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十几块一条的宠物,竟然要灭绝了

齐硕 物种日历 2020-05-20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段子,说一种动物如果想摆脱灭绝的厄运,除非变成人类的宠物或食物。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现实果真如此吗?今天物种日历要讲的就是一个血脉遍及世界各处,但却无家可归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为墨西哥钝口螈。 

宠物市场常见的美西钝口螈(六角恐龙)。左侧为白变个体(眼睛为黑色,而白化个体眼睛为红色),右侧为野生型。图片:Emőke Dénes / wikimedia

一辈子都在过儿童节

墨西哥钝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又名美西钝口螈,人们更为熟知的是它的俗名——“六角恐龙”。所谓“六角”,指的是其头侧的三对羽状外鳃,外鳃上又分支出众多鳃丝,以增加与水中溶解氧的接触面积。

而为什么把一种两栖动物称为“恐龙”,大概是对其奇特外貌的一种形容罢。

白变的墨西哥钝口螈,飘在水中的外腮好像头上长的角。图片:Pixabay

成年墨西哥钝口螈全长20厘米余,头扁而宽阔,体型似鱼,但具细弱的四肢。与绝大多数有尾类不同的是,墨西哥钝口螈即使到了性成熟阶段,也依旧保留外鳃及其他幼体特征,并终生生活于水中,这种现象叫做“幼态性熟”(neoteny),又称“童体型”。

人工饲养的墨西哥钝口螈幼体。图片:Southern.Axolotls / YouTube

“幼态性熟”在有尾两栖类中虽然罕见,但却广泛存在于其中的众多类群中,是有尾类面对资源贫乏环境而演化出的特殊生存策略,毕竟维持幼体形态在水中生活能有效的节省能量,对食物的需求也相对少很多。

儿童节天天过,可以说是“装嫩”的一把好手了。图片:Amandasofiarana / wikimedia

两栖类的变态发育离不开甲状腺激素的调控,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又离不开碘元素的参与,因此水体中碘元素的缺乏是令墨西哥钝口螈及其他童体型有尾类“童颜永驻”的主因。

通过人为增加水环境中碘元素的含量,或直接注射甲状腺激素,也可诱使墨西哥钝口螈完成由水生转向陆生的变态过程。届时,它那标志性的羽状外鳃逐渐消失,转为用肺和皮肤呼吸,四肢变得修长,表皮细胞角质化增强……不过,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会缩短其寿命,因此除科研用途外,不建议人工诱其变态

通过人工诱导变态发育的墨西哥钝口螈。图片:Roz26 / caudata.org

人工选育下的多变体色

我们平日所见那白胖白胖的小萌物,其实是墨西哥钝口螈的突变个体,它们在野外的真实模样就像是长了腿的黑胖泥鳅,全身呈灰褐色,其上密布黑褐色小斑点。

野生型墨西哥钝口螈,其实……也有点萌?图片:LoKiLeCh / wikimedia

在如今这个看脸的时代,这样一幅面孔在观赏性上肯定要大打折扣,人们便对野捕的变异个体进行选育。如今常见的变异类型有白色黑眼的白变个体(leucistic)、金黄色的白化个体(albino)、白色红眼的白化白变个体(leucistic albino)和蓝黑色的黑化个体(melanism)等。

墨西哥钝口螈白化个体。图片:Tiia Monto / wikimedia

但也有无良商贩为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用人工色素将其染为红色、绿色、天蓝色等。通常来说,被染色的个体也能正常生活,色素会随着生长代谢慢慢褪去,但从动物福利的角度还是建议大家抵制这种行为

剁手?还能长出来!

除了可赏、可玩可天妇罗之外,美西哥钝口螈还是发育生物学研究者手中重要的研究材料,它们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器官修复研究的启示与献身。

在美西钝口螈面前,壁虎重新长出断尾的本事就显得略小儿科了,它们的自我修复能力恐怕只能用“变态”一词来形容:不仅尾巴、四肢可以再生,就连不控制重要生命活动的脑组织被切除后也能顺利成活并再生,而且再生的组织同原来的部分没有任何区别,连疤痕都不会留下

正常美西钝口螈个体(a)和经过人工诱导变态发育的个体(b)被分别切断肢体后,经过405天,断肢得到再生(i、j)。图片:James Monaghan et al. / Regeneration(2014)

因此,墨西哥钝口螈被选作研究脊椎动物四肢发育的模式生物,对它们断肢再生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探索人体器官再生的可能性。

世界很大,没有它的家

别看墨西哥钝口螈在水族圈和科研圈都混得风生水起,它们的野生同胞可并不好过。在野外,墨西哥钝口螈仅分布于墨西哥城城南的霍奇米尔科湖(Lake Xochimilco)和查尔科湖(Lake Chalco)。查尔科湖已出于防洪目的在上个世纪被排干,霍奇米尔科湖及其周边联通的运河网,便成为墨西哥钝口螈最后的栖身之所

霍奇米尔科湖自然保护区。图片:Jorge Szeto / wikimedia

进入21世纪以来,墨西哥城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涌入霍奇米尔科湖,而后被引入的罗非鱼,大口黑鲈和鲤鱼等外来鱼种,更加快了墨西哥钝口螈消亡的进度

野外调查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墨西哥钝口螈究竟经历了何等糟糕的20年。在临近世纪之交的1998年,研究者对霍奇米尔科湖中墨西哥钝口螈的种群密度估算为每平方公里6000尾;五年后这一数字下降到1000尾;十年后仅为100尾。而近几年,人们已无法确定野外种群的数量,仅有零星的报道提醒人们还有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亟待拯救。

墨西哥钝口螈的黑化个体。图片:maxpixel

看到这我猜很多人就要问了,那些被作为宠物的个体能不能作为拯救墨西哥钝口螈的最后希望?很遗憾,纵然墨西哥钝口螈的人工种群数量非常庞大,但无序繁殖的人工个体对野生种群的复壮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如今分散于世界各地水族店、实验室中美西钝口螈,几乎都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远征军从霍奇米尔科湖带回的34尾个体的后代。换句话说,人们所能见到的圈养个体,几乎都是高度近亲繁殖的产物

你可以在水族市场很容易购买到墨西哥钝口螈作为宠物,但它们却再也没有可能去帮助恢复即将消失的原生种群了。图片:Gabriel Saldana / flickr

目前,只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和民间组织饲养有适合野放的人工繁育后代,但遭受严重污染的霍奇米尔科湖已不再适于它们生活。有家难回是墨西哥钝口螈保护所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不断上演的悲剧,何时结束

讲完墨西哥钝口螈的故事,再把目光转回国内,来说说我国特有的一种有尾类——滇螈(Cynops wolterstorffi)。滇螈历史上曾分布于云南滇池及周边水域,是该地区的优势物种,也是特有物种,同墨西哥钝口螈一样也属有尾类。

滇螈。图片:Boulanger / wikimedia

不知是不是同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令相隔大洋的两个物种有了相似的命运。20世纪60年代,对滇池的围湖造田运动破坏了滇螈最重要的繁殖场,接踵而至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则进一步将这一依赖清洁水源的物种赶尽杀绝。到80年代初,人们已找不到一条活的滇螈……

被钢筋水泥囚禁久的人们,更乐意用闲暇时光触碰自然的脉搏。当你踏进一片郊外的土地时,有没有想过,这里原本的主人如今安宁在乎?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244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齐硕。

无家可归的动物们

回不去家的蛙

十七年的等待和滋儿哇

人类的感恩节,拿火鸡来献祭


最近果壳商店上架了一款物种演化主题的桌游,在这里,你将扮演一个“造物主”,但却处处受制于各种“自然规律”~


游戏的任务“简单”,主要有5项:


  1. 塑造自己的物种

  2. 赋予它们各种特性

  3. 确保它们吃到足够的食物

  4. 扩大物种的种群数量

  5. 升级物种的体型


不过这个游戏的背景非常残酷,需要巧妙组合各种特性,才能在激烈的生存争夺战中活到最后!


一共17种特性卡牌,每个物种最多能安排3种特性,你可以根据环境需求改变特性,获得更多的食物换取积分。


特性分为4类,分别是防御、进食、食肉、其他通过特性的排列组合,能实现各种微妙的制衡。


比如这个“警报信号”的特性,能让这一物种左右两侧的物种免于大部分食肉动物的攻击——游戏这时候更加复杂了,你得利用各种特性让自己手里的不同物种相互配合


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如果对方的食肉动物拥有“伏击”特性,那你的“警报”特性就没用了。


这时倒是也不用担心,打出一张“穴居”特性就好——只有饥饿状态下才会被食肉物种攻击。


几盘下来,我不得不感叹这游戏精妙的平衡性——每一轮“进化”似乎都是在外部压力下完成的,可一旦掌握游戏规律,我就能通过各种特性的排列组合、物种之间的协作配合获得惊人的效果


《物种演化》桌游的原型是一位俄罗斯的生物学家提出的,这是他用在课堂上的教具。


之后被版权方买下来,设计了更丰富的游戏规则和画面,前几年还登上了Nature的官网


戳下图GET桌游《物种演化》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戳原文

生成你的神奇物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