐姐,也的确是如今任何一个大牌都不敢想的


终于到了吃的了!高白面、高白米,突出个精细,过年了多穷的日子也得吃点细粮。绿豆、青黄豆、大馒头、小馒头、黄年糕、白年糕、蜂糕、糕坨儿,先交代主食也是非常传统的方式,放现在都是上完了菜还不一定想得起主食。开口就是牛肉、羊肉,是因为咱们的马善人是贵教清真的,他也好他儿子也好,口里可不能出一个「小猪佩奇」。野鸡、野猫、鹿肉是野味,肥母鸡、鸭子、关东鸡是解馋,白菜、酸菜是基础供应菜蔬,菠菜、韭菜、红萝卜、香菜、山药、水笋,都是细菜,没有温室大棚的时节,这些都是稀罕物。香干儿、菜干儿、海蜇、鸡子儿、鸭子儿、松花,这几个要么是凉菜,要么就是浇头,通用的。


没有这个姜末松花蛋,简直不像过年,咱二姑爱好用热饼夹个松花蛋吃早点,想来很奢侈的


团粉、黑黄酱、芝麻酱、水疙疸、咸胡萝卜、酱菜、卤虾油、腊八醋、花椒、大料、五香面儿,都是调料不新鲜。值得注意是一包「红曲」,这是一种中国才有的天然色素,是糯米或白米上长出来红曲霉菌,整个米都变成了红色以后磨成细粉,就是它了。这个东西过年的时候最有用,馒头上和小闺女儿脑袋上点红点儿都是用它。这东西还是一味中药,味甘性温,入肝、脾、大肠经,活血化淤、健脾暖胃,还消开胃,《本草求原》认为「凡七情六欲之病于气以致血涩者,皆宜佐之」。这段儿写下来,都也是贯口了,我自己都有点上节奏了。


图片来自网络,你要觉得想起了什么,就是淫者见淫了


前面那些都是除夕年夜饭就要用的大八件儿是探亲访友用的豪华甜品大礼包,素元宵是正月十五用的,过了十五,十六还要「遛百病」,才到了王熙凤说的「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们也聋子放炮仗,散了吧」。


《卖药糖》

「80后」的课本周边


多人相声都唱过《卖药糖》,有时候是单独一个小段儿,有时候放在《叫卖图》里面,和很多其他吆喝总结在一块儿。各色学唱中,《卖药糖》对天津卫的娃娃来说是格外亲切的,因为他们不光是听过,他们吃过见过!


药糖摊,药糖长这样!


新凤霞的《苦涩童年》中的傻二哥是卖药糖的。故事讲的也是天津南市穷苦、笨拙却又充满灵气和生命力的老百姓的生活。


我的童年是在天津度过的。那时,天津是热闹的工业城市。就是在南市贫民区,也有很多好玩爱唱的人,还有票友〔票友〕对业余戏曲演员的称呼。聚会的地方——票房。每天有人在票房吹拉弹唱,十分热闹。特别是在夏天,吃过晚饭后,人们就三三两两都到票房来了。虽然是挤在小胡同里,大人小孩却不断地拥到这里来,天津人就有这样爱玩爱唱的传统。


不只是白天常听见有人唱,深夜里也常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唱戏,有唱京剧、评剧的,有说唱曲艺的。这个天津,好像到处都有音乐声,连做小买卖的吆喝声,都是有腔有调的。比如有一个卖药糖的,他的吆喝也就很讲究:「卖药糖啊!……橘子、香蕉、痧药、仁丹、萝卜、青果、鸭梨败火。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


这个卖药糖的,当时不过十五六岁。他顶聪明,会做木工活,会修锁、修鞋、修车、修电灯,差不多什么都会修。东西坏了,交到他手里,摆弄几下子就好了。他还有一个特点:爱帮人忙,一帮就帮到底,有股子热心的傻劲儿。从来没听说他有学名,冲他这股傻劲儿,人家忘了他的聪明,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傻二哥!说他「傻灵傻灵」的。


他上街卖药糖,要穿上一套专用的行头〔行(xíng)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的穿戴。这里指服装。:白布中式上衣,黑色布裤。挽着袖口,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用皮带套好的、很讲究的大玻璃瓶。瓶口上有一个很亮的铜盖子,可以打开一半盖。围着瓶子,还装了些靠电池发亮的小灯泡。瓶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药糖。瓶子旁边挂着一把电镀的长把钳子,是为了夹糖用的,不用手拿,表示卫生。


傻二哥在家里穿的破破烂烂,去卖药糖时,就把这套干干净净的衣服换上了。他每次出去卖货,总是向邻居们打招呼,「大娘、二伯、三婶子!”地叫着,“我上街了,一会儿见……」嘴里哼着小调就走了,他总是这样高高兴兴的。


傻二哥串街走巷卖药糖,最使人注意的是他的吆喝,非常认真的。看见小孩们多了,他就要作吆喝的准备了。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弓,后腿蹬;一手叉腰,一手捂住耳朵,这才放声吆喝了。因为他有一副好嗓子,这时候,就像唱戏一样高低音配合,都是一套套的吆喝出来,招来很多人看他。晚上,他开亮了红绿灯泡,照着闪光的铜盖子和电镀钳子,非常显眼。大人小孩挤着来买糖,也有不少是来看热闹的。说实在话,这药糖没有什么好吃,就是五颜六色的好看罢了。比如绿色的,是薄荷的,有点凉味;金黄色的,是橘子的,有点橘子香味;大红色的,是红果的,有点山楂酸味;浅蓝色的,是香蕉的,有点香蕉清香味。傻二哥就靠着一块、两块的药糖,养家糊口,很不易呀!值得佩服的,是他那种耐心和严肃的态度,不怕麻烦。小孩们买糖,经常是为了好看;买去了,想想不好,又来换红的,换绿的,绿的又换黄的,往往要换好几次。傻二哥都是耐心地对待,一点也不嫌麻烦。

(初中《语文》第二册 1993年版)


这一段,怎么说,都没用,有机会,得请高晓攀自己给唱一段,才算过瘾呢!


好啦,第一期《相声兴趣小组》就写到这里收束吧。大家想来也要开始准备年夜饭,和家人在一起了。希望您这一晚一直是笑脸相随的,所有人都是。


后面,你还希望可以听到什么相声的周边故事,可以留言相告。我们来年,慢慢会。


下一次见面是「年」里,嘻哈包袱铺初二「开箱」,我们就借势,讲讲开箱的事儿。


再愿阖家团圆,咱们,长长狗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